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了2017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血清抗CV2抗体阳性的46例患者临床资料,年龄(54±15)岁,男女比例1.88∶1,其中26例为副肿瘤神经综合征(PNS),最常见的肿瘤是胸腺瘤、小细胞肺癌、前列腺癌,最常见的PNS包括重症肌无力、亚急性小脑变性、亚急性/慢性感觉运动神经病。20例非PNS见于亚急性/陈旧性脑梗死、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等,其中10例颅脑MRI中发现不同程度的脑白质脱髓鞘部分合并脑萎缩。本研究发现抗CV2抗体诊断PNS的阳性预测值为56.5%,相对较弱,其作为伴随抗体可能为巧合,亦可能与其家族成员参与疾病的病理过程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肌肉训练对膝关节骨关节炎(OA)患者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中心从2017年9月至2018年10月以连续入组的方式对110例膝关节OA患者给予为期6周成小组的神经肌肉训练,并对患者进行纵向随访。于基线、6周、3个月对患者进行访视,随访时通过膝关节瞄准测试记录膝关节光点移动轨迹,结合多尺度熵法测量受试者的膝关节稳定性指数(IKJS);同时采集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西大略湖麦克马斯特骨关节炎评分(WOMAC)、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VAS)、30 s椅子坐起试验、40 m快走试验等。使用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各随访点的结果变化。应用Pearson偏相关性检测,比较每次随访时IKJS与膝关节影像学分级、疼痛、WOMAC评分、躯体功能等的相关性。结果96例患者[(65±8)岁;男21例,女75例]完成了3个月的随访,6周随访时,IKJS较基线增加0.369(95%CI:0.241~0.496,P<0.01),3个月随访时IKJS较6周有所下降,但较基线仍增加0.178(95%CI:0.042~0.314,P=0.008)。IKJS与影像学分级、疼痛评分、WOMAC评分及躯体功能无明显相关性(r=-0.131、-0.059、-0.231、0.124,均P>0.05)。6周和3个月随访时,患者VAS疼痛评分、WOMAC评分、EQ-5D-VAS生活质量评分、30 s椅子坐起试验、40 m快走试验较基线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神经肌肉训练可改善膝关节OA患者的关节稳定性,但效果随时间有下降趋势;同时神经肌肉训练可缓解膝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临床上较为罕见的婴儿膀胱上皮样平滑肌肉瘤(BLMS)。患儿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提示膀胱实性占位,对症支持治疗后行膀胱占位切除术及膀胱造瘘术,病理诊断为BLMS。
简介:摘要:由于视障学生所存在的身理缺陷,不仅在面容上与明眼人有很大的不同,值得注意的还有盲态。其中大多数视障学生的体态改善可以通过对骨骼肌的训练与刺激来完成视力障碍使他们出现的各种程度的盲态。如果对视障学生不加以干预、指导、纠正,他们往往会只凭自己感觉舒适而使身体的各部分的肌肉处于放松状态,起不到支持身体挺直的作用,长期如此,就容易形成躯干的不稳定不平衡等畸形体态。还有为了弥补自己心理上的空缺、不平衡而产生不停的重复动作,比如不停的摆动手臂、有的还连续晃动身体、耸肩、原地绕圈转等等。而肌肉适能的训练可以从最基础层面改善盲态学生体态不对称,肌肉不平衡,行为姿态不正确……等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听神经瘤显微外科手术与患者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1986年1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期间收治的共计553例听神经瘤手术病例,分1986—1995年组,1996—2005年组,2006—2016年组,分别对患者的一般资料、肿瘤大小、术前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手术时间、术中是否输血、是否使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是否磨内听道壁、肿瘤切除程度、术后面神经功能评级(House-Brackmann分级)及出院情况、生活质量评估(KP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1986—1995年组及1996—2005年组相比,2006—2016年组患者年龄[(52.9±13.3)岁]更大,但整体肿瘤体积[(3.7±0.8) cm]更小,病例的术前住院天数[(4.9±1.9) d]、总住院天数[(19.4±6.4) d]显著减少,手术时间[(4.6±1.0) h]缩短,术中输血率(18.5%)显著降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使用率(8.9%)、磨内听道率(12.7%)较高,在提高肿瘤全切、近全切除率(89.2%)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率(71.5%),显著提高了出院治愈率(88.5%)(P<0.05)。同时 2006—2016年组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评估良好率(KPS≥60分)及优秀率(KPS≥80分)明显提高,分别高达94.2%和45.8%(P<0.05)。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技术的成熟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运用,能缩短听神经瘤患者的治疗周期,提高肿瘤切除率和术后面神经功能保留率,有效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的疗效及技术特点。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2月至2019年2月期间运用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MVD的97例PTN患者的临床资料,术者利用自然间隙,无需磨除发达的岩骨嵴或者过度牵拉脑组织,可视化、全景化地观察和评估脑桥小脑三角(CPA)区情况,准确识别责任血管,避免责任血管遗漏或者减压不充分,同时采用预垫技术、架桥技术及潜水技术,保证手术疗效的同时减少手术副损伤。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评分进行疗效评估及复发鉴定,分析其手术疗效。结果本组97例PTN患者中,96例在神经内镜下发现责任血管,其中单纯动脉性压迫77例,单纯静脉性压迫6例,动静脉同时压迫者13例。本组中87例患者术后疼痛立即消失;5例疼痛显著缓解,术后无需口服药物;4例疼痛部分缓解但仍需口服药控制,剂量较术前减少;1例无效。术后出现患侧面部麻木4例,患侧听力下降1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无脑梗死和脑出血,无颅内和切口感染。随访3.0~38.0(22.4±2.2)个月,术后复发3例,口服药物可控制疼痛,未再行手术治疗。其余患者无复发或加重。结论全程神经内镜下锁孔入路MVD治疗PTN可提供全景化视野,避免责任血管遗漏,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针对高等教育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利用BP神经网络以分数评价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健康状况。首先收集了多个国家教育影响因素的数据,选择出“国家人均GDP”、“国家高校升学率”等八个指标初步建立简单的指标体系。其次对八个国家进行模型应用,对模型进行进一步的优化,对其提出优化后的合理蓝图。最后建立时间序列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预测出原状态下2020年中国评分从而得知此模型稳定性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3D打印个体化导航模板在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DRG-PRF)治疗中的精准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63例接受DRG-PRF术的胸段PHN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n=31)和对照组(n=32)。试验组利用3D打印导航模板辅助背根神经节穿刺,对照组接受常规CT引导下背根神经节穿刺。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3次穿刺发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手术并发症。结果试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4.9%(79/93),高于对照组的30.2%(29/96)(P<0.001);试验组≥3次穿刺发生率、穿刺次数、穿刺时间分别为4.3%(4/93)、1(1,1)次、2.9(2.8,3.0)min,均低于对照组的21.9%(21/96)、2(1,3)次、9.0(4.5,12.9)min(P<0.01);两组术前、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有1例刺破胸膜,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误入椎管、血肿、脊髓损伤、肢体运动障碍、感染等并发症。结论3D打印个性化导航模板是引导PHN患者行DRG-PRF治疗的有效手段,可显著提升DRG-PRF手术效率,但对手术效果并无明显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