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农村流动人口的市民意愿不高只有37.0%的人愿意将户籍迁移到当地。城市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意愿与其流动范围、流动时间呈正相关,但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并不明显经济收入、劳动合同签订、现住房性质、居住证办理平时主要与何人交往等对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并不显著,农业转移人口在家乡拥有承包地、宅基地的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的重要因素。为了使城市农民逐步实现市民化,不仅要提高农民工的收入还要提高劳动合同的签订率改善居住条件,还要健全三权分置制度建立农村集体土地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把重点人群纳入城市形成典型的示范效应。要通过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素质、加强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消除城乡居民进城就业的体制障碍就应强化农业转移人口劳动保障等措施以增强其市民化意愿进而提高其市民化水平。
简介:摘要在不同海拔高度下,人的睡眠和认知功能存在差异。海拔转移包括从低至高海拔地区转移及其相反过程。低向高海拔地区转移过程分为急性期和高原适应期。急性期可能出现睡眠和认知功能受损,分别表现为夜间觉醒增多、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升高、睡眠结构破坏和持续注意力、反应力减退。高原适应期的睡眠和认知功能较急性期有所改善,可分别表现为睡眠呼吸紊乱程度减轻和持续注意力、反应力部分恢复,但长期暴露在缺氧的高原环境后,睡眠和认知功能仍可能变差。高向低海拔地区转移的研究较少,结果提示睡眠和认知功能可能好转。本文将分别对低海拔向高海拔地区转移后的急性期和高原适应期与高海拔向低海拔地区转移后的高原脱适应期中机体的生理特点、临床表现以及各期中的睡眠和认知功能的变化特征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转化治疗后手术切除和直接手术切除对转移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NE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 1月至2021年5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治疗的转移性PanNET患者的病理资料和预后信息,分析其临床病理因素和预后的关系。并采用倾向评分匹配分析接受转化治疗后手术与直接手术的预后差异。结果共纳入转移性PanNET患者101例,其中男58例,女43例,年龄18~74岁,中位年龄51岁。其中88例术式为原发灶联合肝转移灶切除,12例为原发灶联合其他器官或肝外转移灶切除,1例为原发灶切除。多因素分析显示,R2切除(HR=1.943,95%CI:1.262~2.990,P=0.003)及G3分级(HR=1.876,95%CI:1.001~3.516,P=0.05)为转移性患者术后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63例(62.4%)患者直接手术,38例(37.6%)接受术前转化治疗。转化治疗组比直接手术组有更高比例的T3/T4期(68.1% 比39.7%,P=0.007)、联合器官与肝外转移切除术式(26.3% 比9.5%,P=0.005)及R2切除(71.1% 比42.9%,P=0.005)。转化治疗组和直接手术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5),但倾向评分重新匹配后,转化治疗组的mPFS优于直接手术组(HR=0.442,95%CI:0.207~0.943,P=0.027)。结论转移性PanNET行转化治疗再手术切除患者预后优于直接手术,切缘和分级是影响转移性PanNET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PGL)患者肿瘤切除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发生情况及其临床特征。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随访研究,以2008—2016年于北京协和医院就诊并行肿瘤切除的PPGL患者为研究对象,共157例。获得患者基本情况[诊断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和体质指数(BMI)],PPGL发病情况(起病年龄、病程、家族史、肿瘤位置、肿瘤是否双侧或多发、术前血压),PPGL肿瘤临床和病理特点(肿瘤大小,术中是否有粘连、侵袭或浸润,术后病理包膜是否光滑完整、有无浸润生长、囊变坏死以及Ki-67指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术前24 h尿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多巴胺(DA)]等,根据门诊随访或电话随访获得患者术后复发和转移情况,并比较出现复发或转移的患者与未复发转移患者之间的基本情况、发病情况、肿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结果157例患者的年龄为(42.4±13.4)岁,男69例,女88例。其中103例为嗜铬细胞瘤(PCC),54例为副神经节瘤(PGL),随访时间为(9.5±2.0)年。