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研究口腔锥形束CT(CBCT)在评价根分叉病变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0例慢性牙周病患者28颗下颌磨牙,对其进行常规临床检查,并用传统曲面断层片与CBCT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BCT对所有根分叉病变能够准确分度,和传统曲面断层片比较,在评估根分叉区域的牙槽骨缺损和颊、舌侧缺损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5)。能够从三维立体评估牙槽骨的形态学上的变化,在根分叉病损的早期诊断较传统的曲面断层片更为准确。结论:CBCT在根分叉病变的分度诊断方面较传统曲面断层片方法更为准确,同时牙槽骨破坏形态学描述上提供更多的信息。

  • 标签: 锥形束CT 牙周炎 曲面断层 根分叉病变 牙槽骨缺损
  • 简介:尽管近年来对口腔癌的外科手术、放疗及化疗技术取得了进步,但患者的5年存活率仍然不到50%.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临床的角度来看诊断时机过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肿瘤局限患者5年生存率大约为80%,而发生转移者则下降到20%。因此.我们对具有恶变潜能的疾病实施监测和风险评估.这对降低口腔癌的威胁具有重要意义。口腔癌是可以早期发现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维护健康的意识也在增强。这就为疾病的防控创造了有利条件。

  • 标签: 口腔癌前病变 风险评估 临床检查 5年存活率 5年生存率 外科手术
  • 简介:口腔黏膜癌前病变与口腔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是口腔医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临床上口腔黏膜癌前病变主要有白斑和红斑,1979年的WHO口腔癌前病变的临床分类中还包括与倒吸烟相关的角化症。与上述癌前病变相关的还有一组所谓的癌前状态,如扁平苔藓等。众所

  • 标签: 口腔癌 口腔黏膜癌 上皮性先驱病变
  • 简介:戊二醛引起口腔粘膜病变的一例报告杜立戊二醛(Glularal)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效、低毒消毒灭菌剂。目前,2%戊二醛溶液在口腔临床上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浸泡器械,从而起到杀菌消毒的目的。在临床上,我们发现一例由于使用戌二醛浸泡器械操作不当引...

  • 标签: 戊二醛 口腔粘膜病变 药物不良反应 使用说明书 灭菌剂 人民卫生出版社
  • 简介:目的:研究雌激素缺乏大鼠根尖周炎病变区HMGB1的表达。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OVX组及SHAM组,暴露两组大鼠下颌第一磨牙髓腔,分别于开髓后0、7、14、21d时处死大鼠。采用HE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观测根尖周病变组织的骨破坏程度,破骨细胞数、HMGB1的表达。结果:较SHAM组而言,OVX组大鼠根尖周炎病变区骨吸收范围增大,破骨细胞数目增多,HMGB1的表达增强。结论:雌激素缺乏可增强大鼠根尖周炎病变区HMGB1的表达。

  • 标签: 雌激素缺乏 根尖周炎 HMGB1
  • 简介:牙周治疗的目的消除牙周组织的炎症.而牙髓治疗是为了解决牙髓及根尖组织的疾病。长久以来.研究人员及临床医师一直认为牙髓与其周围的牙周组织关系密切。本报告介绍了PRF(富含血小板纤维蛋白)凝胶在牙周骨内缺损合并根尖病变中的应用。病变牙首先进行了根管治疗,然后是牙周治疗。为使根尖病变及骨内缺损尽早愈合,联合应用了PRF凝胶、羟磷灰石、引导性组织再生膜。1年后.治疗效果良好.根尖病变,疼痛及肿胀都消失了.牙齿稳固性增加.影像学显示有足够的支持骨。

  • 标签: 引导性组织再生:骨内缺损 牙周一牙髓联合病变 periobone—G 富含血小板纤维蛋白
  • 简介:牙髓组织和牙周组织在解剖上关系紧密,因此一处的感染可向另一处扩散,尤其当牙髓-牙周病损已经相互沟通时,临床上要确定起始病因和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十分困难。本文结合临床病例介绍对牙周-牙髓联合病变的治疗经验。

  • 标签: 牙周炎 牙髓炎 交互影响 治疗 牙髓--牙周联合病变
  • 简介:目的:分析不同表面形态种植体周围炎症的病变程度,探讨种植体表面形态与种植体周围炎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分别将螺纹圆柱形种植体和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植入Beagle犬下颌,并建立犬种植体周围炎动物模型;3个月后测定各组种植体周探诊深度、观察种植体周围的骨缺损程度、组织切片分析其炎症程度。结果:临床检查见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周缺损深度大于螺纹圆柱形种植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纹圆柱形种植体周探诊深度小于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周探诊深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组织形态学检查表明螺纹圆柱形组种植体颈部牙槽骨吸收不如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组明显。结论:种植体表面形态与实验性种植体周围炎病变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非螺纹圆柱形种植体比螺纹圆柱形种植体的周围炎更明显。

