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总结AFP阳性胃癌(alpha-fetoprotein-producinggastriccancer,AFPGC)的CT表现,评估CT在AFPGC术前分期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由两名放射科医生共同回顾性阅读21例经病理证实的AFPGC术前CT图像,描述原发病灶、脏器受累、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血管侵犯等CT表现,并与病理结果比较,分析其用以术前分期的准确率.结果21例AFPGC术前CT表现如下:15例(71.4%)原发灶为偏心性胃壁增厚,20例(95.2%)原发灶为不均匀强化,6例(28.6%)脏器侵犯,19例(91.5%)淋巴结转移,6例(28.6%)远处转移,13例(61.9%)血管侵犯.CT对AFPGC术前T分期、N分期、M分期及TNM分期的准确率分别为90.5%、71.4%、71.4%和71.4%.结论AFPGC的CT影像表现为不均匀强化的偏心性胃壁增厚,有较强的肝转移、淋巴结转移及周围脏器和血管侵犯的倾向.CT能够较准确地判断AFPGC的术前分期.

  • 标签: 甲胎蛋白 胃癌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术前分期
  • 简介:目的分析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以期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复习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并行MRI检查的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23例,包括神经鞘瘤10例,肾上腺外嗜铬细胞瘤8例,神经节细胞瘤及神经纤维瘤各2例,副神经节瘤1例,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及信号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3个肿瘤中位于腹膜后脊柱右侧者18例,左侧4例,椎前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之间1例.肿瘤横断面最大径3.1~14.5cm,平均6.5cm.肿瘤呈类球形改变的22例,占95.7%,不规则形仅1例,类球形肿瘤中有10例(45.5%)可见病变部分呈鸟嘴样伸入椎间孔或下腔静脉后.肿瘤边界清楚,T2WI可检出包膜者17例(73.9%).T1WI肿瘤均以低信号或等信号为主,其中病灶内混杂高信号影2例.T2WI肿瘤信号多不均匀(19例,占82.6%),内均可见明显高信号区,其中表现为"靶征"8例,占全部病例的34.8%,包括神经鞘瘤5例,神经节细胞瘤2例,神经纤维瘤1例,嗜铬细胞瘤无一例出现"靶征".T2WI表现信号均匀4例.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19例,T2WI肿物内的明显高信号区出现强化10例(52.6%).T2WI显示"靶征"者增强扫描显示"靶心"强化.增强扫描均匀强化者4例.结论腹膜后良性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可为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腹膜后间隙 神经源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残胃癌的多层螺旋CT表现以及多层螺旋CT对残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残胃癌的螺旋CT检查结果,分析不同病理类型的残胃癌的螺旋CT表现。结果22例残胃癌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印戒细胞癌5例,低分化腺癌7例,中分化腺癌7例,高分化腺癌3例。残胃癌的病理类型以低分化腺癌多见,好发于吻合口,CT表现为吻合口及残胃胃壁受侵犯最常见,其次为贲门区胃壁,再次为食管下段及空肠,表现为胃壁增厚,僵硬,形态不规则,不均匀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对残胃癌的定位和定性诊断提供一定依据,CT表现可与病理类型相对应并对外科手术方式及其他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标签: 残胃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 简介:1病案摘要患者男性,45岁。因"肉眼血尿3天"于2010年1月5日就诊。患者2010年1月初无明显诱因下出现洗肉水样尿,伴有腰酸腰痛,无尿频、尿急、尿痛不适。

  • 标签: 血尿 胰腺癌
  • 简介: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DNT)是一种少见的颅内肿瘤,本文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探讨DNT的MRI和CT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6男,4女)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具有癫痫病史的DNT的MRI和CT表现,其中6例MRI增强后扫描。结果:所有肿瘤灶均局限于皮质内及皮质下、分别为:额叶3例,枕叶3例,颞叶和顶叶各两例,大多数病灶境界清楚。MRI示病灶多为分叶状,在T1W1为低信号,T2W1为高信号,周围未见水肿;6例增强后扫描病例中,2例病灶呈实质部分强化,其余4例无强化;4例呈多囊样,2例呈单囊样改变。6例CT扫描病灶均呈境界清楚的低密度区。结论:DNT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但准确的组织学诊断需结合临床和病理学表现

