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积体是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土质疏松,极易被侵蚀。细沟侵蚀特征是探讨积体侵蚀机制的重要内容。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多场次降雨条件(1.00、1.67、2.33mm/min分别降3次雨)对积体30°坡面(5m×1m)细沟侵蚀产沙过程及发育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1.00mm/min降雨强度条件下,3次降雨的后期产沙过程趋于一致,而1.67和2.33mm/min降雨强度条件下,前2次降雨后期产沙过程趋于一致,但第3次降雨后期产沙率急剧增大;2)各降雨强度条件下,沟头溯源作用、细沟平均宽度及深度随着降雨场次的增加而增加;3)不同降雨强度条件下的细沟特征存在差异,1.00和1.67mm/min降雨强度时,随着降雨场次的增加,坡面的细沟数及细沟密度增加,宽深比减小,但在2.33mm/min降雨强度条件下的结果恰好相反;4)各降雨强度条件下细沟侵蚀量及其增加幅度均增大,细沟侵蚀愈剧烈。

  • 标签: 崩岗 崩积体 模拟降雨 细沟侵蚀 多场次降雨
  • 简介:为弥补以往岗侵蚀治理措施布设都是针对单个岗而缺少全面防治的不足,以安溪全县域的岗侵蚀为研究对象,将安溪县岗侵蚀分为强度、中度和轻度侵蚀3个区,并由此建立相应的防治体系:东南部的官桥镇和龙门镇属于强度侵蚀区,应以强化治理为主,实行工程和植物措施相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整治;从东南的城厢往西北延伸到感德及西南的龙涓在内的10个乡镇为中度岗侵蚀区,采取以植物措施为主,结合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其余的乡镇即西北地区为轻度侵蚀区,总体上以预防保护为主,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同时加强封禁补植。

  • 标签: 崩岗侵蚀 分区 防治
  • 简介:岗与滑坡泥石流工作分别于水土保持和国土资源领域开展研究,研究工作存在异同。通过工作实践总结对比分析岗与滑坡泥石流的相关性,初步研究表明:从学科术语及特征方面岗着重于地貌学,滑坡泥石流着重于地质学及灾害学;从研究手段上,岗多集中于第四纪覆盖层和浅部强风化层的精细化研究,滑坡泥石流除覆盖土层外还涉及风化程度不一的岩层,具有更广的研究对象,在岩土力学机制理论更为完善,两者可相互借鉴。

  • 标签: 崩岗 滑坡泥石流 对比 借鉴
  • 简介:岗是在水力和重力共同作用下由沟蚀发展而成的最严重的土壤侵蚀类型之一,在摸清岗现状、分布规律及成因的基础上,根据近几年治理岗的经验,对新邵县的岗防治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 标签: 崩岗 现状 成因 防治对策
  • 简介:本文在河田修坊村中甲坡小流域内,选择4个有代表性的岗进行生物治理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经生物措施治理的岗平均植被盖度由26%提高到68%,土壤侵蚀模数也比对照的岗减少了89.6%.可为我省类似岗的治理提供可借鉴的一种模式.

  • 标签: 河田侵蚀区 崩岗 生物治理 土壤侵蚀模数 植被盖度 崩陷地形
  • 简介:岗是我国南方红壤区由水力和重力相互作用下土体受破坏而崩塌和冲刷的侵蚀现象。本文以江西省赣县岗为研究对象,采取GIS空间分析技术,开展了地貌因子对岗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岗主要分布在海拔在100-250m以及相对高程在100-200m之间的的低山丘陵区,分别占到岗总数量和总面积的77%以上和54%以上,以综合型和活动型岗为主;5-25°范围内的斜坡和陡坡是岗的高发区域,其数量和面积分别占到了总体的73.23%和72.51%,以综合型岗居多;东坡向岗数量最多,西坡向岗面积最大,并且大部分分布在半阳坡上;除条形岗凸形坡数量比凹形坡少之外,均以综合型和活动型岗数量最多和面积最大,其他岗类型数量和面积相当。岗受地貌因子影响显著,具有明显的地貌因子选择性。该研究成果为赣县岗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治理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和依据。

  • 标签: 地貌 崩岗 发育 分析
  • 简介:广东省是我国岗侵蚀最严重的省份之一,流失量占广东省水土流失总量的43%左右,造成的危害大,导致土地退化和区域生态环境恶化,并且治理难度大,已成为广东省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之一.本文介绍了广东省岗侵蚀现状,分析了产生岗侵蚀的主要原因及岗治理的主要技术原理,对岗防治措施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崩岗侵蚀 防治措施 广东省
  • 简介:岗具有分布广泛、发展迅速、难以治理、危害严重等特点。本文依托兴国县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岗侵蚀劣地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结合项目区自然现状和治理方向,对不同类型的岗进行了分类设计,形成生态功能提升与民生改善的岗治理模式,在减少岗危害、恢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岗,发挥其综合效益,为推动南方红壤区岗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 标签: 崩岗 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 兴国县
  • 简介:在对安溪岗侵蚀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选择4种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分别从植被的种类、数量及生长状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同时利用乔木层径级、灌草层物种数、重要值、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等方面对恢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马尾松+相思模式的径阶水平分布均匀,且树木长势良好。岗区灌草层植被种类单一,芒萁作为一种先锋物种在岗植被恢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尾松+相思和马尾松+桉树模式的物种丰富度指数、Simpson、Shannon—wiener、Pielou指数都较高,适合应用于岗侵蚀区的植被恢复。.

  • 标签: 安溪 崩岗侵蚀 植被配置 恢复效果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种雨篷式生态治理岗的方法,具体包括修整岗坡面,设置若干平面台阶,挖种植沟;施足基肥;植物播种;安装遮雨篷和喷灌装置等步骤,坡面及台阶上设置的遮雨篷在人工植被层形成前能够有效防止雨水对坡面的冲刷,防止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区域,保护播种的种子不被雨水冲走,从而能够稳定地在坡面上发芽、生根、生长。

  • 标签: 生态治理 崩岗 雨逢式 关键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