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积体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土质疏松,极易被侵蚀。细沟侵蚀特征是探讨积体侵蚀机制的重要内容。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多场次降雨条件(1.00、1.67、2.33mm/min分别降3次雨)对积体30°坡面(5m×1m)细沟侵蚀产沙过程及发育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1.00mm/min降雨强度条件下,3次降雨的后期产沙过程趋于一致,而1.67和2.33mm/min降雨强度条件下,前2次降雨后期产沙过程趋于一致,但第3次降雨后期产沙率急剧增大;2)各降雨强度条件下,沟头溯源作用、细沟平均宽度及深度随着降雨场次的增加而增加;3)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的细沟特征存在差异,1.00和1.67mm/min降雨强度时,随着降雨场次的增加,坡面的细沟数及细沟密度增加,宽深比减小,但在2.33mm/min降雨强度条件下的结果恰好相反;4)各降雨强度条件下细沟侵蚀量及其增加幅度均增大,细沟侵蚀愈剧烈。

  • 标签: 崩岗 崩积体 模拟降雨 细沟侵蚀 多场次降雨
  • 简介:为弥补以往岗侵蚀治理措施布设都是针对单个岗而缺少全面防治的不足,以安溪全县域的岗侵蚀为研究对象,将安溪县岗侵蚀分为强度、中度和轻度侵蚀3个区,并由此建立相应的防治体系:东南部的官桥镇和龙门镇属于强度侵蚀区,应以强化治理为主,实行工程和植物措施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整治;从东南的城厢往西北延伸到感德及西南的龙涓在内的10个乡镇为中度岗侵蚀区,采取以植物措施为主,结合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其余的乡镇即西北地区为轻度侵蚀区,总体上以预防保护为主,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同时加强封禁补植。

  • 标签: 崩岗侵蚀 分区 防治
  • 简介:岗与滑坡泥石流工作分别于水土保持和国土资源领域开展研究,研究工作存在异同。通过工作实践总结对比分析岗与滑坡泥石流的相关性,初步研究表明:从学科术语及特征方面岗着重于地貌学,滑坡泥石流着重于地质学及灾害学;从研究手段上,岗多集中于第四纪覆盖层和浅部强风化层的精细化研究,滑坡泥石流除覆盖土层外还涉及风化程度不一的岩层,具有更广的研究对象,在岩土力学机制理论更为完善,两者可相互借鉴。

  • 标签: 崩岗 滑坡泥石流 对比 借鉴
  • 简介:岗是在水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由沟蚀发展而成的最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在摸清岗现状、分布规律及成因的基础上,根据近几年治理岗的经验,对新邵县的岗防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标签: 崩岗 现状 成因 防治对策
  • 简介:本文在河田修坊村中甲坡小流域内,选择4个有代表性的岗进行生物治理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生物措施治理的岗平均植被盖度由26%提高到68%,土壤侵蚀模数也比对照的岗减少了89.6%.可为我省类似岗的治理提供可借鉴的一种模式.

  • 标签: 河田侵蚀区 崩岗 生物治理 土壤侵蚀模数 植被盖度 崩陷地形
  • 简介:岗是我国南方红壤区由水力和重力相互作用下土体受破坏而崩塌和冲刷的侵蚀现象。本文以江西省赣县岗为研究对象,采取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了地貌因子对岗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岗主要分布在海拔在100-250m以及相对高程在100-200m之间的的低山丘陵区,分别占到岗总数量和总面积的77%以上和54%以上,以综合型和活动型岗为主;5-25°范围内的斜坡和陡坡是岗的高发区域,其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到了总体的73.23%和72.51%,以综合型岗居多;东坡向岗数量最多,西坡向岗面积最大,并且大部分分布在半阳坡上;除条形岗凸形坡数量比凹形坡少之外,均以综合型和活动型岗数量最多和面积最大,其他岗类型数量和面积相当。岗受地貌因子影响显著,具有明显的地貌因子选择性。该研究成果为赣县岗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治理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依据。