  • 标签: 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 MRI CT
  • 简介:目的探讨骨肉瘤组织中血管生成拟态(VM)的存在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骨肉瘤标本66例,采用CD34和PAS双重染色方法检测骨肉瘤组织中VM存在情况,探讨骨肉瘤VM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以及VM与黏着斑激酶(FAK)、迁移诱导基因(Mig)-7表达的关系。结果66例骨肉瘤中存在15例VM,阳性率为22.7%。骨肉瘤VM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肿瘤部位、术式及术前化疗坏死率无关。VM(+)组FAK及Mig-7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VM(-)组。VM(+)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和无转移生存期均短于VM(-)组患者(P〈0.05),Cox风险比例回归模型显示VM和术前化疗效果是预测骨肉瘤生存期和发生转移的两个独立预后因素。结论VM存在于骨肉瘤组织中并且是其重要的预后指标,FAK及Mig-7与骨肉瘤VM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 标签: 血管生成拟态 骨肉瘤 黏着斑激酶(FAK) 迁移诱导基因-7(Mig-7)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T影像表现特征及术前CT检查在肺低分化鳞癌T及N分期中的价值。方法2000年5月~2006年5月共有179例肺低分化鳞癌患者在我院进行了CT扫描检查(其中132例患者接受了肺叶切除术)。其中行CT增强扫描者142例,行CT平扫37例。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证实。由2位科放射科医师共同对所有患者的CT扫描结果进行影像学分析、分期(包括原发肿瘤及淋巴结病变),并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在所有179例肺低分化鳞癌患者,中央型病变53.6%(96例),周围型病变46.4%(83例)。96例中央型病变患者中,CT影像学表现为肺门肿块者94例,腔内型病变者2例,出现空洞者5例,伴随阻塞性改变者69例。83例周围型病变患者中,最大径范围1.5—12cm,82例为实性病变,1例为部分实性病变;其中48例(58.0%)患者的病灶直径〉4cm,伴空洞病变表现的患者12例(14.0%)。直径≤3cm的病灶占周围型病变的21例(25.3%),中心可出现坏死(12例)及空洞(2例),可见广泛淋巴结肿大(3例)。术前CT对原发肿瘤及淋巴结分期(cTN)与术后病理对原发肿瘤及淋巴结分期(pTN)一致者46.2%(61例),cTN与pTN不一致者53.8%(71例)。CT对原发肿瘤(T分期)评估准确者78.8%(104例),不准确者21.2%(28例),其中低估12.1%(16例),高估9.1%(12例)。CT对淋巴结病变(N分期)评估准确者56.8%(75例),不准确者43.2%(57例),其中低估18.2%(24例),高估25.0%(33例)。结论肺低分化鳞癌多为典型鳞癌的CT表现。病灶直径≤3cm的周围型低分化肺鳞癌可发生坏死及纵隔广泛淋巴结转移。直径〈1cm的纵隔淋巴结可转移,而良性淋巴结肿大亦较常见。尽管CT在低分化鳞癌分期上价值有限,但仍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肺癌 低分化鳞癌 CT
  •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71岁,因"腹泻伴高热,尿中混有粪渣样物半月余"来我院住院治疗。B超检查示:肝胆脾胰腺及双肾未见占位性病变,右下腹部至膀胱底部可见大小为6.3cm×5.7cm的中等强度光团回声,内可见片状低回声(图1)。

  • 标签: 乙状结肠癌 结肠膀胱瘘 超声表现
  • 简介:目的探讨以急腹症为首发表现的回盲部癌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3月至2013年5月在本院以急腹症为首发表现的回盲部癌患者17例,平均年龄(56±18.2)岁,5例诊断为急性阑尾炎、4例考虑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人院,行急诊手术;6例考虑为阑尾周围脓肿、2例以阑尾切除术后粘连性肠梗阻人院,完善辅助检查后确诊盲肠癌,行限期右半结肠切除手术.结果所有17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急诊手术9例,探查发现回盲肠肿物,其中4例合并急性阑尾炎,患者均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其余8例患者,2例阑尾切除术后不全性肠梗阻,6例阑尾脓肿经治疗后腹部包块仍存在,经腹部CT、结肠镜检查诊为结肠肿瘤,患者均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术后均顺利恢复.结论回盲部癌可能首发表现为急腹症.在诊治时应全面检查,综合分析,手术中仔细探查,降低回盲部癌的误诊率.

  • 标签: 回盲部癌 急腹症 诊断和治疗
  • 简介:肺尖癌发病率低,发生部位特殊,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发生漏诊、误诊,确诊时多属晚期,病变范围广,手术切除率低,预后差。因此,获得早期诊断对提高手术切除率和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有积极意义。本文报道1例表现为单纯Horner综合征的肺尖部肺癌.

