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1 个结果
  • 简介:齿围沙蚕是底栖多毛类动物,广泛分布于亚洲近海和河口环境中.本文研究了天津北塘河口双齿围沙蚕沉积颗粒物的再造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双齿围沙蚕沉积颗粒物有显著的混合能力,其中小粒径颗粒物的混合作用强于大粒径颗粒物.小粒径颗粒物可以被沙蚕摄食随粪便排出.

  • 标签: 沉积颗粒物 再造作用 多毛类 Perinereisaibuhitensis 河口沉积
  • 简介:冻土观测是我国北方气象台站冬季气象观测的常规项目,北方寒冷地区的生产与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冻土器是冻土观测的主要仪器,但目前被北方地区所广泛使用的冻土器在设计上存在一定弊端,常因固定链的断裂而发生观测记录丢失和冻土器使用周期缩短的情况。为了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冻土器的原有设计进行了改进,选取了更具优势的替代性材料,从而大大提高了观测效果。

  • 标签: 冻土观测 冻土器 改进
  • 简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天气类新闻报道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研究天气类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和关注情况,可以更好地引导受众和促使气象部门提供具有更针对性的气象服务,促进气象事业的快速发展。媒介天气类新闻报道的特别关注和受众自身的价值追求等原因,造成了受众天气类新闻报道的期待,这些期待意识是不可小觑的。气象部门应该发挥好党的“喉舌”的作用,引导受众天气类新闻报道的期待意识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也可以推动气象部门的宣传机制不断完善。

  • 标签: 天气类 新闻报道 新闻媒介 受众 期待意识 机制
  • 简介:基于树木年代学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建立了福建长汀地区福建柏(Fokieniahodginsii)的树轮宽度的标准化年表,并探索了其径向生长与1956—2013年期间前年3月到当年11月的月均温、月降水量气候因子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福建柏的径向生长主要与当年秋季(9—10月)温度气温与前年春夏季(4—8月)降水显著正相关(P〈0.05);25a滑动相关分析发现两者相关显著的时段比较一致,均集中在1970s—1990s时段,说明该时段气候因子树木生长的限制作用更为明显。响应面回归分析表明,仅气温温度或降水的改善,并不能显著促进福建柏的径向生长,只有当两者同时改善后,树木的生长才会加速。

  • 标签: 长汀 福建柏 树木年轮 气候响应
  • 简介:径流量变化咸潮上溯有直接影响。利用FVCOM模型磨刀门水道的咸潮上溯现象进行模拟,针对径流变化设置敏感性试验,对上游河道水位上升后水动力的变化规律、固定点的表层盐度变化、盐度分层情况等进行数值分析,探讨径流变化引起的咸潮上溯变化。结果表明:河段水位整体上升,沿内河道至河口水面坡降增大。河道各层盐度大大减小,不同点的盐度分层程度不同。转潮时刻的表底层流态差异现象减弱,中下游流速分层更明显,流向分层更一致。

  • 标签: 咸潮上溯 径流变化 磨刀门 数值分析
  • 简介:地磁日变改正数据的合理选取直接关系到海洋磁测的成果精度.通过在南海南部海域布放的一个4000m长的地磁观测潜标及同步开展的磁力测量,并在收集周边陆域地磁台站数据的基础上,水体中获得的地磁日变观测数据和水面磁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得到几点认识:①浅水海域获得的日变观测数据用于海洋磁测数据处理时,其测量准确度比深水海域的好,且与陆域地磁台站数据曲线的一致性要高;②船磁校正曲线是否对称与地磁日变观测数据的合理选取密切相关;③在远海区磁测时,为确保详尽记录局部磁扰,建议海底地磁日变观测站应布放于靠近工区、水深较浅的水体之中.

