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汤东断裂是汤阴地堑的东界断裂,也是太行山山前一条重要的隐伏活动断裂。为了查明汤东断裂的产状、性质及其浅部构造特征,跨断裂开展了高分辨率浅层地震剖面探测,获得了高信噪比的浅层地震反射波叠加剖面。本文根据浅层地震剖面结果并结合研究区地质资料和已有深地震探测成果,对汤东断裂的浅部构造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汤东断裂为1条走向NNE、倾向NWW的铲型正断层,其浅部表现为由2—3条断层组成的Y字形构造,并错断了埋深约30—50m第四纪地层,断裂向下延伸至上地壳底部,属晚第四纪以来的隐伏活动断裂。汤东断裂两侧新生代沉积差异明显,断裂上升盘内黄隆起一侧,新生代沉积层较薄,其底界埋深约480m,下降盘汤阴地堑一侧,沉积了巨厚的新生代地层。研究结果为确定汤东断裂位置、评价断裂的活动性提供了基础资料。
简介:以新疆东戈壁钼矿为例,研究矿体上方弱胶结层不同粒级土壤中元素分布规律及成因,主成矿元素活动态赋存形式,为金属活动态测量法在戈壁荒漠区寻找钼矿提供依据.本次研究发现,Mo、Cu等成矿及伴生元素在弱胶结层(10-40cm)中倾向于向两“极”富集,即最粗粒级(-4-+20目)和最细粒级(-160目)含量较高.在粗粒级中富集与粗粒岩屑保留了原岩矿化信息有关;在细粒级中富集与细粒土壤中粘土矿物、铁锰氧化物能有效捕获从深部矿体迁移上的活动态金属元素,形成元素含量二次叠加有关.活动态Mo、W元素主要赋存于水提取态中,活动态Cu主要赋存于铁锰氧化物态中.在大面积基岩出露的剥蚀戈壁区,采集弱胶结层粗粒岩屑样品即能反映异常;在覆盖区进行钼矿地球化学调查时,采集弱胶结层中细粒级样品为佳,能有效捕捉深部含矿信息.
简介:为探讨阿尔金山前东坪基岩花岗岩的岩石成因类型和构造演化背景,对东坪花岗岩进行了岩石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东坪花岗岩体富硅(SiO2均值为71.4%)、富铝(Al2O3均值为13.57%),其碱度率A.R.值为2.23~3.19,铝饱和指数A/CNK大于1.44,属于过铝质的高钾钙碱性花岗岩;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稀土配分模式属于中等右倾型,铕负异常(δEu为0.44~0.61),轻稀土富集。其岩石成因类型为S型花岗岩,源自地壳杂砂岩重熔,没有地幔物质参与或参与较少。东坪花岗质岩浆侵入活动发育在加里东晚期的岛弧环境,指示南阿尔金山前地区存在大陆边缘的沟-弧-盆体系,其原岩形成于塔里木向柴达木地块的俯冲及碰撞演化背景。
简介:黔东铜仁地区寒武系清虚洞组和娄山关组中分布有多处热液白云岩,其形态包括块状、透镜状、角砾状等。通过露头及薄片观察、流体包裹体温度测定、稀土元素和锶同位素分析,笔者探讨了研究区不同类型热液白云岩的形成机制、热液性质与来源及其与铅锌成矿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1)热液白云岩由中粗晶—巨晶鞍状白云石组成,形成温度为96~223--℃,平均为155.86--℃;盐度为8.28~16.15wt%NaCl,平均为12.30wt%NaCl;具有轻稀土富集和Ce负异常特征,LREE/HREE为16.51,δCe为0.79,87Sr/86Sr为0.708662。(2)块状和透镜状热液白云岩形成于交代作用较完全的环境,角砾状热液白云岩可能形成于水力破裂作用;白云石化流体可能来自包括震旦系碳酸盐岩在内的下伏地层,断层和裂缝为其运移通道。(3)白云石化流体与区域铅锌成矿流体温度、盐度和地球化学特征相近,来源相同或相似;热液白云岩中含有少量成矿物质,应形成于铅锌主成矿期前后。
简介:为了解水耕人为土碳氮磷的元素组成及其养分限制作用,通过调查湘东地区不同母质发育的水耕人为土,野外共挖掘39个样点的土壤剖面并采集不同发生层的土壤样品,研究区域尺度上母质、土类和发生层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耕人为土耕作层SOC、TN(二级水平)和TP(一级水平)含量丰富。虽然SOC与TN的相关性显著,但SOC与TP、TN与TP却无显著相关性,水耕人为土中也没有存在稳定的C∶N∶P。C∶N剖面加权平均值的范围介于6.30~31.38(均值为11.22),C∶P介于1.91~29.79(均值为11.62),N∶P介于0.12~2.70(均值为1.05)。母质对水耕人为土的碳氮磷化学计量比无显著影响。潜育水耕人为土的C∶N、C∶P和N∶P均显著高于简育、铁聚水耕人为土,这显示出土类强烈地影响土壤碳氮磷的化学计量比。随着土壤剖面的加深,C∶N、C∶P和N∶P均显著降低,SOC降幅远高于TN和TP,底土中氮、磷的限制作用减弱。本研究表明,水耕人为土氮磷的限制作用可能与母质无关,但受到土类和土壤发生层的强烈影响。
简介:为探讨东昆仑东段牦牛山组英安岩的年代及其成因,对克合特一带牦牛山组底部英安岩进行了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定年结果为(412.5±8.6)Ma,表明英安岩及牦牛山组形成时代为早泥盆世;岩石地球化学与柴北缘阿木尼克山牦牛山组流纹岩相似,具高SiO2、K2O及K2O/Na2O,富集Cs、Rb、Ba及Th、U、LREE等特征,负铕异常明显,可能为地壳中角闪岩经部分熔融及分离结晶形成。结合区域资料,认为晚志留世-早泥盆世,东昆仑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转化,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致使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分离结晶,形成本区及柴北缘牦牛山组酸性岩浆,同时也意味着东昆仑同柴北缘地区已进入海西-印支期构造旋回。
简介:为研究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东部宣城水东地区中二叠统孤峰组中发育的一套硅质岩特别是其中的硅质角砾岩的成因,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石学研究基础上,对取自该套硅质岩中的7件硅质角砾岩、7件块状硅质岩和1件中薄层硅质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硅质角砾岩和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其SiO_2含量高(93.70%-99.24%)、Al/(Al+Fe+Mn)值较高、轻稀土略富集、无明显铈异常和铕异常,显示非热液成因的特征。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主要为正常海水沉积成因,形成于靠近大陆边缘的沉积环境,受一定的陆源碎屑输入影响。硅质角砾岩的形成可能与江南断裂带活动影响有关,后期的海底热液对硅质岩进行叠加或动力学改造,并在局部形成角砾状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