  • 标签: HORNER综合征 肺尖部肺癌 病例报告
  • 作者: 江小运
  • 学科: 医药卫生 > 肿瘤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中国医学人文》2020年7期
  • 机构:内江市市中区人民医院,四川内江641000
  • 简介:口腔颌面部肿瘤恶性更为常见,肉瘤形成相对较少,恶性肿瘤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其次为腺性上皮癌。绝大多数口腔癌生长于暴露位置,存在癌前病变过程,通过早期筛查能够及时了解病变情况,为提高诊疗效果提供保障。所谓癌前病变通常是指一种可能演变成癌症的病理变化过程,如白斑、色素斑、慢性溃疡等,但并不是任何情况下都会演变成癌症,需要考虑其他诸多因素影响,通常演变为癌症的患者极少。目前,临床在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时,常通过手术切除进行救治,那么口腔面部的肿瘤有哪些临床表现,手术切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 标签: 口腔颌面部;肿瘤;手术切除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以尿潴留为首发表现的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1年7月至2014年7月以尿潴留为首发症状的前列腺癌患者43例,均经前列腺穿刺活检确诊。3例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腹膜外前列腺癌根治术,其余40例患者均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ransurethralresectionofprostate,TURP)联合内分泌治疗[(最大限度雄激素阻断(maximalandrogenblockade,MAB)]。统计其年龄分布、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specificantigen,PSA)、直肠指检(digitalrectalexamination,DRE)阳性率、经直肠前列腺穿刺阳性针数、Gleason评分、骨转移、肿瘤分期、治疗后排尿恢复情况、IPSS评分及1年、3年、5年生存率。结果:43例患者的年龄中位数为69岁;直肠指检阳性率达81.4%(35/43);PSA>20ng/ml者占62.8%(27/43);经直肠前列腺穿刺(12+X针穿刺法)超过7针以上阳性的占76.7%(33/43);Gleason评分≥7分占95.3%(41/43);骨转移患者占76.7%(33/43);临床分期T3b-T4期占88.4%(38/43);治疗后6个月全部患者恢复了自主排尿,1年生存率为97.7%,3年生存率为79.1%,5年生存率为55.8%。结论:老年男性发生尿潴留应当考虑有前列腺癌的可能性,该类前列腺癌患者病程往往多为晚期且为高危患者,肿瘤压迫侵犯尿道及膀胱颈是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联合内分泌治疗,可有效解除下尿路梗阻,控制肿瘤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前列腺癌 尿潴留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内分泌治疗
  • 简介:小细胞肺癌是肺癌中常见的病理类型,且脑转移发生率较高。脑转移也是小细胞肺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正确、及时评价脑转移病情及疗效,并以此调整治疗方案对提高患者生存期具有积极意义。仅以单纯失忆症状为脑转移瘤治疗后疾病进展的临床表现较少见,现报道如下。

  • 标签: 短暂性失忆 脑转移瘤 疾病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足部疼痛患者足舟骨副骨的发病率和解剖变异类型在X线片上的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期间708例(男346例,女362例)患有慢性足部疼痛或创伤后持续性足部疼痛患者的足部正斜位X线片,以确定足舟骨副骨与性别相关的发生率和解剖变异类型。结果708例(20.3%),男63例,女81例,平均年龄(46.15±17.26)岁,年龄范围为(14~88)岁,发现足舟骨副舟骨。51~60岁的患者出现足舟骨副骨比重最高(20.8%),其中女性的发生风险稍高。在144例足舟骨副骨中,I型的发生率为24.3%(35/144),Ia型为8.3%(12/144),Ib型为6.3%(9/144),Ic型为9.7%(14/144)。II型为44.4%(64/144)IIA型占20.8%(30/144),IIAa型为5.6%(8/144),IIAb型为6.9%(10/144),IIAc型为8.3%(12/144)。IIB型占23.6%(34/144),IIBa型为8.3%(12/144),IIBb型为6.3%(9/144),IIBc型为9.0%(13/144)。III型占31.2%(45/144),IIIa型为9.0%(13/144),IIIb型为11.8%(17/144),IIIc型为10.4%(15/144)。I、II型的发病率在男女之间差异不大。而III型中男性的发病率较高。结论大约1/5(20.3%)的足部疼痛患者表现为足舟骨副骨,其中最常见的为II型,最常受影响为中年患者。因此,足舟骨副骨可能不如先前认为的那么罕见,更好的认识足舟骨副骨可以为临床更好诊断。

