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超声作为一项中影像技术,具有实时动态、安全无创等特点,可帮助者提高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为研究脊髓脊柱疾病提供新的有效方法,本文复习相关文献,就超声在Chiari畸形、脊髓肿瘤、椎管狭窄等脊髓脊柱手术的应用进行综述。

  • 标签: ARNOLD-CHIARI畸形 脊髓肿瘤 椎管狭窄 超声检查 术中
  • 简介:近年来,随着神经影像学、神经导航及神经电生理学监测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和发展,神经外科手术已经从传统的解剖学模式向现代解剖.功能模式转化,从而大大提高了手术质量并显著改善了手术效果。在唤醒状态下,应用电刺激技术进行脑功能监测,是目前在尽可能切除脑功能区病灶的同时保护脑功能的有效方法。通过中直接电刺激判断大脑功能区,对全身麻醉唤醒技术的要求很高,这种麻醉方法既需要在切开和关闭颅骨过程患者镇痛充分、能够耐受手术从而在麻醉与清醒过程中平稳过渡,又需要患者中大脑皮质电刺激时维持清醒状态,配合神经功能测试;而且在手术中有效控制呼吸道,不发生呼吸抑制,同时保证患者的舒适性而不误吸、无肢体乱动。

  • 标签: 麻醉 监测 手术中 神经外科手术 综述文献
  • 简介:脑功能区深部小病变的治疗仍是神经外科临床工作的棘手问题,找寻病变困难,术后存在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的风险,传统的神经导航技术又因“脑移位”的发生而有失精准,医师们在选择治疗策略时常有争议,往往过于保守而付诸放射治疗.目前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当属磁共振结合功能神经导航平台支持下的精准神经外科技术,笔者也曾参与该技术的临床科研工作[1~3].而国内尚未大规模开展此项技术,本文试图通过病例回顾来探讨一种可推广应用的技术.

  • 标签: 运动皮层 术中超声 显微外科 颅脑肿瘤 海绵状血管瘤
  • 简介:颈动脉内膜切除(CEA)用于颈动脉闭塞患者已经有数十年历史,大型随机对照试验已经证实,对于近期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CEA能够有效地预防卒,临床试验资料提示,与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相比,CEA对有症状患者的卒预防作用更加显著。然而,如果CEA治疗与单独内科治疗相比,颈动脉狭窄≥60%但其他方面健康的人群将来发生脑梗死的风险很低,包括致残性脑梗死。最近,颈动脉支架置入(CAS)在颈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的应用日益增多。随着技术地不断提高,操作风险已明显降低,正在逐渐接近所报道的CEA风险。CEA相对于CAS的益处和作用持续时间不清楚,针对这一问题的随机对照试验正在进行之中。

  • 标签: 预防作用 动脉 支架 随机对照试验 操作风险 CEA
  • 简介:目的探讨急诊条件下实时超声导航进行微侵袭脑内血肿清除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本组急诊手术病例36例,诊断包括自发性和创伤性脑内血肿,所有病例在清除血肿前进行实时超声导航定位,手术在显微镜下行血肿清除。结果36例术后复查结果提示血肿清除彻底,无残留血肿。GOS预后评分,良好29例,残4例,重残3例,死亡2例。结论实时超声在急诊脑内血肿清除应用能够更好的定位血肿,为选择合理的皮层切口提供了良好的帮助。

  • 标签: 脑内血肿 手术 超声导航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显像对颅内病变显微手术定位、实时监测及引导切除的应用价值及其优缺点。方法对62例颅内病变患者在开颅手术中分别用超声低频或高频探头对病变进行精确定位,了解病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判别病灶大小并进行性质分析。监测病灶切除范围和程度。结果所有病变均可以在超声引导下精确定位,并完整切除。超声图像显示病灶均呈现有别于正常脑组织的异常回声区。结论应用超声引导可准确确定病变,有助于指导病变完整切除、保护神经功能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和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 标签: 术中超声 颅内病变 显微神经外科
  • 简介:磁共振(iMR)被认为是神经外科非常重要的影像指导工具。本文就iMR的发展,iMR在胶质瘤切除、儿童低级别胶质瘤切除、经鼻蝶手术、脑病变活检、脊柱、颅颈交界区手术、功能神经外科、脑移位、功能成像和功能导航、血管性病变手术,及术后病人颅内情况监测的应用和局限性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中磁共振 中的应用 发展神经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骨瓣成形在后颅窝手术临床应用。方法对13例后颅窝开颅的患者行骨瓣成形,其中后颅窝硬膜外血肿6例,髓母细胞瘤2例,小脑血管母细胞瘤3例,小脑星形胶质细胞瘤2例。结果所有行后颅窝骨瓣成形的患者术后无长期发热、脑脊液漏、皮下积液等并发症。结论后颅窝骨瓣成形保持了颅骨的完整性,有效地减少了传统手术的并发症,避免了术后颅骨缺损对患者的不良心理影响。

