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嘉绒藏戏发展到现在,不但有大型的剧目,而且有包括生活戏、折子戏、祭祀戏的丰富多彩的小剧目,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剧种.一、祭祀戏藏族是一个几乎全民信教的民族,因此在各种活动中都要加进一些祈神拜佛的内容和仪式,而祭祀戏就是为这种内容服务的外在表演形式.这种表演中常有图腾出现,《木茸》(一种高大的野生牛类)、《孔》(老虎)、《生格》(狮子).是祭祀戏中经常出现的三个图腾,也是藏族崇拜的主要图腾,在唐卡画中经常出现,寺庙的门和壁板也常以它们作装饰,起一个镇妖驱邪的作用.寺庙跳羌姆,这三个图腾也是主要表现的内容之一.这三图腾在人民心目中是威猛和力的象征.
简介:历史不会忘记,1776年,在平定大小金川乱事后,清朝宫庭中开始出现了这样一种表演形式,据《清宫史续编》记载:“太和殿筵宴之礼,恭遇万寿圣节正庆及元旦、国庆……内务府官员引朝鲜俳,回部、金川番童等呈百戏。毕,各退。每岁除旧,赐外藩蒙古王等,宴于保和殿……届日……金川番童等各献杂戏,毕集柢侯。”对这些献艺的番童,许多朝庭官员只知他们居住在北京香山(西山),北京人因视其服饰、习俗奇特,误为苗人,故称此地为西山苗寨,这样一代代以讹传讹至1982年经人考证后,复更名为嘉绒藏寨,他们是如何来到此地的呢?他们是乾隆皇帝打金川后俘掠的嘉绒藏人。1747年(乾隆十二年)今阿坝州的金川县,小金县(俗称大小金川)因上层土官头人之间为了边界、领土之争发生了叛乱,矛头直接指向清政府,乾隆皇帝为了疆域的稳定、政权的巩固,遂发兵20万前往大小金川平叛,1749年平息了叛乱。乾隆36年(1771年)大小金川复又叛乱,土司头人间结盟反清,时年6月,乾隆皇帝又遣重兵前往清剿,战事延续到1776年方告结束,两次战争相隔20多年,战争共进行了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