PCC患者中,13例(12.6%)术后复发,9例(8.7%)远处转移;与未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相比,复发患者起病年龄更小[(27.3±15.7)岁比(39.3±12.2)岁,P=0.003],病程更长[48.0(23.0,141.0)月比12.0(4.0,60.0)月,P=0.010];出现远处转移患者的肿瘤体积更大[8.0(6.1,12.8)cm 比 5.0(4.0,7.0)cm,P=0.027]。PGL的患者中,8例(14.8%)术后复发,5例(9.3%)远处转移;与未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相比,复发患者病程更长[90.0(36.3,165.0)月比24.0(8.0,72.0)月,P=0.009],原发肿瘤为多发病灶的比例更高[4/8比4.4%(2例),P=0.003];远处转移患者术前舒张压更高[(146.0±32.1)mmHg比(120.6±25.3)mmHg,P=0.043](1 mmHg=0.133 kPa),原发肿瘤为多发病灶的比例也更高[2/4比4.4%(2例),P=0.029]。结论PPGL患者术后容易出现复发或转移。术后复发或出现远处转移的PPGL患者起病年龄更小,病程更长,肿瘤体积更大,且多发病灶更为多见。
简介:摘要:就业是民生之根本,始终是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议题,对于边疆民族地区而言,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够实现转移就业是关乎发展的重中之重。提高转移就业速率,对就业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以提高就业质量,一方面可以为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提供基本思路,另一方面也是解决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生产力过剩的重要途径,实现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对于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以及进一步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论文以青河县为主要调查地点,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以青河县的转移就业人员为调查对象,了解当前青河县转移就业工作情况。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尝试性的分析影响转移就业人员就业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性的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联合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SRS)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10月至2019年6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SRS的46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联合治疗组(n=21)和单独SRS组(n=25)。联合治疗组(33处病灶)接受安罗替尼联合脑部SRS,单独SRS组(35处病灶)仅接受脑部SRS。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颅内高压缓解率、颅内病灶治疗有效率、放射性脑坏死发生率及颅内无进展生存情况。记录联合治疗组安罗替尼用药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治疗组的颅内高压缓解率为71.4%(15/21),高于单独SRS组的12.0%(3/25)(P<0.001)。两组患者颅内病灶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0.9%(17/21)和60.0%(15/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9)。联合治疗组的放射性脑坏死发生率为3.0%(1/33),低于单独SRS组的20.0%(7/35,P=0.030)。联合治疗组颅内无进展生存期为(13.9±2.4)个月,长于单独SRS组的(11.4±1.8)个月(P<0.001)。联合治疗组安罗替尼用药时间为6(6,18)周。有1例患者发生Ⅰ级高血压,1例患者发生Ⅰ级手足皮肤反应,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21)。结论安罗替尼联合SRS能够有效缓解脑水肿,降低放射性脑坏死的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多参数成像术前预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经新型双层探测器光谱CT检查且术后病理确诊为胃腺癌的130例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资料,男93例,女37例,年龄37~84(63±9)岁。根据淋巴结转移状态分为淋巴结转移组(104例)和非淋巴结转移组(26例)。测量光谱CT图像上胃癌肿瘤最大径、动静脉期40、50、60、70 keV单能量图像中病灶的 CT值(表示为CT40 keV、CT50 keV、CT60 keV、CT70ke)、碘浓度(IC)、有效原子序数(Zeff),并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值及光谱曲线斜率(K(40-70))。