  • 标签: 海洋磁测 地磁日变校正 船磁影响校正 日变观测 测量准确度
  • 简介:基于在云南省西部保山地区开展的入户问卷调查和关键信息人访谈,探讨在发生旱灾,大量农民外出务工以弥补旱灾给家庭和农业生产带来的损失这一特定背景下,对比外出务工农户和非外出务工农户在收入来源、应对旱灾措施和家庭收入分配上的差异,分析外出务工农民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带来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出务工收入给留守家庭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另外一方面,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外出让经济结构仍然以农业为主的村庄出现劳动力缺乏、农业发展后续动力不足等潜在问题。建议在未来针对外出务工人口开展的职业培训中增加诸如家庭财务管理、气候变化等相关内容来加强农村地区和农民的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建议政府推广气候智能农业,采取本地化/本土化的适应措施。

  • 标签: 旱灾 外出务工 农民的适应能力 云南保山市
  • 简介:通过收集兰州市2010—2013年每日脑卒中发病资料,结合同一时间段的气象资料,利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气温与人群脑卒中发病的关联性,分析不同气温和不同滞后天数脑卒中发病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脑卒中发病与气象因素关系密切,气象因素与脑卒中病例数据的相关分析表明兰州市脑卒中每日发病人数与气温、气压和相对湿度均存在相关性,气温在不同滞后日与脑卒中的关联呈非线性,不同类型脑卒中与气温的关联强度存在差异。对于脑出血患者而言,低温在当天就表现出危害效应,随后发病风险不断增加,滞后2~3d时达到最大,可持续至低温发生后的第30天。脑梗塞的发病过程与脑出血存在一定差异,高温和低温均会引起发病风险增大,并且气温效应在当天就能发生,在滞后3~5d内最强。低温女性或者19~64岁者的影响更大,而高温≥65岁者的影响更大;低温不同类型脑卒中发病均有影响,高温仅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有影响。气温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脑卒中发病影响存在差异,不同类型的脑卒中发病影响也有所不同。气温是作为外因通过影响机体功能而致人发病的。

  • 标签: 气象因素 脑卒中 滞后效应 兰州市
  • 简介:伸缩缝作为大跨度桥梁与引桥之间的重要连接构件,其抗推刚度及可能存在的变异性主桥及引桥动力特性的影响不可忽略。本文建立了大跨度悬索桥及引桥的有限元模型,采用弹簧单元模拟加劲梁与引桥箱梁之间的伸缩缝,分析伸缩缝刚度悬索桥及引桥自振特性及其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伸缩缝刚度加劲梁的横弯振型、竖弯与纵飘耦合振型的频率有明显的影响;伸缩缝刚度的变化会导致加劲梁与引桥的振型相互耦合,同时这些振型的频率发生相应的突变,当伸缩缝刚度较大时,加劲梁两个竖弯与纵飘的耦合振型解耦成为独立的竖弯和纵飘振型;当引桥与悬索桥加劲梁的纵飘振型发生耦合时,在纵向和竖向地震作用下的悬索桥及引桥的地震响应达到最小。伸缩缝刚度悬索桥动力特性影响的分析可为悬索桥的模态参数确认、损伤识别、抗震性能分析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 标签: 大跨度悬索桥 伸缩缝 抗推刚度 自振特性 地震响应
  • 简介:吕祖谦的丧礼思想以大复古礼,剪除陋习为特征。他为浙东义乌士人所撰系列墓志,着意旌扬他们居丧时不食盐酪与治丧时崇正辨异的行为。通过这样一个侧面,可以窥见南宋时期理学精英发起的礼学运动,似乎与士人日常生活中普遍坚守古礼的社会基础之间有着深度关联,这是值得进一步开掘的话题。

  • 标签: 吕祖谦 礼学思想 浙东士人 丧礼表现
  • 简介:在河蟹养殖塘边上构建了多级串联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研究其河蟹养殖尾水中总氮和总磷的净化效果,以及尾水中总氮和总磷浓度的沿程衰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7月1-6日,该人工湿地总氮和总磷含量的去除率分别为87.03%和77.21%,说明该人工湿地能有效处理养殖尾水中的氮、磷污染物。位于人工湿地系统前端的湿地单元总氮和总磷的去除起主要作用。随着水力负荷的提高,其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减小。在建立的总氮和总磷含量与水力负荷的沿程衰减模型中,总氮的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衰减模型,总磷的最佳拟合模型为二次多项式模型。

