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北洋政府时期,虽说财政混乱,但在财政制度上国家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特别是在赋税方面的划分,此期中曾经有过多次的议定与法令的制定,虽然因为各种客观原因并未彻底见诸实行,但是这些措施比起清代的赋税制度,不仅向前推进一步,而且给后来的国地财税划分以深刻影响,当然也留下一些经验教训。

  • 标签: 民国时期 财政 分税制
  • 简介:民国时期青海回族教育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曲折过程,1922年青海省回族教育促进会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经费亦由过去富有人家私人承担趋向多源和稳定;各回族学校都大多分布在经济状况良好、政治地位重要的地区。

  • 标签: 民国时期 青海 回族教育 政策 阶段 特点
  • 简介:冬防是民国时期广州的一项重要的治安管理制度,与警政建设有密切的关系。冬防主要是防犯罪与防火灾,是为了加强冬季特别是农历春节前后的社会治安管理而采取的一项特别措施。民国时期。广州每年都实行冬防。

  • 标签: 民国时期 广州 冬防 警政
  • 简介:民国时期是中国从传统税制向现代税制转变的重要阶段。作为民国时期的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就整理和改革中国原有税制、建立和推行西方现代税制、划分国家与地方税收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马寅初的税收思想以维护民众利益和发展社会工商业经济为根本出发点,将西方税收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倡导建立中央与地方适度分权的财政税收体制,对民国时期的税收政策和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当前的税收制度改革也有重要启示。

  • 标签: 民国时期 马寅初 税收思想
  • 简介:明清时期,广西地方没有专门的粮食管理机构,只设兼管粮食的官员。民国成立后,在军阀混战时期,大小军阀据地称雄,割赋自肥,军饷往往由军队自筹。民国26年(193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粮食问题日益严重,民国29年(194年)5月成立广西粮食管理处后,广西粮政机构才逐步健全。现将民国29年至民国38年广西的粮政机构分省、县两级分述如下:一、省级粮政机构(一)、省粮食管理局民国时期的粮政机构,1941年(民国30年)以前,中央设置粮食管理局,各省亦设粮食管理局。广西粮食管理局隶属于省政府,并在中央粮食管理局的领导下,指挥监督办理粮食管理事项,具体职权是:调查登记本省粮食生产及储存数量;根据本省需要购储民食

  • 标签: 粮食管理局 民国时期 粮政 广西省 粮食产销 省政府
  • 简介:1917年至1949年间,民国政府对多位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人进行国葬,相关的资料记录较多,以往的研究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散见于各种报纸、报导之中的名人国葬记录,二是对国葬的政治影响及思想教育作用;三是从社会文化角度、文学艺术角度展示国葬的文化内涵。国葬亟待加强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以下几方面:国葬记录的考证与研究、国葬对民国及现代葬礼改革的影响、中外国葬之比较研究等。

  • 标签: 民国 国葬 综述
  • 简介:民国时期.广西工人工资收入微薄:据民国17年(1928年)《广西工人》记载:“南宁工人工值,平均最高者不过20元,最低者竟至4.5元。工人月薪收入,供给家庭之日常需要.至为维艰”。

  • 标签: 民国时期 广西 工资制度 工资标准 工资等级 工资结构
  • 简介:<正>福建地形多山,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平原仅约占全省面积的10%,山丘约占90%,由于断层地貌多,河谷盆地多,地形造成与邻省阻隔高山,交通闭塞;省内山峦起伏,溪流险急,公路的修筑和养护亦甚困难,因此,民谚有云“蜀道难,闽道更难”,自1913年旅日华侨陈清机归国创办“闽南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筹筑泉州至安海公路起至1949年止,虽曾建成公路5000余公里,但至解放前夕,全省通车里程仅有945公里,其中有18个县境内没有公路,28个县虽有公路却也不能通车。现就民国以来福建公路交通发展情况,分为四个时期,作个概述。

