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现有的对虾养殖池塘多数是20地纪80~90年代建造,建造标准低、丽积大、水浅、配套不规范,经过长时问的养殖,淤泥沉积,池塘污染老化严最,病害多.产最低。近年来养殖者追求高产离效,养殖密度不断增加,造成池塘的残饵增加,生物排泄物及尸体等腐烂、分解、淤积引起底质的恶化,不少虾池长期以来没有很好清污,造成对虾池塘底质污染日益加重。整治与修复好虾池底质,足养虾成功的首要环节。

  • 标签: 池塘底质 对虾池塘 修复 整治 技术 养殖池塘
  • 简介:通过多种途径修复退化的水域生态环境,天津海域的渔业资源状况已明显好转。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该海域的主要经济水产品种类和数量均比2004年增长了近50%,已多年未在渤海湾出没的小黄鱼、中国对虾等重新出现。近年来,天津市加大渔业资源养护力度,重建已经衰退的渔业资源。该市在塘沽、汉沽、大港等区建设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区,重点增殖放流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等。

  • 标签: 中国对虾 生态修复 渤海湾 渔业资源增殖 水域生态环境 三疣梭子蟹
  • 简介:近年来,大量废弃物正在污染近岸水域,水域富营养化加速,滩涂生态脆弱性日益明显,寻找适宜的修复滩涂的途径迫在眉睫。沙蚕为海洋底栖多毛类动物的优势类群和多样性最为丰富的科。本文介绍了常见沙蚕的分类地位、生态习性、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以及在滩涂修复中的地位,着重阐述了沙蚕增养殖技术研究及其发展现状、沙蚕修复生境的机制、实践效果与种类选择,展望了沙蚕修复海洋滩涂生境的前景。

  • 标签: 沙蚕 海洋滩涂 生境修复 应用 展望
  • 简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滨海旅游,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何用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滨海旅游业发展,如何将生态修复贯穿在全域旅游建设工作中,珠海市三角岛的开发模式或许值得探讨。

  • 标签: 滨海旅游 生态修复 绿化景观 海岛 旅游业发展 生态保护
  • 简介:2017年7月6日至7月29日,在90cm×75cm×60cm、容积280L的塑料水箱中注入采煤塌陷水域改造的台湾泥鳅Paramisgurnusdabryanus养殖池塘水和10cm厚的底泥,第Ⅰ、Ⅱ组放人浮叶植物荇菜Nymphoidespeltatum(分别为0.1kg和0.2kg)和底栖动物螺蛳Margaryamelanioides(密度为250g·m^-2),覆盖面积分别为10%和20%,第Ⅲ组只放螺蛳不放置荇菜,第Ⅳ组为二者均不放的空白对照组,研究浮叶植物荇菜与底栖动物协同修复体系对采煤塌陷区养殖水域水质以及底泥间隙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荇菜和螺蛳组合的协同修复体系去除采煤塌陷水域水质和底泥间隙水中的营养盐优于螺蛳单独作用;覆盖率20%的荇菜+螺蛳组合对水质中总氮(TN)、总磷(TP)、NH4^+-N、NO3^--N以及NO2^-N去除率分别为48.61%、82.5%、49.42%、46.43%和87.78%;10%的荇菜+螺蛳组合对水质中TN、TP、NH4+-N、N03^--N以及NO2^--N去除率分别为27.78%、75%、28.49%、32.14%和62.22%;两者对底泥TN、TP均有一定的去除作用。结果表明,采用浮叶植物荇菜与底栖动物螺蛳协同修复体系能够有效净化采煤塌陷水域水质以及底泥间隙水营养盐,荇菜覆盖率为20%的修复效果好于覆盖率10%。

  • 标签: 荇菜 螺蛳 采煤塌陷区 协同修复
  • 简介:2014年6月,按照海洋资源调查规范,调查北黄海大连沿岸的刺参Apostichopusjaponicas原产区中的旅顺口区塔河湾附近海域和大连金州新区城山头海滨地貌保护区海域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密度、生物量,计算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物种相似性,探讨其修复策略。结果表明,两处海域刺参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基本相同,优势种组成相似,优势类群均为软体动物;物种组成因饵料条件及周边海域底质不同呈现差异性分化;两处海域内海星类与刺参的密度比分别约为1∶3和1∶1,海星类与刺参的生物量比值与密度比相同;海星类与海胆类密度比均约为1∶1和3∶1,海星类与刺参及海胆类密度和的比分别为1∶4和1∶1,海胆类与刺参密度比均约为1∶2。根据调查结果认为刺参生境和增养殖区的养护、修复策略为:(1)多种共养,以参为主;(2)控制海星,适度增殖海胆;(3)提高初级生产力,降低污染。

  • 标签: 刺参生境 大型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修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