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自古以来探讨的一个话题,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理解和对待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定位。近代以来,不论是黑格尔还是费尔巴哈,都没有意识到人类的实践活动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在一起,他们的抽象自然观中人与自然都是独立开来的,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片面认识,从而导致了工业文明时代社会发展的"生态缺位"。马克思的自然观坚持"现实的自然"的基本立场,科学地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本质,主张实践是中介,自然是前提,人与自然辩证互动,强调应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我们应走出"抽象自然"的理论和实践困境,从"现实的自然"出发,理性地控制自然,做到人与自然"共生"。同时,理性地反思传统的发展理念所带来的生态影响,重新审视旧工业文明时期唯经济利益至上发展观的片面性,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进行文明发展的价值重塑,才能从"生态缺位"走向"生态自觉",并通过构建环保型的生产体系、选择生态化的技术、建立低碳节约的生活方式等"实践觉悟",切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实现人类发展与保护自然的双赢。
简介:在电影《阿凡达》中,男主角杰克初次到达潘多拉星球时,被许多如发光水母一样的“希望树”种子所包围。这里真是一片发光的植物世界,处处闪耀着星光的参天巨树、到了晚上发出耀眼光芒的花草、蘑菇……种种奇妙美景,把人们带进一片奇幻的自然世界中。那么,在现实中,也有夜晚会发光的植物吗?答案是:有的!若干年前,在江苏丹徒县(现镇江市丹徒区),就有很多人看见几株会发光的柳树。白天,这些在田边的腐朽树桩丝毫不引入注目,可是到了夜间,它却闪烁着神秘的、浅蓝色的荧光,即使风狂雨猛、酷暑严寒也经久不息。这稀奇的事,使得传说纷纭。后来,经过研究解开疑团,原来,会发光的不是柳树本身,而是一种寄生在它身上的真菌一假蜜环菌。这种真菌在苏、浙、皖一带分布很普遍,专找一些树班安身,长得像棉絮一样的白色菌丝体吮吸着植物的养料,吃饱了就得意地闪着光!至于假蜜环菌为什么能发光,生物学家们研究发现,假蜜环菌的菌丝侵染了木材纤维以后,能分泌一些能分解木材的酶,这些酶可以将纤维素、木质素转化为真菌能够吸收的小分子物质,像葡萄糖、酚类等各种营养物。假蜜环菌的菌丝细胞得到这些食物后就开始不停地繁衍、长大,同时积累大量能够用来产生荧光的物质。这些带荧光的物质在荧光酶的催化作用下进行生物氧化,并把化学能转化为光能,就成了我们所看到的生物光了。
简介:社会生态学研究存在两个主要谱系。对社会生态学两个主要谱系的比较分析揭示了二者在有机整体世界观、肯定理性对解决生态问题的作用、分析生态问题的社会视角三个方面的一致性,以及在理论分析方法的侧重点、理论定位、理论贡献与实践影响三个方面的区别。两个谱系的一致性与区别对展望社会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正确定位和推动中国社会生态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简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旨在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建设,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稳定完善政策,培育后续产业,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山西省直林区是维系山西水源和生态屏障的主体,所以要将省直林区的生态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加强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贫困国有林场发展步伐,全面推进封山禁牧和生态移民,充分发挥林业功能和作用,整体改变农村面貌,促进林区社会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