  • 标签: 后颅窝 骨瓣成形术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颞肌成形在颅骨成形治疗颅骨缺损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111例因颅骨缺损行颅骨成形的临床资料,中行颞肌的充分游离,并成形、固定。结果术后1个月行颞肌功能锻炼,术后随访3~6月;病人双侧颞部对称,皮肤切口愈合良好,无颞前区塌陷及颞肌下坠畸形,无明显颞肌萎缩,颞肌功能保留。结论颅骨成形中进行颞肌成形,可以有效恢复颅骨缺损处颞部的外形和颞肌功能,进一步完善颅骨成形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颅骨缺损 颅骨成形术 颞肌成形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超声对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深部病灶(病灶中心距脑表面〉2cm)的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3月至2012年12月超声引导下显微手术切除颅内深部病灶112例(超声组),同期未使用超声显微手术切除颅内深部病灶110例(对照组)。结果超声组所有病灶均在超声引导下精确定位,均一次探查到病灶;对照组15例经2次、2例经3次才探查到病灶。超声组病灶全切除率(90.19%)、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29%)和手术时间(246.2±48.1)min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分别为65.45%、28.13%和(380.6±62.2)min;P〈0.05]。结论超声可准确定位颅内深部病变,同时指导病变的完整切除,保护周围正常神经结构。

  • 标签: 颅内深部病变 术中超声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比较电钻锥颅与钻孔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12月至2014年10月收治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100例,其中50例利用基层医院已有的骨科电钻、3.5号克氏针行锥颅引流,50例行常规钻孔引流;同期收治的硬膜下血肿70例,其中采用电钻锥颅35例,钻孔引流35例。结果无论是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还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电钻锥颅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均明显少于钻孔引流(P〈0.05)。结论电钻锥颅技术简单安全,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和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

  • 标签: 高血压脑出血 慢性硬膜下血肿 电钻锥颅术 钻孔引流术
  • 简介:目的探讨脑室心房分流(VAS)治疗多次脑室腹腔分流(VPS)失败后脑积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47例既往多次行VPS失败后改行VA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VAS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3年有效率分别为94%(44/47)、87%(41/47)、77%(36/47)、72%(34/47)、68%(32/47)、64%(30/47)。VAS后发生分流管堵塞14例,感染3例,引流过度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40.4%(19/47)。因分流失败需要再次手术的比例占36.2%(17/47)。结论多次VPS失败后改行VAS,术后短期效果明显,但因各种并发症导致再手术率无降低,长期效果不理想

  • 标签: 脑积水 脑室-腹腔分流术 脑室-心房分流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中出现急性脑膨出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急性脑膨出的原因包括迟发性颅内血肿21例,弥漫性脑肿胀13例,长时间脑疝(2h以上)4例,外伤性大面积脑梗死3例,中低血压或低氧血症2例。出院后半年按GOS评定预后:恢复良好14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0例。结论术前详细了解受伤机制,认真研究影像学资料对中脑膨出的预判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不同病因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及降低患者死亡率。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开颅手术 急性脑膨出 原因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基底动脉末段动脉瘤显微外科采用基底动脉临时阻断(TBAO)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92例基底动脉末段(基底动脉分叉部和基底动脉-小脑上动脉)非巨大动脉瘤显微外科采用TBAO与非TBAO的疗效并进行比较.结果单次阻断不超过5min比较安全,超时或重复阻断则病残和死亡率增加;TBAO应慎重地用于术前不良分级、老年和多发性动脉瘤的患者,阻断的同期使用低血压(平均动脉压<70mmHg)应视为禁忌.结论基底动脉动脉瘤早期外科治疗采用TBAO较非TBAO疗效好.

