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热凝治疗对我国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治疗效果。方法纳入2017—2018年在我国农村地区(内蒙古鄂托克县、山西省襄垣县和阳城县)和城市地区(深圳)建立宫颈癌筛查队列中符合标准的20~65岁女性为研究对象,对其中HPV阳性且接受热凝治疗(166例)或未接受任何治疗(2 716例)对象进行随访评估。针对热凝治疗患者,采用HPV检测和细胞学检查在其治疗后6个月或更长时间进行随访;针对未接受治疗患者,采用HPV检测进行每年随访,对所有随访过程中HPV和(或)细胞学阳性的女性进行阴道镜检查和(或)活检。比较评估接受热凝治疗组与未接受治疗组对象随访过程中的HPV清除率及热凝治疗对CIN病变的治愈率。结果分别有152例接受热凝治疗对象和2 539例未接受治疗对象接受了随访评估,年龄M(Q1,Q3)分别为42(36,48)和47(41,54)岁,中位随访时间M(Q1,Q3)分别为23.4(12.4,24.5)和23.5(12.4,24.0)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接受热凝治疗组的HPV清除率(73.0%,111例)高于未治疗组(46.1%,1 171例)(P<0.001)。与未治疗组相比,热凝治疗清除HPV16的OR(95%CI)值为2.8(1.3~6.1),HPV52为3.2(1.3~7.9),HPV58为5.8(2.1~15.6)。接受热凝治疗组中基线病理诊断为CIN者的治愈率为77.4%(72例),其中轻度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1)和中度及以上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2+)的患者其治愈率分别为81.0%(47例)和71.4%(25例)。结论热凝治疗是清除HPV感染和治疗CIN病变的有效方法。特别是针对我国致宫颈癌及癌前病变风险较高的HPV型别,清除率高于未治疗人群。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与淋巴瘤临床分别采用PCR、FISH技术诊断、鉴别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15.1-2017.9期间收治的5例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8例原发性子宫颈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临床分别以FISH检查、PCR-IgH重排检测诊断情况。结果DLBCL者均发生IgH基因重排,同时间期FISH检测IgH、bcl-6基因断裂,bcl-2、myc基因未断裂;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PCR—IgH检测,2例出现单克隆重排;间期FISH检测无IgH、bcl-2、myc、bcl-6基因断裂,1例myc基因多拷贝现象。结论FISH检测能帮助临床鉴别、诊断子宫颈淋巴瘤样病变、淋巴瘤疾病,可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临床上极为罕见的青年颅内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患者男,22岁,以“头疼2月,视物模糊1月”入院就诊,行常规MRI、增强MRI及磁共振波谱成像检查提示胼胝体恶性肿瘤,经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瘤。本例患者手术治疗后,状态差,未行辅助放化疗,术后生存期20 d。
简介:摘要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EHE)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性肿瘤,其中最常受累的器官是肝脏、肺、纵隔等部位,发生于胸膜的EHE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发生于胸膜的上皮样血管内皮细胞瘤。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巨大的肠系膜上皮样血管内皮瘤侵犯空肠的病例,患者临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胀1个月,影像学检查显示腹腔内巨大囊实性肿块,伴有钙化成分及杂乱分隔,增强呈轻度不均匀强化,误诊为脂肪肉瘤。患者经对症抗感染、手术、引流等处理后症状好转出院,术后病理确诊为肠系膜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术后随访8年未见复发及明显并发症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非胸腺瘤性全身型重症肌无力(MG)患者胸腺切除联合泼尼松与单用泼尼松治疗的效果差异。方法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重症肌无力数据库(2005年至今)中筛选30例行胸腺切除且病理除外胸腺瘤的全身型MG患者为手术组,匹配39例非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以入组时间为起点,以病情"临床缓解",包括完全稳定缓解(CSR)、药物缓解(PR)和最小表现(MM)为终点事件,利用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时间的差异;随访12个月,对两组患者的部分临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4)。随访6个月,两组患者的病情临床缓解率、溴吡斯的明和泼尼松用量以及泼尼松峰值用量、其他免疫制剂使用率、病情恶化住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12个月,手术组患者泼尼松和溴吡斯的明用量[M(Q1,Q3)]均小于对照组[5(0,10)mg/d, 30(0,105)mg/d比7.5(5,10)mg/d, 90(15,180)mg/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0.032)。结论对于轻、中度非胸腺瘤性全身型MG患者,胸腺切除不能使病情更快缓解,但可减少远期泼尼松和溴吡斯的明用量。