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传统的观点认为:适应语境是修辞的基本原则.本文则提出:完整的语境包括修辞活动完成后所生成的话语.用话语去"适应"包含它自身在内的"语境",这在逻辑上似乎不太严密.修辞活动完成后所生成的话语,不仅是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决定语境的性质起着直接、巨大的作用.语言表达并非以让对方听懂为唯一目的,它除了考虑交际的目的以外,还常常追求各种各样的情趣和风格.故此,在形成这些各种各样的风格和情趣的过程中,用"适应语境"的说法似乎不能表达人们那种刻意追求语言艺术的主动性和执著性,而用"调控语境"的说法则更能反映说写者在修辞活动中对自己预期目标的精心追求,也更能真实准确地表明说写者的主观能动的操作过程及所需的语言功力.
简介:这是教育史上一个非常经典的故事--某大学请陶行知讲课。陶先生左手抓一把米,右手抓一只饥饿的大公鸡走上讲台,他先把大米撒到讲台上,然后按住鸡头,将鸡嘴对准大米,公鸡硬是不吃。接着,他又把大公鸡放到讲台的地板上,自己慢慢走下了讲台。这时大公鸡却飞上讲台,三下五除二就把大米吃光了。陶先生再次上台,向大家鞠了一躬说:“我的课讲完了。”他用近乎无声的“演讲”,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教师的责任不在于强迫学生被动读书,而在于教会学生自主学习。那种按着头让鸡吃米的行为其实是“调控”--调动控制;而放手让鸡找米吃是“调适”--调处使适切。显然,调适比调控更为科学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