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王逢振同志利用他访美(1986年9月—1987年6月)之便,走访了一些活跃在西方文坛上的当代著名文论家、评批家,如希·米勒、弗·詹姆逊、斯·费什、爱·赛义德、莫·克里格、沃·伊瑟、海·怀特等等.刚刚问世的《今日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一书,就是他此次西行获得的学术果实之一.这本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透过作者与被访问者的对谈,给我们带来了西方文论的一些新信息,因而增加了我们对大洋彼岸文学批评理论现状的了解.弗·詹姆逊和他的“第三世界文化”1988年的最后一个月,我们和四川大学几个单位在成都召开了首届西方马克思主义
简介:一、意识形态:“回到马克思”尽管马克思不是意识形态概念的创立者,也不是意识形态理论的始作俑者,但讨论意识形态问题必然要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开始,因为马克思的理论是具有开创意义的。用美国弗·詹姆逊(F·Jameson)的话来说:“意识形态分析的形式正是马克思主义最有独创性的贡献之一,其目标就是要通过揭示各种观点在一场持续的阶级斗争中作为合法化的工具和武器这样一种作用来使其单纯外表的‘非神秘化’。这一类的常被认为是还原性的,当然只能是这样:它意味着粗暴地将那些以纯粹的思想为表象的东西还原为它在社会生活中不那么令人喜爱的实用功能。这是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和弗洛伊德所发动的那场革命一样广泛……”,“‘意识形态’一词,使用这个词就意味着你必须解释,找到人们所说、所做的事背后的意义。”
简介:陈思和在《从“少年情怀”到“中年危机”——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视角》(《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5期)一文中,将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发展比喻为一种生命形态的成长过程,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生命线有点像人类的生命,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呈现了一个从少年到中年的成长与成熟的主题”,中国当代文学自“文革”后,进入到了中年期,“开始挣脱青春的朦胧枷锁,走向中年人的情怀了”。而“进入‘中年期’的文学的特征是以中年作家的创作为主体,作家逐渐形成自己的成熟风格和对社会的稳定看法。他们不再以理想主义为动力,而是沉入民间大地,履行独立的批判功能,同时也存在着隐患。
简介:"21世纪"是一个人为的时间开端.这种特殊的节日里,总结上一个世纪历史和展望未来总是成为一系列相辅相成的例行活动.这时,许多文学研究者不由地想到,20世纪的文学理论具有多少可圈可点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