  • 标签: 表面形态 种植体周围炎 动物模型
  • 简介:目的研究颌骨囊性病变采用开窗减压术和刮治截骨术的治疗效果及义齿式囊肿塞的应用。方法81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分别采用开窗减压术(36例)和刮治截骨术(45例),比较两组术中相关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资料以x±s表示,对两种治疗方法手术用时、出血量、受累牙拔除、下唇麻木情况及术后治疗效果与复发率采用χ2检验进行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开窗减压术患者手术时间为(31.2±4.1)min,术中出血量为(20.3±7.2)ml、受累牙拔除为(0.7±0.04)个,术后疼痛、下唇麻木、感染及术后3年咀嚼功能下降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刮治截骨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年刮治截骨术组有6例面形发生轻度不对称,2例复发(4.44%),开窗术组无面形改变和复发,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窗减压术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保留了颌骨的完整性及病变区的患牙,相对应刮治截骨术是一种简单实用有效的方法。

  • 标签: 囊肿 开窗减压术 囊肿塞 义齿
  • 简介:对于Ⅱ°以上根分叉病变的患牙,临床上常采取分根术,以保存患牙。这些技术大多用于在中青年患者中,而在老年患者这一群体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患有根分叉病变并伴有牙体缺损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经分根后行联冠修复,病例追踪观察4年。

  • 标签: 老年患者 下颌第一磨牙 根分叉病变 分根术 联冠
  • 简介:本文报道了一例根尖切除后出现根尖周炎、但无自觉症状的下颌第二前磨牙的非手术再治疗。X线检查显示髓室充填不足,根管欠填.根端充填及根尖透射区。治疗包括清理和塑形根管、超声波与连续;中洗法去除根管倒充填物、根管内暂封氢氧化钙、以及用MTA(矿物三氧化物凝聚体)充填根管。在35年的随访中.该牙无症状.影像学检查显示根尖状况良好。

  • 标签: 根尖切除术 根管再治疗 MTA 根端充填物的去除 手术失败
  • 简介:目的:寻求清除病灶的同时保存上颌窦黏膜和骨组织功能性的手术方法,应用数字化软件辅助设计手术方案,治疗突入上颌窦后份的牙源性囊性病变,并评价手术方法和术后反应。方法:回顾2011年12月-2014年12月牙源性囊性病变突入上颌窦后份的21例患者。应用Mimics软件进行术前设计,根据病变体积和位置采用不同术式。术式1“开窗骨板复位法”适用于病变体积大,超过颧牙槽嵴,且上颌窦前外侧壁无明显骨质破坏者;术式2“去骨开窗法”适用于病变体积小,近颧牙槽嵴者。手术方法评价包括麻醉效果、出血情况、根据术前设计是否可顺利清除病灶以及手术时间等:术后评价包括疼痛、肿胀和骨板存活情况等。结果:15例采用开窗骨板复位法,6例采用去骨开窗法。均在20min内成功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疼痛时间平均为3.72d;肿胀时间平均为7.67d;8例术后鼻腔渗血1-3d:1例患者术中见化脓性炎症,开窗骨板复位术后发生感染。CT复查见其余14例复位游离骨板均无明显吸收。结论:治疗牙源性上颌窦囊性病变时,应尽量保存窦腔黏膜和骨板;数字化辅助设计手术方案可以准确指导术中截骨范围:化脓性炎症者不适宜行开窗骨板复位法。

  • 标签: 牙源性上颌窦囊性病变 窦黏膜保存 数字化设计 骨板复位固定 超声骨刀
  • 简介: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Mcm7)和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Cdc6)在口腔鳞癌(OSCC)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47例冰冻标本、98例石蜡标本中Mcm7和Cdc6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分析其表达与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RT-PCR结果显示Mcm7mRNA在口腔正常黏膜、癌前病变以及OSCC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各组之间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c6mRNA在正常黏膜中鲜有表达,癌前病变组与OSCC组均有阳性表达,各组之间相对表达量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cm7蛋白在口腔正常黏膜、癌前病变以及OSCC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其阳性标记指数分别为3.6%、22.3%和45.9%,各组之间阳性标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OSCC组Mcm7蛋白表达阳性指数高于癌前病变组(P〈0.01)。Cdc6蛋白在以上标本中的阳性表达总体较Mcm7低,在正常口腔黏膜中鲜有表达,癌前病变以及OSCC组织中均有阳性表达。各组之间阳性标记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m7和Cdc6在有淋巴结转移组其阳性标记指数高于无转移组(P〈0.01)。结论Mcm7和Cdc6的高表达与口腔癌发生及转移有相关性。检测OSCC组织中Mcm7和Cdc6的表达有望成为其早期诊断与判断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 标签: 口腔鳞癌 癌前病变 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7 细胞分裂周期蛋白6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