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6 个结果
  • 简介:十八大以来的高压反腐,致力于打造"不敢腐"态势,十八届四中全会和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又逐步形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为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明确路径。从实际情况出发,依法治理腐败,应该着力在立、查、惩、防、建五个方面抓落实、求突破。第一是立,就是建立健全反腐败法律和制度。法律制度要具体化和规范化,有针对性和操作性,有刚性和约束力,不留"暗门"、"活口"、"伸缩缝",不开"天窗"、

  • 标签: 多点突破 “天窗” 派驻机构 党的纪律 从严治党 监督检查
  • 简介:《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确立的医疗损害诉讼中的证明责任倒置理论,表面上来看有利于保护受损患方的弱势地位,实现诉讼武器对等,保障患方的合法利益,但实际上并不能解决自身的逻辑冲突,也违反我国证明责任的基本分配规则,并且在实践中也并没有起到理想的效果。《侵权责任法》在医疗侵权诉讼领域确立了过错责任原则,其隐射出的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符合我国证明责任的基本分配规则,能够妥善协调医患利益,促进医疗体系的发展进步。

  • 标签: 过错 因果关系 证明责任倒置 证明责任分配
  • 简介:从法律意义上探讨分配正义范畴的起源、所指涉的基本问题、主要特征、基本功能及实现途径,解读法律意义上的分配正义范畴的涵义,得出以下结论:法律意义上的分配正义是伦理学意义上、政治经济学意义上分配正义的法制化。它以法律的形式确认当时政治经济生活过程中的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对象、分配主体、分配标准、分配方式等;具有阶级性与强制性、具体性与可操作性、立法理念的相对稳定性等特征;能够起到比较合理地安排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规制分配主体的权利,引导人们的具体行为的作用;在阶级社会中,往往依靠国家机关的强制力为后盾来保证实施。

  • 标签: 法律意义 分配正义 范畴 特征 功能
  • 简介:本文应用CGSS2005的调查数据研究发现:客观地位对于青年人群收入分配公平感的影响明显弱于局部比较;而在局部比较中,与同龄人比较社会经济地位所引起的“相对剥夺感”是影响收入分配公平感最重要的因素;与自己过去相比是否上升也具有重要影响。青年人群之间的横向相对剥夺和个人前后经济地位的纵向比较是形成青年人群不公平感较高的重要原因,社会应当采用多元改革措施提升青年人群的经济收入分配公平化,避免群体间、群体内的收入差距过分拉大。

  • 标签: 中国青年 分配公平感 群体差异 自我纵向变化
  • 简介:分配正义问题和产业竞争力问题通常影响一国环境税的立法走向。环境税的累退性容易给低收入群体和家庭带来负面影响,从而违背税法的分配正义原则。征收新的税收无疑会影响一国的产业竞争力,从而违背税法的中性原则。为了确保成功制定环境税,基于分配正义立场,各国针对环境税纳税主体采取环境税税后免除制度或财政转移制度,其中财政转移制度效果较佳。基于产业竞争目标,各国针对环境税纳税主体实施必要的税收免除制度。

  • 标签: 环境税 分配正义 产业竞争 税收免除 财政转移
  • 简介:立法理念是法的精髓和灵魂,主导着法的形成与发展。建构收入分配的立法制度,实现收入分配的法治化,离不开立法理念的主导,任何具体的收入分配的立法活动都必须贯彻一定的立法理念,并据此作为消除收入分配不公和构建收入公平分配立法制度的立法根据、立法目的。我国传统分配立法理念已经滞后于时代发展,当代社会对收入分配立法理念提出了新的诉求,注入了新的内涵,当代中国收入分配立法理念将要发生多个转变。

