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历史街区的适宜性生态位构建对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文章将社会生态位理论应用于历史街区的更新,从文化、经济、功能扩展等方面提出了设计方法和策略,为其提供适宜的生态位条件。
简介:今天人们对坊巷文化遗产的认识还局限于梁思成时代的有形建筑文物之中,这导致诸多无法确认建筑原真性的街区得不到遗产标准的认可,从而面临被拆除的危机。本文打破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线,跳出西方遗产话语范式,从中国本土,尤其是古代地方志的视角重新认识坊巷文化。本文基于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从文化肌理、文化碎片、遗产叙述的取“义”等视角展现水亭门坊巷文化的丰富意义,并探讨文化遗产作为地方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
简介:在我来到中国的这几年中,我注意到一种逐渐增长的对早期音乐的兴趣,这次会议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但是我不知道“早期音乐”(EarlyMusic)这个术语本身在这里是否和在我自己的国家英国有着相同的意义。
简介:童星是早期中国电影明星群体中的一个弱小而明亮的分支,他们与成年明星一样体现着一个时代、社会和民族的缩影,并承担着与成人世界相同的社会学、符号学意义。但是,在近几十年硕果累累的"明星研究"中却鲜见关于童星的深入发掘和探讨,这个小群体似乎已经被时间的流逝所淹没。本文尝试从童星在早期电影中的发展状况入手,通过分析其来源等问题,探讨童星本人及其角色的存在模式和意义。
简介:在1927—1929年,电影界整体在报纸上显现,电影小报大量出现。小报的趣味倾向,决定了这个时期出现在公众视野中的明星多是绯闻明星和时尚女星。在这个阶段出现的类型片商业大潮之中,大量的武侠明星迅速产生,明星和公司之间的“游戏规则”成型,明星制成为电影产业中的关键环节,明星的品牌效应被影片公司有意识地用于电影产业的各个部门。人们开始养威以看电影为娱乐消遣的习惯,这个时期成为电影业的大众化阶段。
简介:从世界上最早的多声音乐形式——奥伽农(Organum)在欧洲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为音乐世俗化埋下了种子。起初,顽固的天主教会还企图使用种种手段压制束缚多声音乐的世俗化,但无论教会的势力有多庞大,在历史发展的洪流前都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在这将近七个半世纪(公元850—1600)的发展历程中,欧洲早期多声音乐逐步挣脱了宗教神学思想的枷锁,呈现出日益世俗化的趋势。
简介:中国钢琴音乐的产生,是晚清至民国初年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的结果。当时已有200年辉煌发展的西方钢琴技艺,同优秀的本民族音乐有机结合,创作出了一大批具有中国本土风味的钢琴作品,这便是中国钢琴音乐“本土化”的历程。追溯其源头,可以看到促使这一西方艺术形式在中国得以认同、发展和民族化的多方面因素,从而体现出音乐文化的包容性和延展性。
简介:话剧进入中国后就开始了民族化进程,1932—1937年河北定县戏剧实验作为早期民族话剧探索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剧本创作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要有富于时代感的题材内容、完整而富于动作性的结构、“演出设计”式的写作方法。同时,定县戏剧实验创造民族话剧的整体构想、对话剧作为舶来品的清醒认识和学习的气度在今天也值得我们深思。
简介:1922年洪深以《赵阎王》改编了奥尼尔的表现主义剧作《琼斯皇》,翌年演于上海文明戏剧场“笑舞台”,率先把西方现代派戏剧手法运用于中国戏剧实践。《赵阎王》首演遭遇惨败,但其创作及演出既是中国早期跨文化戏剧的典型个案,也是中国话剧从文明戏向现代转型的动态缩影,为中国戏剧现代性的生成提供了重要启示。政治、艺术、观众三者间的冲突与合力塑造了洪深二十年代初的跨文化戏剧创作和实践,中国现代话剧的雏形随之显现。
简介:布列兹作为20世纪重要的先锋派作曲家,被人称道的常常是那些极端的整体序列作品,而早期的创作情况却少有人问津。本文即试图从结构思维这一角度,对布列兹的早期作品《记谱法》的第一首进行简要分析,揭示此作的结构思维。进而从音乐美学的角度指出,正是通过这样的结构思维,使得布列兹的这一早期作品的有序性得以被感性体验,理性与感性实现了完美统一。
应用社会生态位理论分析历史街区的更新
重建坊巷文化肌理:衢州水亭门街区文化遗产研究
什么是“早期”?
早期中国电影童星研究
大众视野中渐显的早期明星群落
欧洲早期多声音乐的世俗化进程及其表现
中国钢琴音乐的“本土化”早期形态探讨(1934年前)
民族话剧剧本的早期探索——以1932—1937年定县戏剧实验为例
文明戏舞台上的《赵阎王》——洪深、奥尼尔与中国早期话剧转型
布列兹早期创作中的序列结构思维分析——以《记谱法》第一首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