  • 标签: 足舟骨副骨 X线片 分型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骨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思维。方法报告1例乳腺癌骨髓转移病例,收集临床资料并结合临床判断和处理等方面存在的缺陷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以不明原因发热为首发症状,通过空芯针穿刺明确为乳腺恶性肿瘤。但患者持续高热,多种抗生素治疗无效,用药期间出现血小板及血红蛋白进行性降低及全身骨痛。后经骨扫描、骨髓穿刺活检诊断为乳腺癌骨髓转移,予单周紫杉醇联合卡铂化疗1疗程后体温正常。结论乳腺癌骨髓转移早期易被忽视,当有骨痛并突发原因不明的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时,应考虑骨髓转移,骨髓穿刺是简单而有效的确诊手段。

  • 标签: 发热待查 乳腺癌 骨髓转移
  • 简介:目的:总结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cellhistiocytosis,LCH)的主要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尤其是以胆管炎为主要表现的病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2016年4月至湖南省儿童医院确诊并住院治疗的12例LCH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骨髓细胞学检查以及治疗情况,治疗以化疗为主。单器官受累8例,多器官系统受累4例。结果:12例LCH患儿中,11例有程度不一的黄疸,8例超声表现为肝大,2例骨骼系统有破坏,6例有肺部侵犯。结论:LCH的诊断是复杂的,可能涉及多个器官系统,其临床表现和疾病变化的过程是从早期一个孤立的表现到后来多系统表现,通过对这些病例的研究可能有助于我们对LCH的病理生理学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提高临床对LCH的诊断和治疗。

  • 标签: 朗格罕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 胆管炎 肝脏 儿童
  • 简介:目的探讨粒细胞肉瘤的发病机制、诊治与转归。方法分析1例以CD56+小肠粒细胞肉瘤为首发表现的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收治1例男性患者,39岁。小肠系膜切除物免疫组化检测示:粒细胞肉瘤,CD56阳性;骨髓细胞学检查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诊断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伴小肠粒细胞肉瘤。经IA方案诱导化疗后疾病达完全缓解,继续IA方案巩固化疗,拟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结论以小肠粒细胞肉瘤为首发表现的急性白血病较为少见。粒细胞肉瘤的预后差,CD56抗原阳性提示预后不良,经诱导化疗获疾病缓解的患者应尽快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以期达到长期生存。

  • 标签: 粒细胞肉瘤 小肠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CD56抗原
  • 简介:目的通过影像学观察探讨腰段椎间盘突出症(lumbardischerniation,LDH)和腰椎休门病(lumbarScheuermann’sdisease,LSD)及休门样改变的内在联系以及LSD在LDH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75例LDH(T12/L1-L5/S1)患者(共计450个运动节段)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存在腰椎间盘突出的143个节段作为研究组(LDH组),无腰椎间盘突出的307个节段作为对照组(N组)。通过复习其CT、MRI和X线片,对比两组合并各种影像学休门样改变的比例及LSD的比例,进一步在LDH组内分别对比存在各种休门样改变的节段和无休门样改变节段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比例。结果LDH组出现各种休门样改变的比例均高于N组,分别为Schmorl结节23.8%(34/143)和5.5%(17/307;χ2=32.29,P〈0.001),终板不规则55.9%(80/143)和4.2%(13/307;χ2=159.10,P〈0.001),椎体后缘离断27.3%(39/143)和0.3%(1/307;χ2=87.47,P〈0.001),椎体楔形变7.0%(10/143)和0.7%(2/307;χ2=12.77,P〈0.001)。LDH组34.26%(49/143)的节段符合腰椎休门病诊断,而N组仅为0.98%(3/307;χ2=105.78,P〈0.001)。存在Schmorl结节(66.7%,34/51;χ2=82.61,P〈0.001)、终板不规则(86.0%,80/93;χ2=191.51,P〈0.001)、椎体后缘离断(97.5%,39/40;χ2=152.47,P〈0.001)、椎体楔形变(83.3%,10/12;χ2=41.05,P〈0.001)的节段发生椎间盘突出的比例均高于无休门样改变的节段(12.2%,39/320)。结论LDH与LSD关系密切,LSD可能参与LDH的发病。Schmorl结节、终板不规则、椎体楔形变以及椎体后缘离断,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有关。

  • 标签: SCHEUERMANN病 椎间盘移位 腰椎 摄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