  • 标签: 收入分配 公平分配 立法 立法理念
  • 简介:农村征地拆迁(以下简称农村征迁)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司法实务的难点,这不仅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及农村的城市化进程等。农村征迁补偿(包括补偿款、拆迁安置等形式)分配纠纷是近年来各地法院(特别是基层法院)不断涌现的案件。目前我国的立法规定尚未完善,司法解释(包括答复)"相互打架",地方政策不一,法官在处理这类纠纷时,存在着依据不明、标准不清、裁量尺度如何把握的困境,导致各地在司法实践中做法迥异。因此,对农村征迁补偿分配纠纷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村集体 受理 征迁补偿分配 成员资格 司法回应
  • 简介:行政诉讼法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是其重要的内容,在我国,有关行政诉讼举证责任内容的规定主要体现在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一系列相关的司法解释之中。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鲜明特点就是其与刑事诉讼以及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分配的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行政诉讼被告负有举证责任。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在这一方面的规定虽然有所进步,但是依然没有明确原告、被告以及诉讼第三人之间举证责任的分配

  • 标签: 举证责任分配 具体行政行为 司法解释 三人 行政相对人 诉讼请求
  • 简介:虽然各地正在或者已经开始了化解医患矛盾、实现医患关系和谐的积极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医患之间的非良性关系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应当说建构或者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从多角度进行努力。本文试图探索医患关系的现状与举证责任分配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并试图以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改革助力和谐医患关系的建构。一、医患纠纷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沿革我国医患纠纷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制度的历史沿革,自改革开放以来

  • 标签: 举证责任分配 医患关系 医患纠纷 医疗侵权 证据制度 过错推定原则
  • 简介:对不当得利"没有合法根据"的证明问题,无论是消极事实不易举证、与消极确认之诉存在冲突的主张,还是受损人举证困难、受益人更易举证的观点,均存在认识偏差,不构成要求受益人承担证明责任的理由。相反,无论从法律逻辑的向度还是生活经验的向度来看,均应要求受损人承担证明责任。对于部分不当得利类型中"没有合法根据"所依据的具体事实不易确定的问题,可通过受益人"具体化说明义务"予以缓和。

  • 标签: 不当得利 没有合法根据 证明责任 具体化说明义务
  • 简介:中国共产党全面执政以来,分配方面的理论和政策发生了巨大而曲折的变化,逐步实现了由"纯而又纯"转向"多元多样"、由把公平效率"对立"转向"统一"、由注重"政府主导"转向突出"市场决定"、由"偏重国家利益"转向"国家和个人利益并重"。同时确立了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即要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理念,要尊重科学,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经济原理办事;要求真务实,立足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要不断创新,以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为基本取向。

  • 标签: 执政理论及政策 收入分配 改革
  • 简介:2015年1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即法释(2015)5号司法解释,《解释》对人民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的相关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明确具体的规定,是最高人民法院有史以来条文最多、

  • 标签: 规则优化 制度缺陷 参与分配 民事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
  • 简介:《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思想成熟时期的标志性著作。在著作中,马克思在对拉萨尔主义的批判中阐述了公平分配思想。马克思阐发的公平分配思想主要包括:分配方式取决于生产资料归谁占有:公平分配具有相对性,公平分配的实现具有渐进性;按需分配是马克思追求最理想的分配方式。马克思公平分配思想是人类收入分配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对今天我们认识和解决现实中的收入分配问题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 标签: 公平分配 生产资料 共产主义
  • 简介:经济法理论认为,分配不公是市场失灵的一种形式,应当通过国家(政府)干预来解决。然而,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决定"却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认识无疑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公平问题将将更多地依靠市场来解决。市场不一定不公,干预也不一定公平。分配不公的问题同样可能是干预失当(规制失灵)的一种体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作为"市场经济之法"的经济法自身亦需要调整以更加符合市场规律,从而为我国分配公平问题的解决提供良好的制度供给,在市场中更好地促进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 标签: 深化改革 市场逻辑 分配公平 经济法调整
  • 简介:1989年11月开始退休生活的邓小平,并未终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期间六次关于分配问题的谈话,既有对过去提法的再强调,也有现实反思的新说法,同时还有面向未来的政治交待,包含着他对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分配问题的再思考与分析,对研究和解决当前中国发展中的收入分配问题有着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邓小平 收入分配 再思考
  • 简介:量能课税是税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源于经济学对税收公平的"能力说"表述,并因其与分配正义的契合而得到法学界的引介。关于量能课税是学术思想抑或是法律原则的分歧,很大程度上导因于偏重理想还是现实的立场差异,问题的关键在于确认量能课税的效力贯穿税法的全过程。我国税法应摆脱单纯经济工具定位,将量能课税写入宪法,在平衡宏观税负的基础上优化税制结构,并在具体税种设计中更好地体现税收负担能力。落实量能课税,能够赋予税法以人本化的精神气质,使之真正成为分配正义之法和纳税人的"守护神"。

