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鸟审旗为研究对象,利用乌审旗2000、2005、2007年三期的LandsatTM遥感影像基础上获取土地荒漠化现状矢量数据、动态变化矢量数据等为基本数据源。分析2000年、2007年的荒漠化类型面积的数据,得出其变化幅度、动态度,由此可看出在研究时间段内各个荒漠化类型面积的增减。通过分析2000—2005、2005—2007两个阶段的荒漠化类型转移情况的数据,利用转移矩阵的方法,得出各个类型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在这两个阶段的转移情况。再利用乌审旗气象站点1980至2006年的气象数据为基本数据源,选择降雨量、气温、蒸发量、大风日数等气候因子的数据,对其进行了5年滑动变化分析得出乌审旗气候时空变化图等,得到其发展变化规律及其对荒漠化的影响。
简介:全球平均气温的不断上升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研究基于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密闭箱式法,并通过设置开顶箱(OTCS)增温装置来模拟增温状态,研究了2017青海湖流域的小泊湖高寒湖滨湿地7~9月净生态系统碳交换(NEE)、生态系统呼吸(ER)、总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对增温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NEE、ER、GEP均表现为明显的日变化和月变化特征,且在整个研究阶段生态系统表现为碳汇;2)增温对NEE、GEP抑制作用明显,对ER的影响较小,增温处理下的生态系统碳交换与对照相比较弱,从而降低了整个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能力.
简介:长江源区的土地沙漠化是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沙漠化土地主要分布于曲麻莱和治多两县境内的通天河阶地及楚玛尔河滩地,在玉树、称多县和塘古拉山乡也有分布。在青藏公路的五道粱至二道沟以东的河滩地区,有大片流动沙丘分布。在沱沱河口以东有连片的流动沙丘分布,其余地区为不连片的零星流动沙丘和沙漠化土地分布,长江源区共有沙漠化土地面积19475.32k。土地沙漠化的迅速扩展,不仅影响本区生态环境,同时直接影响着整个流域的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根据本区高海拔寒冷的严酷自然条件,依科技为先导,建立科技示范工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恢复植被与防治沙漠化土地相结合,即采取封育保护或建立生态保护区,在条件适宜的地区结合补播、治沙造林,运用生物和工程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土地沙漠化的技术措施,建立新的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长江源区的生态环境
简介:本研究于2013~2014年在内蒙古达茂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设置了氮肥和磷肥的单施和配施样地,以未施肥样地为对照,采用LI-6400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测定了草地生态系统净碳交换(NEE)、总的生态系统生产力(GEP)和生态系统呼吸(ER)的日、季节变化,并分析了生态系统CO2通量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施肥未改变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CO2通量的日、季节变化特征。但NP肥的配施(10gN·m^-2,10gP·m^-2)可显著提高荒漠草原NEE、GEP和ER(P<0.05);三个N肥水平的NEE、GEP和ER大小关系基本表现为N10(10gN·m^-2)≈N5(5gN·m^-2)>N2.5(2.5gN·m^-2),即N5水平是增加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碳汇效应的最佳施氮量。土壤0~10cm含水量是影响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净碳交换量和总的生态系统生产力的主要环境因子,温度是影响生态系统呼吸的主要环境因子。
简介:对三种不同处理的紫花苜蓿进行栽培试验研究,在田间调查了幼苗高度、密度、鲜草产量、根瘤菌接种数.试验表明,出苗30天后,丸衣化处理的生长高度为22.3cm,极显著地(P<0.01)高于未丸衣化的两个处理.在出苗密度上,播量为5.25kg/hm^2丸衣化处理的苜蓿与播量为7.5kg/hm^2未丸衣化的两个处理的苜蓿基本相当.在鲜草产量上,丸衣化处理(251.5g/m^2)低于未丸衣化但亩施复合肥10kg的处理(310g/m^2),但高于未丸衣化亩施消毒鸡粪10kg的处理(158g/m^2).丸衣化处理后根瘤菌接种率(50.00%)是未丸衣化处理根瘤菌接种率(19.23%)的2.5倍.
简介:近几年,由于人类对草地过度干扰,使其生态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其干扰作用在荒漠草原影响尤为显著。关于荒漠草原不同放牧强度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一直备受国内外研究者关注,本研究通过对短花针茅(Stipabreviflora)荒漠草原的地上植被指标、土壤成分指标并结合市场价值体系,估算出不同放牧强度下9个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量,并对各个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总价值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