  • 标签: 养殖尾水 表面流人工湿地 沿程衰减模型 水力负荷
  • 简介:为探究放电后电荷重置雷暴云电过程的影响,在已有的三维雷暴云起、放电模式中分别加入两种不同的电荷重置方案:一种是植入法即放电后闪电通道上的感应电荷与原空间电荷叠加(简称ZR方案);另一种是中和法即放电后直接按一定比例降低闪电通道处的空间电荷浓度(简称ZH方案)。利用长春一次探空个例进行敏感性试验,发现放电后重置方式的不同会导致闪电特征存在明显差异:1)ZR方案下的云闪发生率比ZH方案下的云闪发生率少。闪电放电后ZR方案在云中植入异极性电荷,雷暴云中电荷的中和量比ZH方案多,摧毁云中电场的能力更强;2)ZR方案下的正、负地闪发生率均比ZH方案多。相对于ZH方案,ZR方案中主正电荷区的分布范围大于主负电荷区,导致其出现了更多的正地闪;ZR方案中的云顶屏蔽层与主正电荷区的混合程度高,混合时间长,导致ZR方案在主正电荷区与主负电荷区之间触发了更多的负地闪;3)ZR方案下的闪电通道长度比ZH方案下的闪电通道长度短。ZR方案在云中植入异极性电荷,导致云中难以形成大范围同极性电荷堆,闪电通道传播局限在一较小的异极性电荷堆内,而ZH方案不改变云中电荷分布,存在大范围同极性电荷堆,闪电通道传播范围较大。

  • 标签: 放电 电荷重置 电荷结构 闪电发生率 通道长度
  • 简介: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湿地造成空前的压力,在短期内以人类活动干扰为主要特征;强度各异、来源多样的干扰以城市湿地为载体的候鸟生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影响着候鸟的越冬生境质量,进而影响了候鸟的种群变化。其中,量化人类活动干扰的强度与其候鸟生境格局的影响是生物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纳帕海湿地(Ramsar湿地)是黑颈鹤(Grusnigricollis)中部种群的主要越冬地,然而日趋严重的人类活动干扰已经影响了黑颈鹤种群的越冬生境质量,因而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研究区内,根据黑颈鹤的可利用景观,识别黑颈鹤的潜在生境,结合2010~2015年期间人类活动干扰源的多次实地调查资料,将影响黑颈鹤生境的主要干扰源进行分类,确定其强度和干扰范围,从而确定2010~2015年期间黑颈鹤实际生境格局及复合干扰位置、强度和范围。研究结果表明,黑颈鹤越冬种群稳定期和迁离期实际生境分别仅占两时期潜在生境的48.9%和38.3%,人类活动干扰是造成黑颈鹤实际生境和潜在生境差异的主要原因;其中,低复合强度干扰的影响面积在稳定期和迁离期都接近总干扰面积的90%,所以,低复合强度干扰是黑颈鹤生境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控制低复合强度干扰,可以快速、有效地起到保护和恢复黑颈鹤生境的目的。

  • 标签: 黑颈鹤 越冬 生境 格局 人类活动干扰 城市湿地
  • 简介:文章选取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作为分析对象,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MM5来模拟2007年1月1日—12月31日的风速(每小时),然后利用统计学方法模拟该地区每天24h的风速,求出日平均风速,再与其附近地区台站实测数据进行比较,从而评估得出该模式的模拟效果:2007年全年的模拟和实测平均风速总体相对误差为34.02%,其中以3—9月份模拟效果最佳,相对误差率最大不超过15%,绝对误差都在0.5m·s~(-1)内。