  • 标签: 量能课税 分配正义 税收公平 税制改革
  • 简介:由于缺乏法律化、制度化的政府间事权分配关系,我国各级政府间事权关系经常表现为支出责任被任意地逐级下放、“职责同构”现象以及周期性的“收、放权”循环等特征,导致了财政负担被层层下移.地方政府的“全能”与“无能”同时存在,而“一放就死,一收就乱”的治乱周期也得到进一步地强化。基于历史因素的计划体制影响、基于经济因素的宏观调控手段以及基于政治因素的官员行为激励是造成这一格局的原因。要实现政府间事权关系的法治化,应清楚地界分“地方事权”、“中央事权”和“混合事权”,并在法律上确立“地方自治”的原则和观念,同时在此基础上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法律制度。

  • 标签: 事权 政府间关系 中央与地方 财政法治
  • 简介:《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91条首次就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做了明确规定。对这一条款的解释可结合大陆法系证明责任分配理论之"规范说"而展开,由此有必要对该条表述的"法律关系"做必要的限定。借助第91条的责任分配原则对《侵权责任法》、《合同法》等法律中的实体法规范进行解释,其分析结论明显区别于2002年的最高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4-6条。而依据新法优于旧法的原理,前者应当优先于后者适用。

  • 标签: 证明责任分配 规范说 实体法规范 证据规定
  • 简介:遗传资源是一种决定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的根基性要素与战略性资源,伴随着遗传资源生物研发技术的迅猛发展,遗传资源知识产权及其惠益分配问题已日益受到关注。当下遗传资源知识产权惠益分配面临失衡,从表面看,是遗传资源分布与遗传资源价值评估的失衡;实质则是国际社会利益博弈的失衡,一定程度反映的是欧美文化与目前处弱势的传统部族文化之间的“征服与反征服”。遗传资源知识产权惠益要实现公平分配.“关民共享理论”是其中的法理基础,“遗传资源的提供行为”的价值评估为其提供现实基础。无疑.建立公正有效的遗传资源利用及其知识产权惠益分配机制,提升发展中国家的遗传资源保护及博弈能力,对于遗传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惠益公平分享,有重要意义。而这也是对当前国家生态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重要检验.也为国家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一个“生发于传统、深入到生态治理”的视角。

  • 标签: 遗传资源知识产权惠益 分配失衡 根源 矫正
  • 简介:生态系统法益刑事化研究是一个跨生态学、经济学、刑法学和环保法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问题。生态系统利益是生态利益的首要组成,而我国传统环境刑法更注重对环境犯罪中人身和财产法益的保护,忽视对环境法益本身的立法和司法保障。作为自然利益,欲实现向法益的桥接,首先要廓清环境利益与其他生态要素利益在自然科学范畴上的内涵,而后论证生态系统利益上升为生态系统法益之应然性,为生态系统刑事法益证立。另外,论者拟对当代中国生态刑事法益保护的发展困境做初步分析,并提出解决途径。

  • 标签: 生态系统利益 生态系统刑事法益 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