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魏晋时期是一个割据混战和政治腐朽黑暗的乱世,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魏晋士人群体性的特质更为突出,对政治的涉入更深。政治斗争的险恶与残酷使这一时期的土人们对儒家的人生价值取向产生一种普遍的幻灭感。同时,随着名教日益的繁琐化及谶纬化,儒家社会理想与现实政治组织的权力运作方式日益背道而驰,这也使得魏晋土人的儒家政治理想濒临破灭的边缘。于是,一批具有人格自主意识、不甘受礼教思想束缚的土人,便自然而然地转向了老庄学说,从道家那里寻求心灵的解脱与安顿。汉代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道家思想就此再度进入魏晋人的视野,在催生魏晋玄学的同时,也为魏晋士人的世界观与人生价值观之转变带来深刻的影响。
简介:戏曲与大众是剧坛永恒的话题,文人审美意识与大众审美意识的对位,是戏曲界人士着力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在社会大变革、文化大调整的今天,戏曲在不断完善自身的同时,却逐渐冷落了大众审美意识,陷入了一种孤芳自赏的危机之中。创作者的种种努力,似乎很难唤起欣赏者的欣赏热情,亦难摆脱戏曲生存的窘境。如此状况,虽然使创作者疲惫而扫兴,却极少有人发出“无可奈何花落去”、“人生长恨水长东”的叹喟。许多作者带着迷惘与焦灼,重新修正自己的审美心理定势和创作态度,急迫而振奋地寻找新的突破口,期望戏曲的状况能够出现令人欣喜的转机。有的热衷于追逐现代艺术潮流,从主题到结构、从故事到
简介:“精品意识”是一个很好的提法。写字作画,首先得有激情。要有情绪,为一人、一事、一花、一片色彩感动。有一种意向、一团兴致,勃勃然郁积于胸中,势欲喷吐而出。先有感情,后有物象。宋儒谓未有此事物,先有此事物之理,是有道理的。张大千以为气韵生动第一,其次才是章法结构,也是有道理的。气韵是本体,章法结构是派生的。作画写字当然要有理智、要练笔,要惨淡经营,有时要打草稿。曾见过齐白石画棉花草稿,用淡墨勾出棉花的枝叶,还注明草的朵瓣、叶的颜色。他有一张搔背图稿子,自己批注曰“手臂太长”。此可证明老人并不欺世,“作业”做得很认真。但是练笔起稿不是创作,是创作的准备。创作时还是首先得“运气”,得有“临场发挥”。郑板桥论画竹,谓“胸中之竹已非园中之竹,纸上之竹又非胸中之竹矣”,良是。文与可、夏升之竹觉犹过于理智,过于严谨,少随意性,反不如明清以后画竹之萧散。曾看齐白石画展,见一册页,画荔枝,不禁驻足留连,时李可染适在旁边,说老人画此开时,李是看着他画的。画已接近完成,老人拈笔涂了两个黑荔枝,真是神来之笔。老人画荔枝多是在浅红底子上以西洋红点成。荔枝也没有黑的。老人只是觉得要一点黑,便濡墨飞了两个墨黑的小球,而全画遂跳出,红荔枝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