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篆书中的“艹”部、“竹”部和“双手”部,书写规则都用六笔合成,而隶书只须三笔。这种六笔法是怎样变成三笔法的呢?根据过去文字演变的理论,在篆书中、“草篆”中找,都无法找到可以将两者衔接起来的依据。然而跨越东周时空,直入三代吉金,纵观殷墟龟甲,却可发现早期隶书中“艹”部、“竹”部的写法与甲骨文、西周金文的写法完全一致(图1,图2)。又如“兴”、“兵”、“戒”、“举”、“丞”、“共”之类文字的“双手”部,在东周篆书中找不到“隶变”的依据,在西周反而可见到许多写法与隶书完全吻合。西周《兴鼎》、《簋》、《戒鬲》铭文的“兴”、“兵”、“戒”的“双手”部,不仅“双手”合一,且弧势已逐渐变小(图3)。这类字例还可在西周几十种铜铭中找到,商金文中亦已有数例。可见“双手”部的三笔法不仅形成早,且字例很多,弧势已很小,这当然为“隶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问题是,为什么篆书体系继承六笔法,而隶书体系则继承三笔法?隶书时代与东周是连续的,为何笔法不能衔接?隶书时代与三代相隔甚久,为何笔法反而相遇?对此,我个人有以下一些观点:一、篆隶分流早。分流从西周就已开始,所以篆、隶渐成两条脉络,两种书写模式。时间愈久,两者差异也愈大。故东周之后...
简介:初学阶段的声乐教学,是为学习歌唱者全面提高演唱能力奠基础的教学。其中一个主要的方面,是教学生如何正确地迈出学习的最初几步。这几步迈出得好或坏,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顺利的发展,甚至关系到至终成才。各个教师都有各自的一套教学方法和可贵的教学经验。我仅就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谈些个人的看法和体会。一、如何学习歌唱初学阶段,教师须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歌唱实感(听觉与某些惑觉的)去逐步领略一些发声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师在围绕自己的教学要求,向学生作必要的理论阐述与解释时,须防止学生把对歌唱方法的理论阐述,误以为就是教师教的歌唱方法。有些学生正由于是这样的误解,因而他们偏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