简介:目的观察环形输尿管支架管改善双J管置入后相关症状的临床效果。方法输尿管软镜碎石术后留置输尿管支架管患者60例,配对分为双J管组及环形支架管组,每组30例。60例患者随访4周,于术前1d及术后4周完成输尿管相关症状问卷(USSQ)、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及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问卷表(OABSS)。结果60例患者均完成研究。双J管组与环形支架管组术后4周USSQ中排尿症状评分分别为25.5(10-39)分与13.0(10-21)分、身体疼痛症状评分分别为15.6(8-25)分与9.5(2-17)分、身体一般状况评分分别为13.8(8-19)分与5.9(2-13)分、IPSS评分分别为(12.6±2.0)分与(8.6±1.9)分、OABSS评分分别为(6.8±1.5)分与(3.5±1.5)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术后应用环形输尿管支架管能明显改善输尿管支架管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观察扶正降浊方(又称肾病2号方)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营养不良和肾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扶正降浊方组(治疗组)49例和尿毒清颗粒组(对照组)47例。分别采用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汤剂或颗粒。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改良SGA评分、血清前白蛋白(PA)、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24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Scr)及尿素氮(BUN)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改良SGA评分、PA、Alb、Hb较治疗前明显升高,Scr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改良SGA评分、PA、Al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及中医症侯积分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扶正降浊方能有效改善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营养不良,缓解临床症状,保护肾功能,延缓疾病进展。
简介:目的观察健脾清化方治疗慢性肾脏疾病(CKD)2—3期脾虚湿热型患者微炎症状态的作用。方法将156例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热的CKD2—3期患者随机分成中药组和对照组各78例,并设20例健康体检患者为正常组。对照组予以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现代营养治疗等治疗。中药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健脾清化方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微炎症指标的变化。结果最终中药组有74例、对照组有73例完成研究。治疗前,两组的超敏CRP(hs—CRP)、白介素-17(IL-17)、干扰素-7(IFN-7)比正常组显著升高(P〈0.05)。8周治疗后,中药组中医症候积分、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24小时尿蛋白定量均有明显下降且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中药组hs-CRP平均下降了26.4%(P〈0.05),而对照组有上升的趋势。中药组IL-17平均下降了73.5%(P〈0.05),对照组平均下降了25.6%。中药组IFN-7平均下降了48.3%,P〈0.05),而对照组平均下降了23.3%。结论CKD2—3期的脾虚湿热型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健脾清化方能改善患者的微炎症状态,延缓肾功能进展,降低蛋白尿,延长非透析治疗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且容易被患者接受的治疗方法,适用于CKD早中期中医辨证为脾虚湿热的患者。
简介:目的观察生血宁治疗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肾性贫血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生血宁0.5g,一天3次,疗程3个月,并于观察结束时分别检测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清铁、血清铁蛋白水平。2组治疗期间均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50~100IU/kg,每周2~3次。结果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清铁、血清铁蛋白上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2组在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方面比较,治疗组平均水平均略高于对照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能与2组患者均使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改善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贫血状况所致。治疗组在血清铁蛋白、血清铁上升的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生血宁能够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缺铁性贫血状态,提高患者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促进铁转运及利用,增加储备铁,降低铁耗竭,改善铁代谢。
简介:目的通过对腹膜透析联合血液透析(peritonealdialysiscombinedwithhemodialysis,PHD)后与联合治疗前相关指标进行比较,探讨联合治疗对终末期肾脏疾病(endstagerenaldisease,ESRD)患者心血管病变的改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14例腹膜透析(peritonealdialysis,PD)治疗不充分的ESRD患者,改用PHD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随访观察患者的一般状况、临床表现、营养状态,收集其治疗前后生化指标、甲状旁腺素、陆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intimamediathickness,CIMT)、收缩压、舒张压、左室射血分数、B型钠尿肽(Btypenatriureticpeptide,BNP)进行分析。结果经过PHD治疗后患者饮食好转,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消失,曾反复心力衰竭的3例患者行PHD治疗后未再出现,皮肤瘙痒及不宁腿症状明显减轻。PHD前与PHD治疗后比较,血磷:(1.76±0.41)mmol/L与(1.48±0.28)mmol/L,P〉0.05;甲状旁腺素:(367.93±166.66)ng/L与(237.07±76.21)ng/L,P〈0.05;BNP:(1521.7±701.0)μg/L与(712.1±535.0)μg/L,P〈0.01;左室射血分数:(49.7±3.1)%与(52.2±1.8)%,P〈0.05;颈动脉内中膜厚度:(1.65±0.36)mm与(1.72±0.33)m,P〉0.05,PHD治疗后较PHD前无明显改变。结论PHD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降低血磷,减轻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延缓动脉硬化进展,可作为一种新的肾脏替代治疗模式在临床推广。
简介:循环成血管细胞数(CACs)与来源于循环单核细胞的集落形成单位数(CFUs)在实验室检测中代表内皮细胞的修复能力。具有血管危险因素(VRF)的ED男性血清中内皮细胞损伤/功能障碍的标志物水平增加以及来源于健康男性的循环成血管细胞数和集落形成单位数减少。我们研究了选择性磷酸二酯酶5抑制剂他达拉非能否改善有VRF的ED男性内皮细胞的修复能力以及减少血清内皮细胞损伤/功能障碍标志物的水平。36例ED患者的20%血清培养健康男性的单核细胞以检测循环成血管细胞和集落形成单位。检测JED患者服用他达拉非(隔日20毫克)及安慰剂前及用药4周后的血清标志物。他达拉非治疗能改善勃起功能(P=0.0028),但不能减轻ED患者的血清对健康男性的CACs和CFUs的抑制。与基线及安慰剂比较,治疗后内皮素.1的水平(P=0.011)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P=0.005)均减少,而E-选择素水平无变化。有血管危险因素的ED患者经他达拉非治疗后实验室检测内皮细胞损伤与修复能力显示只有轻微影响。PDE5抑制剂对血管稳态的可能益处尚需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