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我国每年因蚕病损失的产茧量高达数千吨,其中70~80%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蚕病所造成的.通过样品纯化后进行核酸性状分析,确认为都是DNV.从而证明我国主要蚕区的“病毒性软化病”应是DNV所引起的浓核病.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有的放矢地在病毒增殖过程中,切断其中的任何环节就有可能抑制病毒增殖,从而产生治疗效果.以蚯蚓为原料的第一代蚕宝素中,添加“扶正”“祛邪”的十味中草药,配制成《四号蚕宝素》.1987年在铜梁初试,1988年经西南农大蚕学系和四川省蚕丝学校作了攻毒试验、结果表明《四号蚕宝素》对防治DNV病效果显著,对CPV病有一定抑制作用,对NPV病无作用.《蚕宝素》经检测,富含蛋白质、氨基酸、核酸、维生素和无机盐钾等.所含游离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比例,与桑叶蛋白的十分相似,添食后改善蚕体营养,提高抗病力.蚯蚓是息风清热、通络利尿的传统中药,还有增强体液免疫之作用.加入补虚、壮阳、清热等中药后,在各地各季蚕的试用中,从未发现对蚕体有任何药害,且普遍反映添食后蚕喜吃、蚕体壮、蚕病少,能防治“水亮蚕”故而颇受欢迎.
简介:前期从自然界土壤中分离筛选到一株纤维素酶产生菌BacillusmethylotrophicusSWU6菌株,为提高该菌株发酵产酶能力,本研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显色法(DNS)对该菌株产酶所需碳源、氮源、温度、pH值、装瓶量、接种量等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比较优化前后等量发酵上清液中CMCase酶活大小。结果表明:SWU6菌株产纤维素酶的最适碳源为淀粉,最适氮源为牛肉膏,最适培养温度为50℃,培养基最适初始pH值为5.0,最适装瓶量为20%,最适接种量为2%;在最优发酵产酶条件下,SWU6菌株发酵上清液中的CMCase酶活达到454.69U/mL,明显高于优化前利用基础培养基发酵所产的CMCase酶活,且酶活提高约3倍。通过发酵条件优化后,SWU6菌株单位体积发酵液显示出了更强的纤维素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