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色日绒地区冰海杂砾岩产于砂泥质为主的陆缘碎屑岩段中,累积出露厚度325m,沉积于浅海环境。该段顶部化石生物组合指示其沉积于早二叠世阿丁斯克期的冷水型海洋环境。岩层地质构造特征,与同层位产出的冷水型生物群为冰海杂砾岩的成因提供了证据,指示其形成于冰川作用下,由冰筏搬运的海相沉积。通过收集资料对比,确定其在近似冰期南半球15°~35°的古纬度范围内,环境平均水温0~10℃。在陆内裂谷或被动陆缘裂谷形成的广阔岛块、谷槽相间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下,冰筏携带基底砾石,在赤道洋流作用等因素影响下,在消融以后,下落至色日绒地区浅海环境中,与砂泥质、砂质基质一同沉积形成冰海杂砾岩层。
简介:内乌肯(Neuquen)盆地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瓦卡穆尔塔组(VacaMuerta)(VM)是阿根廷很多常规油气田的重要烃源岩。随着该国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的兴起,很多公司开始对瓦卡穆尔塔组页岩区带进行描述。用于识别页岩区带的特征参数比较多,其中之一就是总有机碳(TOC)含量;TOC较高的地方产量也较高。不过我们无法直接通过地震资料对其进行测量,只能通过间接方法进行估测。考虑到TOC对纵波和横波速度以及密度的影响,地球科学家试图利用TOC与P-波阻抗之间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来计算TOC。我们认为,利用该方法对瓦卡穆尔塔组进行描述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提出了一种不同的描述方法。由于伽马值(GR)和TOC之间可能存在线性关系,所以除P-波阻抗之外,伽马值是另一个可以用来描述瓦卡穆尔塔组的参数。利用P-波阻抗和GR数据体和贝叶斯分类法,基于TOC及其相关的不确定性建立了由不同岩相构成的储层模型。首先,根据由测井数据计算的GR和P-波阻抗的截止值识别不同的岩相。然后利用高斯椭圆法确定GR与P-波阻抗的交会图上数据的分布。接下来,根据高斯椭圆确定每个岩相的二维概率密度函数(PDFs)。将这些PDFs与GR及P-波阻抗数据体相结合,就可以在3D数据体(3Dvolume)内识别不同的岩相。通过基于模型的叠后反演来计算P一波阻抗,同时使用概率神经网络(PNN)法来计算GR。用此方法得到的P-波阻抗和GR与3D数据体内的盲井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这增强了我们利用该方法对瓦卡穆尔塔组进行描述的信心。把以曲率线性特征(curvaturelineaments)表示的不连续性叠加在目的层的TOC图上,有助于得出更全面的认识,进而帮助优化水平井的部署方案。
简介:根据沈阳市72家供暖企业调研数据,利用IPCC温室气体清单方法核算供热企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在151d供暖期内,不同热源形式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小型分散锅炉房平均碳排放强度为58.25kgCO2/m^2,区域锅炉房为53.42kgCO2/m^2,热电联产为49.87kgCO2/m^2,组合式热源(燃煤锅炉+热泵)为34.49kgCO2/m^2,清洁能源为21.58kgCO2/m^2。基于不同热源形式碳排放强度和清洁发展机制推荐的基准线确定方法,设置了实际排放、历史排放、单体容量40t/h以上区域锅炉房排放、热电联产排放、技术水平领先前30%和40%企业排放6种基准线情景。通过各个碳排放基准线值比较,结合沈阳市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和未来碳交易市场计划,建议选择技术水平领先前40%企业排放情景下的碳排放基准值46.57kgCO2/m^2作为沈阳市2013年供暖行业的碳排放基准线。以此基准线为起始基准线,对2014—2020年的碳排放基准线进行了预测。
