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前上庄在七沟八壑的塬下,人老几辈子依山凿窑而居,谷庄家的窑洞塌了,一家六口全活埋了。正赶上政府推行新农村建设,上面就提出了三年内消灭窑洞的计划,政府给每户补贴了一部分钱,庄子就从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的塬下整村搬迁到了平坦的塬上来了。政府做事讲求
简介:泼烦,在汉语词典里找不到相关的词条,但在中国北方方言里使用率极高,在青海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它的意思可以理解为"烦恼、烦心、煎熬",是心理上的一种痛苦和折磨。长篇小说《泼烦》写的就是青海河湟地区农民阶层生存和生命状态中的那些泼烦事儿。是一部河湟谷地的《秦腔》。桃花乡的千户台村只是当今中国农村的一个截面和缩影,小说里的一些场面和境遇,在当下中国绝对不是偶然的,其真实性已经远远超出了小说本身。《泼烦》,没有宏大的乡土叙事,是四平八稳,波澜不惊的,是十分琐碎和片断的。但集中在深秋和严冬里的一个个故事和细节的背后是一股股的凉气——生存的困境、心灵的寂寞、精神的虚无和颓废、生命的迷茫和失落、价值的无序和混乱,无不透露着以往经典乡土生活的衰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突飞猛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包括农村知识分子)的流失,农村、农民遭遇的迷茫和冷落是何等的触目惊心,看似热闹而丰实多彩的物质背后,是精神的颓废、文化的缺失和价值的混乱。《泼烦》是"转型期"河湟地区农村、农民人文动荡和心理变迁史、小说中农民的迷惘、困惑、犹豫和彷徨,甚至心灵上的疼痛是刻骨铭心的。在人的肉体被现代文明和象牙塔娇惯得一天天脆弱,人的灵魂在利益的追逐中也日益卑琐时,《泼烦》以良知更多地给了农民这个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以博大、宽容、无畏的人格力量,营造着理想中的乡土和精神家园。
简介:最近,戏剧舞台上的名著改编成为热门话题。北京人艺去年上演的曹禺三部名剧,观众几乎认不出《日出》与《原野》;最近林兆华导演的莎士比亚戏剧《理查三世》,手法让熟悉莎翁的观众瞠目结舌,让不熟悉该剧的人如坠云里雾里。我们并不反对改编。大师们留下的经典剧目被任意地改动,已经成为中国戏剧界近几年里最常见的现象。所有这些改编都有一个极其冠冕堂皇的理由:“创新”。在我们的戏剧界乃至整个艺术界,艺术家们总是不断地、甚至经常是随心所欲地创新,令人眼花缭乱。它极像拆了真庙盖假庙的闹剧,它源于创作者想在历史某一页上歪歪斜斜地涂抹上自己墨迹这种功利小人的私欲,更源于对经典作品为所欲为的改造很少受到知识界与理论界广泛的批评与谴责,相反,它尽可以欣欣然地品尝着来自各界盲目的无尽赞扬。因为我们的艺术理论一直无条件地信奉创新的价值,而对所有重复与模仿的艺术行为嗤之以鼻。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