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大革命时期湖北的农民运动,王要开展于北伐军攻克武汉后。武汉的光复,使湖北农村革命,由以前的秘密状态转入公开,湖北农运也因此而扩大深入,渐次出现二个不同的发展时期,显现出一幅暴风骤雨式的农村大革命。本文试就武汉革命时期湖北的农运情况,作一简单的论述。一湖北农运转为公开后,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此期农运主要表现在农协的急剧发展及政治上打击豪绅地主等方面。农协的迅速发展,始自于北伐军占领武汉后。此前,由于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下,农运未能公开,因而发展较慢,1925年12月省农协成立时,“有组织的不过黄梅、黄风冈、黄安、汉川、枣阳等效县”,会员二千人左右。到次年9月,武汉农协组织迅猛发展起来。12月底,正式成否则“一切减租减息,要求土地及其它财产手段等等的经济斗争”就决无胜利之可能。因此,从政治上打击豪绅地主,建立乡村政权就成为历史及现实的必要。
简介:在湖北黄冈话中,[li~■]子本是一种像磨子一样给水稻脱壳成米的工具,现在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本文考证“[li~■]子”的“[li~■]”的源词。先说明[li~■]子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用具,然后根据“音经义纬”的考本字和求源词的方法,发现《广韵》和《集韵》中符合“[li~■]”的音义要求的只有“砺”字和“擂(攂、■)”字;接着通过方言的纵横比较,得出黄冈话“[li~■]”的源词是“擂(攂、■)”字。本文对汉族地区舂米器具的源流变迁和相关文化词语的沿革作了历史考察,通过研究表明,方言的纵横比较在一个方言的考本字和求源词的过程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只就一个具体方言考求其本字或源词,不作纵横比较,尽管音义对应严丝合缝,求得的本字或源词也会不可靠;我们利用古人的方言词语记录去研究古代方音,必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