  • 标签: 地貌 崩岗 发育 分析
  • 简介:广东省是我国岗侵蚀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流失量占广东省水土流失总量的43%左右,造成的危害大,导致土地退化和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并且治理难度大,已成为广东省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广东省岗侵蚀现状,分析了产生岗侵蚀的主要原因及岗治理的主要技术原理,对岗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崩岗侵蚀 防治措施 广东省
  • 简介:岗具有分布广泛、发展迅速、难以治理、危害严重等特点。本文依托兴国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岗侵蚀劣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结合项目区自然现状和治理方向,对不同类型的岗进行了分类设计,形成生态功能提升与民生改善的岗治理模式,在减少岗危害、恢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岗,发挥其综合效益,为推动南方红壤区岗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崩岗 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 兴国县
  • 简介:在对安溪岗侵蚀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选择4种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分别从植被的种类、数量及生长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同时利用乔木层径级、灌草层物种数、重要值、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等方面对恢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马尾松+相思模式的径阶水平分布均匀,且树木长势良好。岗区灌草层植被种类单一,芒萁作为一种先锋物种在岗植被恢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尾松+相思和马尾松+桉树模式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Shannon—wiener、Pielou指数都较高,适合应用于岗侵蚀区的植被恢复。.

  • 标签: 安溪 崩岗侵蚀 植被配置 恢复效果
  • 简介:生产建设工程堆积体是交通、工矿、水利工程和城镇开发等建设项目中产生的弃土弃渣堆积物,其边坡侵蚀是一种典型的人为加速侵蚀。由于生产建设工程堆积体边坡陡、土质疏松、地面组成物质复杂等特点,其侵蚀强度常远大于原地貌。研究生产建设工程堆积体边坡侵蚀过程及其影响因素对深入认识其侵蚀机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遏制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国内外工程堆积体边坡侵蚀的监测方法、影响因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在深入分析当前研究不足的基础上,指出了今后开展工程堆积体边坡侵蚀的研究方向和重点领域。

  • 标签: 工程堆积体 边坡侵蚀 监测方法 影响因素
  • 简介: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常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将隧洞施工中产生的石碴第二次开发使用,以达到降低施工成本、方便施工、减少建设费用和保护水土资源的目的。

  • 标签: 水土保持 洞碴 再利用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种雨篷式生态治理岗的方法,具体包括修整岗坡面,设置若干平面台阶,挖种植沟;施足基肥;植物播种;安装遮雨篷和喷灌装置等步骤,坡面及台阶上设置的遮雨篷在人工植被层形成前能够有效防止雨水对坡面的冲刷,防止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区域,保护播种的种子不被雨水冲走,从而能够稳定地在坡面上发芽、生根、生长。

  • 标签: 生态治理 崩岗 雨逢式 关键技术
  • 简介:本文通过对水口库湾、干流水葫芦生长情况的调查和水质监测结果,分析水葫芦的生长对水口库区南平水质的影响,初步探讨水葫芦生长的成因,提出治理水葫芦的建议.

  • 标签: 水口库区 水葫芦 水质 影响 建议
  • 简介:通过调查云南省沾益县上河项目区大德小流域自然概况、农村社会经济状况、水土流失成因,对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现状进行分析,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针对小流域特点,提出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等整治方案,同时提出植被建设、封禁治理等措施,以有效推进岩溶区水土流失防治进程。

  • 标签: 农业综合开发 岩溶区 综合治理
  • 简介:对汀江流域长汀1972-2014年共43年实测资料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汀江长汀降雨量主要集中在3-6和8月间,径流和输沙量也集中在这段时间,反映了该流域水沙年内分配一致性的特点;汀江长汀径流和输沙量都有显著的上升和下降波动,突变年份并不完全一致,相同的是在2000年后,径流和输沙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对水土流失治理前后期的年均水沙变化及相同降水条件下水土流失治理前后期的水沙变化分析表明,水土保持对流域水沙影响较大,做好水土保持可以减少输沙量。