简介:现行的勘察设计行业《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对于活动断裂的定义有一定差异,使得不同的勘察设计单位对同一条断裂的评价结果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本文以昆明市为例,通过分析不同规范对于活动断裂的定义,指出其中的问题与差异,结合典型断层地质剖面与震害实例,简要阐述地质上判定活动断裂的主要依据,即不应以《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年版)规定的全新地质时期(一万年)内有无地震活动来判定断裂是否为全新活动断裂,应以《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GB17741-2005)规定的断裂是否错动地表或近地表相应时代的地层,来判定其活动时代。
简介:小波多尺度分析是重磁异常分离的一个重要方法,它不同于如窗口滑动平均法、趋势分析法、匹配滤波等常用方法,因这些方法分离出的局部异常是地质体从某个深度往上直到地表的综合反应,由于近地表地质体及干扰源的作用使得被分离出的局部异常成分复杂、形态较为凌乱、不规整;而用小波多尺度分析分解出的N(N〉1)阶细节异常划分的局部异常则为地质体从深度A往上到深度B这一空间段的综合反应,由于其不包含以一阶细节异常为代表的浅层地质体及干扰源异常,异常成分简单、形态规整、为深部地质体的自然反应,适用于研究隐伏岩体与隐伏矿床。通过二次开发解释20世纪80年代采集的月山地区1:1万地面磁测数据,并最终提交由小波多尺度分析法分解的局部异常成果,其中3个异常与朱冲铁矿的3个矿段相吻合,而这些局部异常却是在未知朱冲铁矿的前提下提取的,可预见其它几个有类似地质条件的局部异常也具找矿前景。
简介:致灾临界面雨量、洪水淹没范围及深度的确定是暴雨山洪灾害风险区划的核心环节。本文以淠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统计方法与水文模型相结合的方法确定雨-洪关系,得到致灾临界面雨量;基于FloodArea开展洪水淹没模拟,叠加承灾体信息,得到T年一遇洪水淹没风险评估与区划图。通过对2015年13号台风“苏迪罗”强降水过程的淹没反演,验证表明:无论是洪水淹没范围还是淹没水深,FloodArea模拟值与实况值均较为吻合。综合来看,淠河流域暴雨山洪灾害风险区划与评估结果较为合理;基于FloodArea模型在淠河流域具有较好的洪水淹没模拟效果,可用于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与预警。
简介:砂土液化判别是地震地质灾害判定和预测的一项重要工作,判别方法以规范为主,但在实际工作中发现规范的判别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本文在查阅大量唐山地震震害资料的基础上,选择3个典型工程场地,根据实际钻孔现场标贯原位测试数据,采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方法进行液化判别,发现规范判别结果与实际震害现象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分析认为,抗震设防烈度与实际地震动不同、地下水位变化、上覆非液化土层的厚度、局部场地效应、地震动持时以及实验造成的人为误差等,均是造成差异的原因。分析结果也表明,规范中的判别方法具有较普遍的适用性和较强的实用性,但由于基础数据的局限性及判别公式本身存在的定性异常,其判别结果的合理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论证,这也是造成判别结果与实际震害现象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本文的研究结果对地震液化的机理认识、判别方法的完善,均具有一定的意义。
