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待到清明时节,便可见茶乡风情。一夜清清爽爽的清明雨,洗出一个晴朗明丽的好天气。满山茶园娇娇嫩嫩,圆圆新叶,雨后飞花。那可是采摘的好时候了。于是漫山漫坡有红艳艳的衣角翻飞,簇簇新茶,有灵巧的手指掠过,到处是香茶园,到处是采茶人。更醉人的莫过于土家女儿那飞上云端,飘满茶山的甜津津的茶歌。那采下的茶叶,便揉,便炒,便成茶族的骄子——清明毛尖。炒茶的活儿,极有讲究,家家户户有过得硬的人守着,看着。文火慢慢舔着锅底,火候一到,即刻起锅。此刻,便满屋香气,满巷香气,满街香气,整个小城都渗透着郁郁的茶香了。家家户户的堂屋,就比别处多了一张茶几,随时摆着冲好的凉茶。过往路人,讨口水喝。是极便利的,要多要少,尽你自己。喝够,想歇便歇,想走就
简介:曾记得,我在永定客家土楼、霞浦畲乡,喝过当地农户制作的擂茶。在闽西、闽北、闽东许多地方都有擂茶,百姓喝擂茶非常普遍。但是,我查阅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叶大辞典》,福建省只有将乐擂茶入典。'将乐擂茶'条目中写道:'擂茶一种。流传于福建将乐一带……茶色乳白,初饮口舌生津,齿颊留香;二口深饮,气爽神清,五内透畅。如在主要原料中变换配料,可做出多种口味。'
简介:快过年了,我们辽西大碗乡的爷们儿,赶上马车,拉着家眷,装好粘豆包、粉条,北上内蒙,南下县城。去内蒙古的,大多是串亲戚,省界两边,汉、蒙联姻的不少。下县城的,大碗乡人说“下”,地势由内蒙古高原倾斜下来,一直漫入辽西腹地,北高南低,大碗乡人按地势说话。哪儿都没去的闲人,便翘起尾巴,撅达撅达地在街上走,见人就打招呼:杀猪了吗?去头蹄皮毛下水,净肉多少斤?嗨,可不小哇!一色说恭维话。更多的闲人,去泡茶馆。早些年,茶馆遍布辽西县城。如今商店密集,柜台上摆满纯净水、冰红茶、非常可乐。乘骆驼的没了,骑马的少了,马车、驴车不准赶进城区。老板子们个个是大水包,大茶壶呀。他们不来,茶馆一家跟一家倒闭。城里的老茶客们,仿佛前朝遗老,缩回家里,自斟自饮,撑持残局。茶馆黄铺,说书的,卖唱的,也丧失地盘,流向更北,更偏远的异乡,便到了大碗乡。
简介:<正>蒙山以其历史悠长的茶文化而享誉神州大地.据《尚书·禹贡》记载,当年大禹治水,曾经在今雅安以南的周公山(即蔡山,从蒙文通说)和名山县的蒙山举行过祭山典礼,并导致了居住在大渡河一带的少数民族——“和夷”——的归化(从王世舜说).这是典籍中关于蒙山的最早记载.著名史学家蒙文通先生根据《先蜀记》、《水经注》、《舆地纪胜》等古籍中的相关记载,推断今乐山、芦山、邛崃一带的“三角形地带”,是巴蜀古史上“蚕丛”和“开明”两个文明时期的文化发祥地,蒙山、青衣江至临邛一带的河谷地区,对于巴蜀文明的奠基性贡献功不可没,而“成都平原反是第二步的发展.”光绪《名山县志》云:“青衣水秀,蒙山峰奇”,依偎清衣江拔地而起的蒙山,险峰与碧波相映成趣,青山同绿水相得益彰.在这块山明水秀、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上,滋养出源远流长、风格独特的蒙山茶文化,乃顺理成章的上帝造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