  • 标签: 水土流失治理 水沙变化 长汀
  • 简介:植物群落是河岸带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河流护坡生态系统的改善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实地调查和测定研究京杭运河淮安天然芦苇群落对风速、噪音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植物对照地相比,有芦苇分布的背风面风速变小,噪音降低,其日变化也呈现一定变异。不同芦苇群落由于宽度及密度等结构特征的差异其作用强度明显不同。密集芦苇群落和中密芦苇群落的消风减噪效应明显好于稀疏芦苇群落,日平均消风率分别为63.95%和66.25%;日平均减噪率分别为9.81%和6.13%。气流与声波穿越苇群后,在苇群内部形成明显的低风弱噪区,但越过苇群后二者呈现不同的变化曲线。通过苇群的风速变化拟合方程为:y1=-0.0005x3+0.0336x2-0.5428x+2.7416(R2=0.8216);通过苇群声级变化的拟合方程为:y2=-0.0012x3+0.0806x2-1.5362x+65.09(R2=0.8452)。芦苇群落对航道行船具有明显的抵风消浪与消音降噪功能,是一种值得保护和应用的河岸带生态护坡模式。

  • 标签: 河岸带 芦苇群落 消风减噪效应 京杭运河
  • 简介:为了探究三峡库区的建立对乌江流域(重庆)即重庆东南地区湿地环境产生的影响,以landsat-5TM和landsat8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基于eCognition和ArcGIS平台,采用面向对象分类的方法,建立重庆地区乌江流域1995、2005和2015年湿地景观数据库,利用景观动态变化度、景观破碎度及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等方法,分析重庆地区乌江流域内湿地景观近20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重庆地区乌江流域整体湿地景观面积近20年处于增长趋势,动态变化指数最高为水库,最低为水田;2)湿地景观转移以湿地景观内部转移为主,湿地景观与非湿地景观转移为辅,人工湿地增加比重高于天然湿地;3)研究区内景观破碎度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说明该区域湿地环境先恶化后得到改善;4)1995、2005和2015年,天然湿地景观分维数均低于1.6,人工湿地均高于1.7,说明人工湿地景观格局比天然湿地复杂。天然湿地的稳定性指数远低于人工湿地,且接近于0,说明自然湿地内部空间结构更加脆弱。通过三峡工程及其他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乌江流域(重庆)湿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对该地区的湿地环境总体改善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库区蓄水,以及龙潭水利工程、江口电站等水利设施修建,乌江流域内湿地总体面积增加,人工湿地变化较天然湿地更为明显,但天然湿地相比人工湿地更易受外界干扰,应加强相对应的保护措施。研究为保护该地区湿地景观,建立乌江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动态监测体系,以及为武陵山区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湿地景观 动态监测 遥感与GIS 乌江流域 三峡库区
  • 简介:概算投资为2754.5万元的将乐县安福口溪万安河流治理工程,2011年5月通过福建省水利厅的验收。该工程竣工后如不加强管理,会产生新的河道於积、水质污染、河床抬高,其他的河流治理不当会影响整个工程效益,因此要完善尾工工程、确定工程保护范围、优化中小河流防洪治理设计、加强监测、安全渡汛、强化河道生态景观建设、落实以水土流失治理为主的管护措施,使将乐县安福口溪万安河流治理工程发挥应有的效益。

  • 标签: 安福口溪万安段 治理工程 效益 问题 对策
  • 简介:以深圳市观天路西延道路工程项目为例,介绍了该道路项目的基本情况和水土流失成因与特点,按照深圳城市生态水土保持要求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进行了项目施工期水土保持措施设计,为开发建设项目中类似工程的水土流失防治提供了典型的经验。

  • 标签: 道路工程 水土流失防治 水土保持设计 生态文明
  • 简介:以福银高速公路尤溪联合为研究区域,探讨开发建设项目土壤侵蚀的监测方法。研究表明,遥感监测、实地建立径流小区、人工模拟降雨法、水文观测和实地调查测量法的综合集成是进行开发建设项目土壤侵蚀监测较好的方法体系:通过遥感法来监测项目建设前后土壤侵蚀、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通过径流小区法、水文观测法和侵蚀沟法以获得项目土壤侵蚀量,结合实地调查和测量法进行监测土壤侵蚀造成的影响监测。

  • 标签: 开发建设 土壤侵蚀 监测 方法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