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腹腔镜手术治疗肝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瘤(PEComa)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湖南省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13年9月至2021年9月经手术治疗且病理结果确诊为肝PEComa的42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分为腔镜组与开腹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病理资料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腔镜组27例,男5例,女22例,年龄(40.0±10.4)岁;开腹组15例,男5例,女10例,年龄(44.5±12.6)岁;腔镜组与开腹组手术时间分别为(239±156)min和(348±103.0)min,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2±2.4)d和(13.7±4.9)d,腔镜组均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术中出血量、肿瘤良恶性、肿瘤部位、肿瘤直径、Ki67指数、术后并发症(如胆漏、切口感染、胸腔积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时间2~103个月,其中失访1例,腔镜组死亡2例,开腹组死亡1例。腔镜组5年总体生存率(OS)与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80.8%与83.0%,开腹组则均为92.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腹腔镜治疗肝PEComa安全有效,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且并发症发生率、5年OS及DFS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对宫颈高度病变患者治疗后HR-HPV(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转阴情况和预后关系进行探讨。方法选择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宫颈高度病变患者46例,对所有患者随访至2018年12月,统计患者生存及宫颈癌发生情况,并研究其与HR-HPV转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46例患者中,40例HR-HPV转阴,6例持续阳性;2例患者发生宫颈癌,远处转移1例。治疗后患者HR-HPV是否转阴与3年宫颈癌发生率、生存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有细胞学检验,HR-HPV的特异度和灵敏度均更高,其中灵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颈高度病变治疗后HR-HPV持续阳性患者死亡和发生宫颈癌风险更高;HR-HPV持续阳性患者发生宫颈癌危险更大,但远处转移危险不会因此增加;HR-HPV阴性患者仍有发生宫颈癌和远处转移风险;相对于细胞学检查,HR-HPV监测宫颈癌发生特异度和灵敏度更高。针对宫颈高度病变治疗后患者开展HR-HPV监测,对于了解和预测宫颈癌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LDH指标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2009年8月至2011年10月期间,我院血液内科接受治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共计125例,对患者的外周血清中LDH水平进行检测,观察不同LDH水平患者的两年生存率、五年生存率,同时对不同危险程度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LDH指标进行对比。结果本研究125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107例患者LDH有升高,18例患者LDH指标正常。在LDH水平增高患者的两年生存率和五年生存率分别为65.42%(70/107)、29.91%(32/107),LDH指标处于正常水平的患者两年生存率和五年生存率分别为88.89%(16/18)、77.78%(14/18),LDH水平增高患者的总生存率明显低于指标正常患者,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中危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LDH指标明显低于高危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评估中血清LDH指标可作为一个独立的评估指标,LDH水平越高,患者的治疗预后越差。
简介:摘要随着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在缺血性卒中病因评估中的广泛应用,对于非狭窄(管腔狭窄程度<50%)高危斑块的识别越来越多。非狭窄高危斑块在影像和病理上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与卒中发生的相关性在既往研究中也多次被证实。目前对于非狭窄高危斑块的评估手段主要包括超声、磁共振成像、CT和PET。然而,关于非狭窄高危斑块的评估操作规范及如何判定检出斑块是否为本次卒中的责任斑块仍然缺乏统一标准,关于高危斑块相关卒中的最佳治疗方案也缺乏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未来关于非狭窄高危斑块与临床卒中事件的相关性仍需要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同时需要进一步借助影像明确高危斑块动态演变规律,开展高质量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比较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的优劣及最佳时机,寻找简易评估标准辅助早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