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椎间孔行椎体间融合术对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010年1月---2013年5月经椎间孔行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6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的65例患者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两组患者ODI功能障碍指数、腰腿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而TLIF组患者术后腰痛和腿痛的VAS评分明显低于LPF组患者;②TLIF组患者术后骨性融合率明显高于LPF组患者;③术后两组患者的腰椎前凸角和相对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而TLIF组患者其腰椎前凸角和相对椎间隙高度均较LPF组明显增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椎间孔行椎体间融合术和腰椎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经椎间孔行椎体间融合术患者其术后腰腿疼痛的缓解程序、融合率以及椎间隙高度的调整均优于腰椎后外侧融合术,因此可将经椎体间融合术作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方案。
简介:目的:建立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比较不同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性,来探讨最适宜的固定融合方式。方法分别建立以下融合固定模型:单枚融合器+双侧椎弓根钉(A型);双枚融合器+双侧椎弓根钉(B型);单枚融合器+单侧椎弓根钉(C型);双枚融合器+单侧椎弓根钉(D型)。对各模型进行前屈、后伸、左屈、右屈、左旋、右旋、轴压加载,比较各模型的角位移、椎弓根钉及融合器的所受应力情况。结果各融合固定模型在不同工况下椎弓根钉及融合器所受应力的VonMises峰值各有差异,但均在最大受力范围之内。各工况下四种模型角位移均较有限元模型减少,A/B型、C/D型相比角位移减少程度相当,而单侧椎弓根钉固定时脊柱稳定性较双侧椎弓根钉固定差。结论建立了不同固定方式的腰椎融合模型,验证了在微创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术中使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加单枚融合器置入可提供适当的稳定,可以作为微创经椎间孔腰椎间融合术的固定方法选择。
简介:【摘要】目的 本文以研究不同麻醉下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为目的,分析其麻醉效果及影响价值体现。方法 时间择取在我院2019.1月-2020.10月间,择取60例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采取随机对照双盲研究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纳入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腰硬联合)、参照组(全麻),对两小组实施不同麻醉方案,以术后疼痛评分、认知功能评分作为此次研究价值体现,将明确的记录数据为标准予以表格形式统计并做总结性报告。结果 实验组麻醉方案术后疼痛评分相对较低且认知功能评分略显优势,较参照组各数据,引用统计学计算,差异性较大且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下行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显佳且安全性高,可在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不适感的同时,对其认知功能的影响也相对降低,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此项麻醉的安全性,对其预后恢复发挥积极作用,可提倡临床大规模推广,建议广泛应用此麻醉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采用局麻下椎间孔镜治疗椎间盘突出症时,应用手术室护理对症研究的作用效果。方法: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我院收治的接受局麻下椎间孔镜治疗的68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常规护理对照组,观察组增加手术室护理,对比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各时间段疼痛程度均显著小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神经损伤率和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局麻下椎间孔镜治疗期间,辅助手术室护理,利于减少手术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缓解术后疼痛,减少神经损伤和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简介:目的在临床治疗腰椎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方式中探索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9月期间于我院骨科收治的腰椎疾病中经临床确诊为腰椎腰间盘突出症的患者中抽取100例满足本次排除及纳入研究要求且参与本次研究依从性良好的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方式;观察组,50例患者,采取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治疗方式。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不同的治疗后,对比VAS(视觉模拟评分法)、ODI(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JOA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以及患者的治疗满意率。结果治疗前,两组研究对象的VAS、ODI和JOA评分均无明显差异,两组研究对象经过不同的临床治疗方式以后,观察组的治疗满意率和JOA评分都比对照组要高且VAS和ODI评分也比对照组低,四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治疗腰椎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方式中选择经皮穿刺椎间孔镜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明显,不仅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满意率,还缓解了患者因疾病带来的疼痛,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患者腰椎腰间盘功能的恢复,安全系数较高,值得在临床研究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椎间孔镜下纤维环修复治疗青年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选择这次研究对象是80例青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选择时间是2020年1月~12月,随机划分成实验组与参加组,实验组采取经椎间孔镜下纤维环修复治疗,参照组采取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手术,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包括手术总时长、手术中总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总时间等)与治疗优良率。结果:实验组的手术情况、治疗优良率均优于参照组,比较P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结束时,联合小剂量曲安奈德及局麻药椎管内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12年11月一2015年6月行经皮椎间孔镜下腰椎髓核摘除、射频消融、纤维环成形术的60例患者,所有患者美国麻醉协会(ASA)评分为I一Ⅱ级。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后生理盐水冲洗椎管,B组为行经皮椎间孔镜手术结束时注射小剂量曲安奈德及局麻药组,各30例,记录手术前、术后1天,2天,术后1周,术后2周、术后1个月、3个月等时段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伤口感染、伤口不愈合及延迟愈合,食欲增强、月经紊乱、痤疮、失眠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术后三个月时的直腿抬高试验度数,神经根粘连等情况。结果B组患者在术后1-2周内的VAS评分明显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时间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食欲增强、月经紊乱、痤疮、失眠等激素不良反应方面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伤口感染,伤口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神经根粘连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手术联合椎管内注射小剂量曲安奈德及混合局麻药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明显改善术后1-2周内的腰腿部疼痛等不适感,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 要】目的:探讨术前共情沟通联合主动直腿抬高锻炼在腰椎间盘突出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1年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20例腰椎间盘突出行经皮椎间孔镜治疗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n=60例)和实验组(n=60例),对照组采取主动直腿抬高锻炼,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术前共情沟通,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疗效。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ODI评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简介:目的探讨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对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自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就诊的9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内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伤椎前高压缩比、椎管侵占率和Cobb角等临床指标均优于治疗前(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固定结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符合生物力学特征,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提高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
简介:目的观察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ENA)内固定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9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8例。研究组采用PFNA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重建钉(PFN)内固定术进行治疗,通过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随访1年后髋关节功能评分,同时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83%高于对照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P〈0.05)。研究组手术时间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5%低于对照组的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使用闭合复位PENA内固定术,能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及并发症,加快骨折愈合,操作简便,临床治疗效果较佳,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