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实验室网箱中,研究温度(24±1)℃和(20±1℃)与密度(200尾/箱和100尾/箱)对平均体质量1g左右的日本医蛭Hirudonipponia亲蛭交配率、减重率、产茧数量和体质量的影响,比较卵茧质量(〈0.05g、0.05~0.1g和〉0.1g)对孵出仔蛭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24±1)℃、密度100尾/箱时亲蛭交配率(86±0.06)%和平均产茧量(0.87±0.14)枚/尾最高;亲蛭产茧后平均体质量下降(32.1±0.059)%;繁殖期间共收集卵茧870枚,孵化率87.47%;平均卵茧质量为(0.11±0.009)g(变化范围0.03g~0.25g);密度和温度对产茧量的影响极显著(P〈0.01),对卵茧平均质量和长短径的影响不显著(P〉0.05);(24±1)℃组亲蛭的产茧时间比(20±1)℃组缩短10~15d,单日卵茧最高收集量为43枚,(20±1)℃时单日最高收集量24枚;卵茧共孵出仔蛭5648尾,随着卵茧质量增加产出的仔蛭数量和质量也增加。
简介:本研究以建立的虹鳟(Oncorhynchusmykiss)全雌全同胞家系为研究对象,受精卵在12℃避光孵化至上浮,上浮后设置了四个温度处理组进行饲育,分别为12℃、15℃、18℃、20℃和水温4~7℃之间(平均水温约为6℃)常规涌泉水流水养殖对照组。30d后,所有处理组均转入与对照组相同条件的流水养殖。生长性能数据采集于上浮后的30d、60d、90d、120d,测量各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稚鱼体重、体长等生长性状,对测量数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并采用Tukey-KramerHSD检验(P〈0.05)进行各实验组均值间的多重比较。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0日龄,体重性状单因素方差均值18℃组的最高,依次为15℃、20℃、12℃,对照组最低。体长性状15℃组的最高,依次为12℃、18℃、20℃,对照组最低。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对于体重性状,18℃、15℃组,处于最高水平;对于体长性状,15℃组处于最高水平。在60d时,12℃、15℃、18℃、20℃四个处理组的体重性状均仍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此时15℃组的单因素方差均值仍处于最高,90d和120d时仍保持这种状态。上述结果显示,15℃可能是虹鳟全雌家系初浮稚鱼的最适生长温度,只需在稚鱼上浮后给予30d15℃的水温调控,虹鳟全雌家系即可在之后持续的3个月中保持显著的生长优势。
简介:在13℃~15℃、18℃~21℃和28℃~31℃的土层温度下,将体质量7.0g和3.0g的活菲牛蛭Hirudinariamanillensis放养到湿度35%~45%、底铺水稻田土的体积为580mm×380mm×60mm的80目网箱中,网箱置于同等大的聚乙烯塑料箱中,密度变化在2~5kg之间,观察其越冬情况。150d的试验表明:温度为18℃~21℃时,菲牛蛭的越冬存活率最高,大个体组的成活率随投放密度的增加先升高而后下降,大个体的成活率最高(68.8±2.8%);小个体组的成活率随投放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最高为61.0±1.9%。各试验组菲牛蛭的相对失重率随越冬温度升高而增大,28℃~31℃下大个体组的相对失重率最大(9.4±2.0%和10.2±2.2%);18℃~21℃下,小个体组相对失重率最大(9.6±2.8%和10.6±2.6%)。
简介:本文研究了温度和饵料对兴凯湖翘嘴鲌仔鱼的摄食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兴凯湖翘嘴鲌仔鱼在不同温度下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存在着较大差异,在水温为25℃时仔鱼生长速度最快、成活率最高,18℃时仔鱼生长速度最慢、成活率最低;投喂不同的饵料对兴凯湖翘嘴鲌仔鱼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也有较大差异,投喂浮游动物的仔鱼生长速度最快、成活率最高,投喂蛋黄和开口料的仔鱼生长速度最慢、成活率最低。水温为25℃、23℃、20℃、18℃时,仔鱼的瞬时生长率分别为4.09%、2.05%、1.12%、1.08%;仔鱼的日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0.96%、82.89%、81.78%、74.67%。对兴凯湖翘嘴鲌仔鱼投喂浮游动物、混合料、开口料、蛋黄,其瞬时生长率分别为3.34%、2.42%、1.45%、1.40%;仔鱼日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5.89%、92.22%、81.11%、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