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程改革以来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学也提倡开展多样化的探究性学习,课堂讨论就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促进的直接有效的过程。良好的问题环境对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创造性,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初中语文新课标规定语文教学目标由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三维组成,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确定有效问题,强化有效问题意识。因此,课堂讨论题的设置必须把握“度”,过之与不及都无益。
简介:“‘既生瑜,何生亮?’请你运用‘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对这则俗语进行分析和说明。”这是笔者听课时由授课教师提出的一个讨论题。从学生交流的情况看,大致共识是:周瑜没有正确地处理好合作与竞争的关系,导致自己长期抑郁,最终英年早逝。接着,教师又提出问题“在学习生活中,如果你遇到比自己聪明的同学,你会怎样处理好这方面的情况?”从教师后面的表现来看,他基本坚持本课既定目标:“学生能进一步认识到要善于借鉴他人的优点和长处,能够与他人友好合作,在学习中学会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但有一位学生却在下面埋怨:“我想和他合作,可是聪明的人当中有人根本就瞧不起人……”遗憾的是,授课教师并没有理会该学生的话。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应该是“积极关注和有效帮助学生处理好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惑和问题”。这样一来,一个现实又充满矛盾的问题就摆在了教师面前,那就是——课堂目标的定位与异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