比较两组间各光谱参数的差异,并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灵敏度、特异度及最佳阈值以衡量每个参数的诊断效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各AUC的差异。结果转移淋巴结组在光谱CT上静脉期CT40 keV、CT50 keV、CT60 keV、CT70 keV、IC值、NIC值、Zeff、K(40-70)及肿瘤最大径、分化程度较低、病理T分期较高、癌胚抗原阳性占比均高于非淋巴结转移组[其中代表性参数为静脉期Zeff:8.4(8.2,8.5)比8.2(8.1,8.3);癌胚抗原阳性占比:34.6%(36/104)比7.7%(2/26)](均P<0.05)。由癌胚抗原和静脉期VZeff联合构建的回归模型预测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高于其他各参数,其中最佳参数回归联合模型的AUC、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0.835(0.759~0.894)、83.65%、73.08%。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静脉期各参数及CEA有助于术前预测胃腺癌淋巴结转移,其中多参数联合模型具有更高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从患者肿瘤组织中提取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s)经体外扩增联合高剂量白细胞介素2(IL-2)回输对转移性骨肉瘤患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纳入2019年12月1日至2021年6月20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12例病理诊断为骨肉瘤的受试者。所有患者在接受标准化疗后进展出现转移,并且多线治疗失败。从转移病灶活检取得新鲜肿瘤组织,经体外提取并扩增生产TILs,达到临床治疗量后(109~1011),回输给患者。自体TILs输注后立即给予高剂量IL-2(100 000~200 000 U/kg)。观察患者不良事件和生存情况。结果1例患者自体TILs制造失败,11例患者采用单次输注自体TILs治疗,男10例,女1例,中位年龄19.9岁(12~33岁)。其中6例采用TILs细胞剂量达1.0×1010以上。11例患者随访1~13个月,耐受良好。报告的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发热(10/11)、便秘(3/11)和血谷氨酰转移酶(GGT)增高(3/11)。发热发生率高主要是注射IL-2所致。所有患者经过清除淋巴细胞方案后均经历了淋巴细胞计数的短暂下降和白细胞的减少。4级血液学毒性包括淋巴细胞增多(8/11)、中性粒细胞减少(2/11)和血小板减少(1/11)。未观察到神经毒性。在11例可评价患者中,获得的最佳反应为9例疾病稳定(SD),2例疾病进展(PD)。疾病控制率为9/11,SD中位持续时间>4个月。其中1例SD患者的缓解期超过6个月,肿瘤体积最大缩小超过20%。值得注意的是,受试者9治疗后持续SD状态6个月以上。结论进展期骨肉瘤患者肿瘤组织中可分离出具有体外扩增能力的TILs,通过体外扩增并回输的TILs具有一定的抗骨肉瘤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胆囊结石患者术前肝功能水平对隐匿性胰胆反流(OPBR)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20年12月至2021年6月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胆石病中心行胆囊结石手术治疗的249例患者,同时收集术中胆汁和临床资料。根据胆囊胆汁淀粉酶水平将纳入患者分为OPBR组(胆汁淀粉酶>110 U/L)和对照组(胆汁淀粉酶≤110 U/L)。比较两组术前肝功能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在两组间有差异的肝功能指标γ-谷氨酰转移酶(GGT)和碱性磷酸酶(ALP)对OPBR的诊断价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PBR的相关因素。结果249例患者中男83例,女166例,年龄50(37,62)岁;其中对照组218例,包括男70例、女148例,年龄49(36,61)岁;OPBR组31例,包括男13例、女18例,年龄58(51,65)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肝功能指标,OPBR患者的GGT[M(Q1,Q3)][35(18,59)U/L]和ALP[80(71,97)U/L]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9(13,34)、69(57,83)U/L;均P<0.01]。ROC曲线提示术前GGT和ALP水平对OPBR有预测诊断作用,其各自的诊断界值和ROC下面积[AUC(95%CI)]分别为GGT≥30 U/L,0.656(0.542~0.770),P=0.005;ALP≥70 U/L,0.693(0.613~0.77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GT≥30 U/L[OR(95%CI)=2.856(1.260~6.473),P=0.012]和ALP≥70 U/L[OR(95%CI)=3.685(1.314~10.333),P=0.013]是胆囊结石患者合并OPBR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术前肝功能评估对胆囊结石患者具有重要意义,其中GGT和ALP是预测胆囊结石患者合并OPBR的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