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自1986年第一届印度支那地质大会以来,人们对印支三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石油地质的兴趣与日俱增。随着越南与中国和美国关系的改善,越南经济和技术的孤立状态得以结束。目前,已有至少15个国家的石油公司在越南从事石油勘探,预料90年代中期将会出现一个油气勘探和开发的高潮。印度支那的石油勘探目标,目前集中于越南近海,沿其东海岸线的勘探活动方兴未艾。其南方近海第三系湄公盆地的白虎油田于1985年投产(约5万桶/日),预计到90年代中期生产能力将上升到16万桶/日。附近的飞龙油田和南昆仑盆地的大熊油田均已投入开发。白虎油田的储量约为2亿桶,大熊油田的储量约为3—6亿桶;而整个南昆化盆地的总储量为150—200亿桶。
简介:为了更加高效地封堵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水淹后的优势通道,利用各类岩心分析资料及水淹解释结论,对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的岩石学、孔喉结构类型、储层水淹变化规律及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哈得逊油田东河砂岩储层黏土矿物绝对含量低,大部分为速敏性的高岭石与伊利石,粒径主要为1~2μm,储层可分为孔喉半径小于2μm的细微喉-低渗储层、孔喉半径介于2~5μm的细喉-中渗储层及孔喉半径大于5μm的中细喉-高渗储层;水淹后黏土矿物的堵塞和迁出是导致储层物性变化的原因,而黏土矿物粒径大小与喉道尺寸的匹配程度控制了储层水淹前后及不同水淹程度下物性变化的方向。这些因素造成了3类储层的水淹变化机理:细微喉-低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下降,由原状储层至低水淹逐渐减小,到中水淹时有所增大,高水淹时最小;细喉-中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上升,由低水淹至中水淹逐渐增大,到高水淹时有所减小;中细喉-高渗储层水淹后孔、渗值增大,且随着水淹程度的增高而增大,该类储层即优势通道发育所在,可采用粒径为3~4μm的微球对其进行高效、精准的封堵。研究区注水开发后剩余油规模较大,开展储层水淹变化机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简介:以研究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产品的组成结构出发,采用液质联用仪分析了溶解性存在差异的两个样品。寻找到了影响有机钼在润滑油中溶解性的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溶解性优异的样品中存在链长更长的碳十三有机钼,并通过液相色谱获得了不同链长有机钼的组成;二是二烷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钼中的硫桥被氧桥所取代,导致了分子的极性增大,油溶性变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