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对法医物证DNA自动化检验技术的有效运用进行探讨。方法:在本实验室2016年1月到12月间于各类案件中收集到的生物检材中选择300份为研究资料,分别以工作站法(工作站-chelex法)、手工法(手工-chelex法)对DNA进行提取,对PCR进行扩增,以毛细管电泳法对STR进行检测,对两种方法的检验效果进行观察比对。结果:工作站法与手工法的检验成功率比对没有突出差异,(P>0.05),但工作站法的检验时间明显较手工法短,(P<0.05),交叉污染实验结果显示,DNA自动化检验技术不会有孔间交叉污染出现。结论:对法医物证进行检验时,将DNA自动化检验技术引入不但可实现良好的STR分型效果,而且能够使检验时间缩短,进而促进法医鉴定质量的提升。
简介: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基础性的作用,也是人的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前提.在近代社会早期,人们对劳动的认识是停留在自然界与社会的物质变换过程中去认识劳动的,但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功能的多样化,使得劳动的前提和条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总的说来,在工业社会,异化劳动是发生在竞争的环境中的,关于劳动的安排是建立在分析性思维的基础上的.全球化、后工业化是人类社会的又-次伟大的历史性转型,劳动得以发生的条件是社会的高度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会有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性质和表现形式.因而,需要在后工业化进程中去重新认识劳动.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以及现实要求来看,后工业化条件下的劳动发生在合作的语境之中,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创造性活动,关于劳动的价值,从属于相似性思维的把握.
简介:在控制逻辑中,治理者和被治理者是一对矛盾。在步入后工业文明的关口,控制逻辑的消极性凸显。控制逻辑本质上是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冲突的,它加剧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甚至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导致整个社会治理体系的高度僵化和低效,难以应对"风险社会"的挑战。服务型行政是对控制逻辑反思的结果。在步入后工业社会过程中,治理矛盾的宏观性和系统性、治理环境的开放性、治理者和被治理者日益增强的共同体属性、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等召唤治理模式的革命。在后工业社会服务型行政中,政府以有效的社会服务为核心目标,政府扮演引导者角色,呈现出治理角色更加模糊、治理内容更为随机、治理方式更为灵活的特征。
简介:本文基于中心-边缘结构的视角探讨了后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变革议题.工业社会的治理体系是一个不平等的中心-边缘结构,要实现治理体系在后工业社会的结构性转变,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旧结构的突破,因此,我们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中明确提出打破中心-边缘结构的要求.在谋求这一变革的道路上,我们需要重新关注和评估边缘的价值,以此来弥补边缘在工业社会被结构及其中心的长期压制,并为我们寻求变革之道提供新的思路.在概念上,“社会治理”应当重回“社会”,即政府与其他治理主体一样都来源和服务于社会,应当融于社会之中,而非凌驾于社会之上或脱离于社会之外.关于后工业社会的治理形态,20世纪后期的网络给我们提供了部分想象:在某时某地,也许仍然存在中心与边缘的划分,但就整个体系而言,中心与边缘都处在随时的流变之中,整个体系将呈现出一种“处处是中心,无处是边缘”的情境.
简介:历史从来没有截然的进步与反进步的运动现象。工业文明发展方式不但带来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变革和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而且也导致了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社会思想文化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和文明进步,但这种文明进步都是以"问题为导向",都是付出沉重代价后获得的。对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而言,理想主义与悲观主义、现实主义与虚无主义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形而上学,唯有历史辩证法才能超越世俗的迷雾,而达到在代价中开辟进步之路的真理彼岸。人类文明形态进程依次是部落文明、农耕文明,再进入到工业文明。到目前止,虽然工业文明占据主导地位,然而,生态文明的曙光正大踏步向人类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