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新世纪的来临,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的日新月异,已经使全世界的经济、文化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是信息传播的巨大变化,无论考察人类对信息需求的速度还是需要量,都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报纸作为新闻发布的一个重要媒介与途径,面对如此严峻的外部环境变化,必须提升自身所能承载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扩大报纸的报道幅度,加大报纸的报道深度,提升报纸的可读性。这些,都必须以充足的时间和丰富的采访文稿作为前提,于是依靠计算机来建立可靠的、先进的新闻采编网络就成了当务之急的任务。新闻采编网络主要是完成一个记者采写稿件、编辑编发稿件、主任签发稿件、总编辑审阅稿件及最后定
简介:有别于现存工业机器人之安全标准,新ISO13482个人护理机器人安全标准将是全世界第一个由IS0国际标准化组织所制定发行用来确保人类与机器人能够碰触彼此、共享空间以容许机器人向人类提供服务的下一代机器人安全标准。新ISO13482安全标准包含(1)移动仆从机器人,(2)载人机器人,(3)身体辅助机器人等三大类服务机器人之基本安全要求,这种"人类—机器人共存的安全性"在未来将给服务机器人法制之下的机械安全认证、产品责任、伦理与保险等制度带来变革性的重大影响。
简介:边境地区作为国家领土比较特殊的组成部分,代表着国家主权的至高无上性和国家领土的不容侵犯。过去,位于国家交界处的边境地区敏感脆弱,承担着维护国家“安全”和“生存”的重任,传统边境始终发挥其屏蔽功能,传统的边境安全随之体现出“防范危险”和“共存安全”的主要特性。如今,由于全球化进程和国家的开放政策,相应地引发了实体边界弱化和“软边界”扩散等边境地区的新变化,同时,边境屏蔽效应相对减弱,中介效应凸显,使边境地区呈现安全与发展并举甚至以发展为主导的安全态势,边境安全的特征发生重大转变。边境地区安全问题的复杂化、安全的渗透性和联动性增强、安全中注入发展的因素以及安全的社会化建构等特征与“共生”理论中的多元性、内生性、交互性、共生性等特征相似,而且有相适应的研究议题,使边境安全问题可以从共生视角进行探讨。边境安全的变化使边境在实现“共存安全”的同时强调“共生安全与发展”,在关注当下安全的同时也注重安全的未来。文章以边境安全的特殊性为视角进行研究,提出“共生安全”的新理念,并在“共存安全”和“共生安全”特性的比较中,探索边境安全乃至国家安全的未来走向。
简介:随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愈加综合与复杂,非传统安全研究需要进一步精细化。“多元性”非传统安全威胁针对那类与传统安全因素相互交混的威胁而提出,在缘由、意图、主体、手段、地缘等多方面显示了非传统与传统安全相互交织的“多元性”特征。网络安全威胁是“多元性”非传统安全威胁中的重要议题,其呈现了主权难以界定、合法性难以判定、身份难以限定、过程难以追踪、应对难以依靠单一主体的非常规特征,网络安全维护需要新思维。一些国家奉行进攻型网络安全战略,导致了网络空间的威胁升级与安全困境,不利于全球网络安全维护。“优态共存”基于中国“和合”价值观而提出,主张认同建构与互惠共建,更好地适应了网络安全治理的跨界合作、“大安全”观与超越安全困境的能力要求,是较优的网络安全治理方略,可成为“多元性”非传统安全维护的一般路径。
简介:法刊《外交世界》2008年5月号发表了塞奇.哈里米(SergeHalimi)的文章,对当前国际粮食市场上的投机行为进行了分析,认为粮食市场的泡沫是继互联网泡沫和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国际垄断资本的又一个投机领域。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认为,开展更多的贸易将有助于消除贫穷和饥饿。这是针对粮食作物吗是在粮食方面自给自足吗不是的。它们有一个更好的主意,即关闭本地农场或鼓励本地农场集中出口。这不是要充分利用适合西红柿生长的墨西哥和适合菠萝生长的菲律宾的自然条件,而是要充分利用墨西哥和菲律宾生产成本低于美国佛罗里达或加利福尼亚的这一优势。马里的农民将更加依靠博斯或非洲中西部地区高度机械化、生产力也更强的生产商的粮食供应。农民将收拾行李,搬进城市,在某个西方公司找到工作,这些西方公司是为了利用廉价劳动力而搬迁来的,在这里比在西方更容易找到廉价的劳动力。东非海岸国家将通过向较富裕国家的工厂船只出售捕鱼权来减轻它们的外债负担。几内亚将从丹麦或葡萄牙进口罐头鱼。它们丝毫不介意运输这些货物所产生的额外的环境污染。因此,某些人的幸福生活得到了保障,而中间商(包括批发商、承运人、保险公司、广告商)的利益也得...
简介:族性是族类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是形成族类群体认同的纽带。族性认同是族类群体形成认知和行动一致性的基础,凭借动员的环节,族性及族性认同被带入政治场域,参与资源和权力的分配,并因循不同的政治行动呈现出族际关系、族类群体与国家关系、族类群体与国际关系的复杂交织和震荡联动,在不同的时空表现出不同的态势和影响。当族类群体的政治行动超出有序范围,以暴力、骚乱、恐怖行动、屠杀、清洗、武装冲突和分裂运动等形式出现时,便给相关群体带来恐惧与伤害,给社会和国家带来失序与动荡,甚至会危及国家主权和地区、国际的政治关系与秩序。族性安全,是指因族性动员而对人的生命、社会秩序、国家主权、国际关系等是否产生威胁或损害的状态。族性转化为安全议题需要以认同为基础、以动员为条件、以信念为支持,并在一定的族际结构中发生,因而需要族性认同、政治动员、民族主义、离散政治等理论的诠释。族性安全的研究范式可分为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
简介:生态问题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具普遍性的存在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切问题都与生态问题有关,文化也不例外。当全球进入"后真相、后西方、后秩序"时代的时候,国家文化安全现代性构成了关于国家文化安全认知系统的新生态特征。文化生态安全是这一现代性的表征。文化生态构成的多重二元结构是文化生态安全构成的结构方式。内部性与外部性文化关系冲突是引发文化生态危机和国家文化安全危机的原因。塑造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和内部文化环境是维护和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文化生态保障。文化多样性是文化生态的存在形态与结构样式,是文化生态平衡的重要保障机制,文化多样性安全是文化生态安全实现的前提。中国要实现和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在保护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安全的同时,实现从单一时空领域里的文化安全走向系统整体范畴的文化安全,在生态文明系统整体安全观的基础上,建构国家文化安全现代性的新认知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