简介:纹层是组成层理的基本单位,既可以是低能深水沉积环境的产物,也可能形成于高能环境中。在受风暴影响的区域,微小的泥质颗粒能够在流动过程中发生絮凝形成絮粒并沉积下来形成纹层。贵州习水吼滩剖面下奥陶统桐梓组碳酸盐岩纹层发育,纹层中风暴沉积构造丰富,包括风暴侵蚀面和渠模等。基于细致的野外观察和室内沉积学研究,将在风暴作用影响下形成的纹层划分为5个类型:平行厚纹层、单向交错薄纹层、平行薄纹层、波状厚纹层和水平厚纹层。采用EDS元素面扫描方法,发现亮、暗纹层中都含有铝、硅和镁元素且分布都比较均匀,而暗纹层所含黏土矿物稍多,所以暗纹层中3种元素的含量比亮纹层的稍高。利用开尔文—赫姆霍兹不稳定性解释了亮、暗纹层的形成机制,即絮粒与未发生絮凝的微小颗粒在开尔文—赫姆霍兹不稳定性作用下交替沉积,其中以絮粒为主的纹层更容易发生重结晶形成亮纹层。根据各纹层不同的垂向结合序列划分出3种风暴序列,且从Ⅰ型到Ⅲ型风暴作用逐渐减弱。
简介:针对不同矿物组分含量对盐膏岩速度影响大,盐膏岩速度复杂难题。本文把岩石物理模版的研究方法引入到盐膏岩的速度研究中,首次建立了盐膏岩四元组分(膏、盐、泥、孔隙地层水)含量与岩石速度关系的模版,在分析盐膏岩组分矿物骨架速度的基础上。基于多矿物测井解释模型,并以纵波模量比与孔隙度趋势作为约束条件,以组分含量为横坐标,岩石速度为纵坐标。在把不同尺度孔隙度值时,泥质、膏、盐矿物含量发生变化时,获得相应盐膏岩速度的变化值放在同一坐标系中,构成了盐膏岩四元矿物组分与岩石速度关系模版。并应用实测岩芯数据和测井数据,验证了该模版的可靠性和适应性,利用该模板能识别盐膏岩中关键结构和重要矿物的变化趋势,能直观的评估盐膏岩矿物组分蛮化对岩石涑席的影响.
简介:随着2022年冬奥会所有雪上运动项目将在崇礼县进行,届时将接待大量国内外游客,但是该县境内在冬奥会交通走廊及赛场周边共有7个露天开采矿山点,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有损于城市形象,本次工作任务是消除奥运通道沿线矿山地质环境破坏对视觉景观的影响.本文选择其中最为典型的三道营铁矿有限公司铁矿为例,阐述其恢复治理的思路,以供探讨治理方案.思路为少投入,多见效,治理重点考虑水土保持措施和生态复绿效果.矿区中较大的废石堆、渣堆、露天采坑,主要采用削高填低、分阶整平、覆土绿化的治理措施,矿区地势较低、容易汇水的地段修建截排水沟,将地表汇水引入露天采坑储存,并可作为绿化用水.设计的矿山工程从施工可行性、施工工艺复杂性、环境治理效果、工程投资费用大小及效益产出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对比.
简介:原油流动性差使得L16油田难以取得合格的地下含气原油样品,无法直接掌握地层原油的高压物性,流体性质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统计分析40个国内主要稠油油藏脱气原油黏度和气油比,回归出二者之间的对数关系式。根据L16-3井脱气原油黏度计算L16油田地层原油的气油比为8.67m3/m3。结合室内原油复配实验,进一步得出地层含气原油的饱和压力约为3.77MPa,黏度约为10299mPa·s。发现带气顶的L16油田原油饱和压力远小于地层压力(11.4MPa),存在与经典油层物理理论相悖的现象。通过对国内外同类油藏的深度调研比对,结合L16油田的自身特点,认为L16油田在长期的油水气相互作用过程中,极有可能形成具有封隔作用的沥青壳,从而将油藏形成的气顶与原油隔离开来,使得天然气难以回溶至地层原油内。表现为虽存在气顶,但原油的饱和压力却远低于地层压力,最终合理地解释了油藏流体存在的不确定性和矛盾。
简介:以阿姆河盆地右岸地区碳酸盐岩台内滩气田为例,运用基于图论的多分辨率聚类分析法开展了以常规测井资料为基础的测井相聚类及岩相定量预测研究。该方法不需要分析数据体的结构及聚类数等先验知识为指导,能够自动优选最佳聚类个数,并允许按照实际需求控制聚类级别,进行聚类合并。依据岩芯资料岩相识别及测井相标定结果,本文最终建立了包含5个聚类的测井相划分模型及岩相定量解释图版,其中,聚类测井相1~5分别对应于泻湖泥、石膏坪、滩间、低能滩及高能滩,取芯段符合率达85%以上,能够较好的运用于非取芯段岩相预测研究。据此,我们进行了连续的聚类测井相划分及岩相预测,并对层序地层格架内岩相分布及物性特征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