  • 标签: 阿拉善右旗 MM5模式 风能
  • 简介:基于1960年12月至2016年2月上海地区地面气象站气温、气压、降水、风速等观测资料,采用趋势分析、相关分析、小波分析、功率谱分析等方法,冬季影响上海地区不同等级冷空气的活动特征及其风雨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尽管近56a冬季影响上海地区的冷空气频次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所致降温幅度呈现先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的变化特征;冬季中等强度冷空气、弱冷空气次数有14a和4a的显著周期;冷空气过程平均最大风速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强冷空气平均最大风速下降幅度最大;冷空气降水总量呈增多趋势,弱冷空气降水总量占冷空气所致总降水量的57%。

  • 标签: 冷空气 小波分析 冬季 上海
  • 简介:以北京顺义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中水处理厂的潜流湿地为例,选取2014~2015年的水质监测数据,以电导率、溶解性固体总量、氧化还原电位、pH、水温和总输入氮含量为输入层,比较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和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多处理单元潜流湿地出水中的总氮含量预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遗传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的拟合优度R2可达到0.835,平均相对误差百分比为12.89%,说明其出水中的总氮含量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但精度较差;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的平均相对误差百分比为4.46%,精度较高。利用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潜流湿地出水中的总氮含量进行预测较适宜。

  • 标签: 潜流湿地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模型 遗传算法 BP神经网络模型 总氮
  • 简介:采用VIP(VegetationInterfaceProcesses)模型和HIMS(Hydro-InformaticModelingSystem)模型,模拟分析了1957—2012年澜沧江和怒江流域(简称两江流域)水资源量的演变。根据CMIP5RCP2.6,RCP4.5和RCP8.5情景预测,模拟了2030年代和2050年代流域水资源的变化。研究发现,过去50年间,两江流域的气温都呈升高趋势,但海拔较高的上游地区升幅大于下游。年总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但春季降水增加趋势明显。两江流域年总水资源量为650亿~850亿m~3,水资源总量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其中澜沧江的波动性(1.884,最大与最小之比)大于怒江。空间上水资源量呈现北低-南高的格局。在未来,两江流域气温仍呈增加趋势,降水呈增加趋势,径流呈增加趋势,空间变异性趋小,但较强的季节性变化水资源安全仍具有较大的挑战性。

  • 标签: 径流 气温 降水 VIP模型 HIMS模型
  • 简介:通过在艾丁湖东部湖积平原区开展1:5万供水水文地质详查工作,分析了艾丁湖东部湖积平原区地下水含水层的岩性、结构的空间分布变化规律,分析了地下水类型、含水层类型并划分富水性分区,分析了地下水的循环特征,动态特征和水化学特征.结果表明,在艾丁湖东部湖积平原区主要分布有多层结构的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承压含水层,在NS方向上承压含水层的岩性、结构的空间分布变化最大;富水性级别为水量中等、水量贫乏;地下水主要接受吐鲁番南盆地地下水的侧向径流补给等,从东北向西南径流,通过侧向径流、人工开采等方式进行排泄;地下水的动态类型为人工开采型和开采径流型;水化学类型为SO4·CL-Na型、CL·SO4-Na型、CL-Na型水.

  • 标签: 艾丁湖东部湖积平原区 供水详查 水文地质条件
  • 简介:随着页岩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大,钻井过程中区域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析尤为重要,文章深入分析了页岩气钻井工程对地下水可能产生影响的原因和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

  • 标签: 页岩气 水文地质环境 影响分析 防治措施
  • 简介: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人类适应问题,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在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特别是过去2000年时段)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机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本文将其归纳为3个方面:理论上,构建了基于粮食安全的气候影响传递过程分析框架;方法上,实现了服务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基于语义差异的历史社会经济序列定量重建;科学认识上,总结出"冷抑暖扬"而又福祸相依的宏观韵律。在此基础上,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历史时期 气候变化 社会影响 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