  • 标签: 公路交通发展 汽车公司 省档案馆 民国时期 官营 闽西北
  • 简介:<正>(一)福建山多田少,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六十七以上,特别是闽北和闽西,山岭起伏,雨量丰富,生长大片茂密的树木,是我国三大林区之一,据二十年代民国政府农商部统计,福建重要林木占地亩数及其株数略如下表:

  • 标签: 民国政府 民国时期 二十年代 闽北 山岭 商部
  • 简介:民国时期的历届政府都试图通过国家金融机构举办农贷来解决困扰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枯竭问题,政府的良好意图在实践运作中往往南辕北辙,这是一种悖论性现象。具体而言,农贷悖论体现于三个方面:为解决农村金融枯竭而生但金融资源的真正枯竭者却难以得到农贷资金;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但广大贫农从农业发展中的得利甚少;遏制了旧式高利贷却制造了新式高利贷。造成农贷悖论的原因,既有国家的因素亦有小农的因素。

  • 标签: 民国时期 国家农贷 农贷悖论
  • 简介:本文旨在分析明清至民国时期华北集市的集期,认为定期性是华北地区集市交易的一个显著特色,并得出以下结论:1、临近集市的集期安排方便了人们的交易;2、华北地区内各省区之间集期有显著的差异,导致这一差异有着内在的社会经济原因;3、各地集期的平均值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一定的变化,但并没有改变各地区的特色,更谈不上突破定期性的限制;4、庙会有着不同于定期性集市的集期安排,使庙会与定期性集市形成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他们共同构成了集市网络整体.由于集期安排的这些特点,自明清至民国时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在华北地区表现得越来越完备的基层的商业流通网络.

  • 标签: 明代 清代 民国时期 华北地区 集市 集期分析
  • 简介:世界红卍字会是民国时期的一个民间慈善救济机构,在民国的荒政舞台上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发挥了积极作用.

  • 标签: 红卍字会 民国时期 慈善 赈济
  • 简介:浙江湖州一小镇--南浔,因地处太湖南岸,气候温和,土质丰腴,适宜蚕桑,蚕丝业甚为发达.上海开埠后,该地最早的一批有胆识的业丝者闯荡上海滩,随着生丝贸易的兴盛而迅速积累了巨额财富.

  • 标签: 南浔镇 上海 广州市 中国 对外贸易 蚕丝业
  • 简介:民国时期中国审计思想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20年代中国近代审计思想框架初步建立阶段;30年代中国近代一般审计思想和理论逐渐成熟阶段;40年代中国近代政府审计思想和理论走向成熟阶段。民国时期中国审计思想的发展对当代的启示主要有:一是引进外国审计理论必须结合中国国情;二是重视审计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三是政府审计思想要吸收民间审计思想的合理成分;四是政府审计应注重事前审计;五是政府审计要发挥更大的作用离不开特定的政治环境。

  • 标签: 民国 审计思想 审计史
  • 简介:民国时期,在广西乡村民间借贷体系中,由于借贷的高利率和乡村借贷资金的缺乏等原因,农户负债的数额较小。因债户偿还能力较低,负债额呈增大趋势。自耕农、半自耕农、佃农等阶层的借贷数额差异较大,负债额占农户收入的比例较高,这对农户的生产生活和乡村经济发展不利。

  • 标签: 乡村 民间借贷 负债额
  • 简介:本文以天津市社会局1931年对天津市纺织工人的调查报告为主要依据,试图通过对工人的劳动时间、劳动环境、工资收入、生活费分配及其衣食住等因素的考察,探析民国时期天津纺织工人的劳动与生活状况。

  • 标签: 民国 天津 纺织工人 劳动状况 生活状况
  • 简介:考察特定历史时段和特定地区的市场网络(交通通信网络)变迁,可以较为准确地把握该地区一个历史时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脉搏。本文通过对清末民国年间赣闽粤边区市场网络(传统古商道网、公路交通网、邮电通信网、信息传递速度)传承与嬗变的梳理和考察,揭示了一个市场相对封闭、社会经济相对贫困的山区由传统向现代渐进转型的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对近代赣闽粤边区社会经济逐渐衰败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标签: 清末民国 赣闽粤边区 市场网络 传承 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