  • 标签: 基底动脉动脉瘤 临时阻断 显微神经外科
  • 简介:目的探讨调节引流高度在脑室出血外引流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原发性脑室出血或继发性脑室出血32例,均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根据引流的高度分成抬高引流组(17例,引流管的高度在外耳道上25cm)和常规引流组(15例,引流管的高度在外耳道上10cm)。结果抬高引流组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第四脑室血肿消失时间是5~8d,平均(6.41±1.06)d;常规引流组血肿消失时间是7~10d,平均(8.33±1.11)d;两组血肿引流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01)。抬高引流组组没有并发颅内感染;常规引流组有1例颅内感染,脑脊液培养示鲍曼不动杆菌,经抗生素治疗、腰大池引流后好转。结论脑室出血外引流的高度在外耳道上方25cm,辅以尿激酶灌注,有助于脑室系统内血肿消散。

  • 标签: 脑室出血 脑室外引流术 引流高度 效果
  • 简介:神经外科手术,翼点开颅应用范围十分广泛,但如分离颞筋膜时操作不当,可能导致面神经颞支的损伤.我们自1998年至今,采用了一种较简单、易掌握、易推广的新方法保护面神经颞支,连续应用38例,均未发生面神经颞支的损伤,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 标签: 翼点开颅术 面神经 神经外科 颞筋膜 医源性损伤
  • 简介: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严重低血压分期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4例重型颅脑损伤严重低血压,简化急诊手术,生命体征平稳定后,再次开颅手术的病例,探讨中低血压的原因,终止手术的必要性以及再次手术的意义.结果本组24例均二次手术,首次手术后6~54h,平均18.5h血压恢复平稳,两次手术间隔7~72h,平均34h;死亡率20.8%,轻残及良好率58.3%,重残率12.5%,植物生存率8.3%.结论合并伤是重型颅脑损伤低血压的主要原因,分期手术处理对减轻继发性脑损害的发生发展,对病人神经功能的良好恢复起着重要作用.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手术 低血压 分期手术 临床资料 脑内血肿
  • 简介: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持续颅内压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科2012年1月-2013年12月诊断明确的符合急诊去骨瓣减压手术指征的24例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治疗组)进行全程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法。并与同期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手术的25例患者(对照组),比较、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预后良好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持续颅内压监测,根据颅内压的变化,采用逐步控制性减压手术方法。有助于精确控制性减压,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及时发现问题,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对改善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去骨瓣减压术 术中颅内压监测 重型颅脑创伤 控制减压
  • 简介:目的探讨面肌肌电图监测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MVD)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72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仔细辨别并处理责任血管,通过实时记录面肌的肌电反应了解减压效果。结果60例有明确责任血管压迫,6例单纯性蛛网膜粘连或增厚,6例存在隐匿性责任血管。术后异常肌电图波形完全消失54例,基本消失16例,无明显变化2例。术后临床症状完全消失57例,部分消失14例,无改善1例;总有效率为98.6%(71/72)。结论面肌肌电图监测可实时了解减压效果,对面肌痉挛的MVD,尤其是隐匿性责任血管所致面肌痉挛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肌电图监测 疗效
  • 简介:目的通过荟萃分析对异常肌反应(AMR)监测在面肌痉挛(HFS)微血管减压手术(MVD)的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科接受治疗的33例典型面肌痉挛患者临床资料,计算机检索数据库关于AMR监测与面肌痉挛MVD术后疗效关系的临床研究,采用RevMan5.3荟萃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采用优势比(OR)对AMR变化程度与术后疗效的关系进行评价.结果AMR消失组,显著变化组,未消失组的手术有效率分别为96.6%,50%,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荟萃分析显示AMR消失组的术后治愈率是AMR未消失组的2.94倍[OR=2.94,95%CI为(2.03~4.27)].结论在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中进行AMR监测可有效提高手术治愈率,应将AMR作为面肌痉挛MVD中常规电生理监测项目.

  • 标签: 面肌痉挛 微血管减压术 异常肌反应监测 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