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自清末资议局选举后,历届中国政府都试行了现代意义上政治选举,随着选举活动的开展,选举纠纷和选举诉讼也日益增多。选举诉讼因公众参与政治选举而引起,是近代西方政治法律文化冲击传统社会的产物,反映着中国社会政治发展形态和法律文化的变迁。所谓选举诉讼,“乃选举人或候选人确认办理选务人员或其他选举人及候选人有威胁利诱或其他舞弊情事时,或确认当选人资格不符,或所得票数不实,及候选人确认其本人所得票数被计算错误的,于法定期限内向法定机关提出诉讼之谓”。[1]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2]广义上选举诉讼是既包含追究选举违法者责任的刑事诉讼,也包含选举无效和当选无效等事关选举效果的民事诉讼,还可涉及追究行政责任的行政诉讼。狭义上的选举诉讼仅是针对选举效力(选举无效、当选无效等)问题提起的诉讼。本文关注对象是狭义上的选举诉讼,具体而言,是民国后期国统区参照民事诉讼程序审理的选举诉讼的司法体制。

  • 标签: 民事诉讼程序 政治选举 民国后期 国统区 选举诉讼 中国社会
  • 简介:为了解决悬而未决的西藏问题,1941年国民政府决定利用当时开辟国际援华通道之机,修筑途经西藏的中印公路。然而,此举遭到了英国的多方阻挠。为此,国民政府利用印度问题进行了反制。对于国民政府的这一举动,英国极为忌恨,直接煽动西藏“独立”,以为报复,由此造成了严峻的西藏危机。面对英国此举,国民政府由于实力所限,缺乏有效的制衡手段,只能被动应对,转而与噶厦协商危机之解决,但未能奏效。在此之下,国民政府被迫考虑采用军事手段维护对藏主权。面对军事压力,噶厦态度开始软化。在此基础上,国民政府最后通过政治手段化解了危机,挫败了英国煽动西藏“独立”的图谋。

  • 标签: 中英 西藏问题 交锋历程
  • 简介:通过方法的法治拯救,必须强化法律方法自身理论水平,语言哲学特别是语用学为法律方法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源.在宏观上,根据语言哲学对法律方法这一范畴作出不同界分.在前提上,语言哲学视角下法律事实分析是研究的基础.在直接方法层次上,法律发现与法律推理逐步转向语用学逻辑;在间接方法层次上,解释、论证与修辞日益强调语用视角,补充与衡量更加强调语用模式.整体时代导向上,重视法律方法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改革深化进程中的实践性、基础性微观价值.

  • 标签: 法律方法 语用学 维特根斯坦 语言游戏 国家治理
  • 简介:邓琬案是始于唐德宗贞元年间,终于唐文宗大和年间的一个案件。该案非影响政治进程的重案,但反映了唐中后期司法运作模式的一个重要变革:度支盐铁使及其下属监院、巡院掌握了一定的司法权,具有对本系统的中下层官吏,对盐商等商户、匠户等特殊人群的司法管辖权,以及对贩卖私盐等特殊犯罪案件的管辖权。这种司法权包括了逮捕、禁系、审理、断决等,并具有相对州县地方司法系统的独立性。度支盐铁使司法权的取得与'唐宋变革'大背景下的经济、政治和制度的变革有紧密联系。本文从对邓琬案件的复原开始,讨论由此引出的法律问题,进而探究度支盐铁所具有的司法权范围及具体的运作问题。文章以具体案例展开,深入讨论唐代中后期的司法运作与变革问题,对目前唐代法制史研究中所存在的'重条文,轻实践;重前期,轻后期'现象有所补益。

  • 标签: 邓琬案 唐扶 司法权 度支盐铁使 监巡院
  • 简介:万般因缘,清末变法修律以来,我国法律移植走上大陆法系法制的道路。这固然是因为师法日本多有各种便利,但其后效如何仍有商榷之余地,故有董康于20世纪20年代起力主效法英美,亦有居正于30年代起多般反思借鉴英美。此乃必然乎,偶然乎?民国司法改良者是否对最初的路径选择产生过质疑与动摇?北洋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良司法路径选择有何异同?作为北洋与南京政府司法代表的董康与居正何以会主张“效法英美”?

  • 标签: 司法 改良 路径 法律思想 居正 董康
  • 简介:周恩来一生跌宕起伏,在枪林弹雨和刀丛剑树中多次化险为夷,所患三次危及生命的大病也都痊愈,晚年却接连发现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病、结肠癌和膀胱“鳞状细胞癌”。他一面应对国事,一面对抗病魔,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周恩来患“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的发现与治疗周恩来先患“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1972年月12日,保健医生张佐良在为周恩来做每月一次的小便常规检查时,显微镜下发现4个红细胞。

  • 标签: 周恩来 事实真相 治疗 晚年 上皮细胞 病症
  • 简介:戒毒人员既缺乏来自家庭的支持,同时也很难得到社会大众的理解,心理上较为脆弱和消极,因此他们不愿正视自己因吸毒给家庭和社会带来的危害。家庭治疗强调把个人放置在整个家庭中去了解并治疗,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社区中的家庭治疗强调联合家庭和社区的力量来帮助戒毒人员,根据我国社区戒毒发展的实际,通过理论探讨家庭治疗在戒毒中的应用很有必要,因此,家庭治疗对未来我国社区戒毒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家庭治疗 社区戒毒 理论探讨
  • 简介:洛奇的《治疗》(1995)和麦克尤恩的《阿姆斯特丹》(1998)不仅发表年代相近,还不约而同地关注了英国社会的人文主义危机.小说不仅彰显了作者对人文主义理想的向往,还揭示了人文主义关照下的道德归位和有效人际关系的构建对走出当前人文主义危机的重要性.

  • 标签: 英国文学 人文主义 人际关系
  • 简介:北京市总工会、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共同协商,联合开展2016年“温暖工程(爱心光明行”公益活动,有白内障免费救助和免费眼科检查两个项目。具体安排如下:一、服务对象:持工会会员互助服务卡(京卡·互助服务卡)的全市工会会员及其家属二、服务内容:白内障免费救助:为持有工会会员互助服务卡(京卡)的会员及其家属,符合白内障手术条件的患者,每年捐赠100例(限单眼,人)免费白内障手术。

  • 标签: 白内障 北京市 免费 眼科 医院 检查
  • 简介:对于作为人性教育的一环的“道德治愈”的讨论,必须以对“道德性”和心理或性格问题的关系的理解为前提。所以,本文首先考察心理学上的性格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长处和短处,同时把最近流行的“意义治疗”当作道德治愈的“理论基础”。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之上,我们有必要对儒家思想进行关注。儒学把很好地控制自己并且向道德本性回归作为最终目标,所以非常重视使人能以真实的自我去生活的修养方法。把儒家的修养论用现代的学术用语去表达,可以叫做哲学性治疗或心理咨询。实际上,儒学内部也曾在治疗的角度上解读修身,并且可以找到通过治愈学习者的内心实现恢复人的道德本性的事例。儒学中说的“心病”,其含义是和身体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截然不同的,是把它理解为道德本性的丧失,并把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欲望,意识到自己的真实自我,并且恢复真实自我作为问题的解决方案。所以本文中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讨论了“道德治愈”的可能性。

  • 标签: 道德教育 人性教育 儒学 心理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