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20 个结果
  • 简介:北洛水发源于今陕西省定边县白于山,唐以前有关北洛水源头的记载大多简单,而宋郑樵以后北洛水源头的记载却错误百出,直止二十世纪初,有关北洛水源头的正确记载才固定下来。本文考证了历代史志家有关北洛水源头的记载,存正去谬。

  • 标签: 北洛水 白于山 石涝川 源头 历史地理
  • 简介:汉漕渠水源自渭河昌森据《史记·河渠书》与《汉书·武帝纪》,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大司农郑当时建议开漕渠运粮,“引渭穿渠起长安,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武帝从之,“令齐水工徐伯表,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后漕稍多,而渠...

  • 标签: 漕渠 昆明池 《汉书·武帝纪》 水源 渭河水 《水经·渭水注》
  • 简介:一盂之水──渭水源寄情李云鹏故乡于我其实是陌生的。许多乡人口上唱得很响的“景”,我竟是从未到过。比如前些年一位南方文土到过且夸说“绝胜江南风光”的解板沟,便是我艳羡很久,至今犹未涉足的梦。少年时就离开故乡的一个乡下孩子,童年的活动天地就只那浅陋的乡街...

  • 标签: 渭水 渭河 发源地 渭源县 “大” 黑土地
  • 简介:国内遗存的金刚宝座塔为数并不多,其中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因其雕塑形象的精美绝伦而首屈一指。时代的晚期性丝毫无损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的艺术价值,反而因其具有多民族艺术的融合性,成为实物的明证,文献的补证。但金刚宝座塔作为藏传佛教艺术的承载体之一,并未得到过足够的关注。文章从碧云寺金刚宝座塔上的雕像出发,追溯历史,探寻图像之源,力图展现乾隆统治初期以兼收并蓄为主的时代审美特征,体现中西融合的艺术特色,彰显汉、藏、蒙等民族的审美情趣,以期准确把握碧云寺金刚宝座塔的艺术与宗教特征。

  • 标签: 碧云寺 金刚宝座塔 图像 藏传佛教
  • 简介:每年的正月末,雍和宫中都会举行“打鬼”仪式,老北京人俗称为“喇嘛打鬼”。清末满语称为“跳布扎”,蒙语称“查玛”,藏语称为“羌姆”,翻译成汉语为“金刚驱魔神舞”。“打鬼”仪式来源于“羌姆”。“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

  • 标签: 雍和宫 金刚 喇嘛 变迁 “羌姆” 藏传佛教
  • 简介:鎏金铜大威德金刚像称之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是藏传佛教传承文化中的传世奇葩,属藏传佛教的珍贵文物。它以形象造型喻佛理,是宗教思想与哲学理论开象化、具体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清代同类题材中的精品之作。鎏金铜三十四臂双身大威德金刚像现藏大英博物馆。

  • 标签: 鎏金铜 大威德金刚像 赏析
  • 简介:金刚宝座塔是依据密教五佛曼陀罗的义理修建的,起源于印度,是佛教东渐过程中的建筑遗迹。相比其他类型的佛塔而言,金刚宝座塔与《金刚顶经》体系中的五佛五智说具有直接的关联,在传入中国的过程中,融合西域和汉藏建筑的元素和文化内涵,最终形成中印风格兼具、汉藏佛教文化融合的建筑定式。

  • 标签: 金刚宝座塔 密教 曼陀罗文化 坛场
  • 简介:渭源县以渭水发源地而得名。《水经·渭水注》载:“此县有高城岭,岭上有高城号渭源城。渭水出焉”。灞陵桥位于渭源县城南清源河上(渭水),其实这是一座十分壮观的廊桥。桥状如离河而起的亭廊,气势磅礴非一般之桥可比。特别是朝阳欲出之时或落日余晖之际观看这座廊桥,其桥身拱起高悬成半圆延展状,仿佛蛟龙从水面上缓缓腾起,可谓奇观。这是灞陵桥成为渭源县名胜的缘由之一。

  • 标签: 灞陵桥 渭水 中国 历史发展 艺术形式 建筑风格
  • 简介:在难以计数的汉译佛经中,《金刚经》可以说是对我国思想界影响最大的一部佛经了,历代对《金刚经》的注释与讲解也层出不穷。但迄今为止,对《金刚经》中若干重要词语的解释和理解仍有不少分歧和不令人满意之处,以致于对《金刚经》全文的理解仍不能说清楚和透彻了。笔者拟对《金刚经》中若干分歧较大、解释模糊而又带关键性的词语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 标签: 《金刚经》 词语 汉译佛经 “法” 两种含义 含义很深
  • 简介:水源是芍陂存废及其灌溉功效发挥的关键性因素。芍陂史上有淠水、肥水和龙穴山水三源,三者经历了递相兴废的变迁过程。淠水在两汉时为芍陂主源,但乃后淠源泥淤;隋唐时,情况趋劣;宋元时,淠源严重淤塞,并于明前期完全淤废;清末虽有修复淠源之议,但因事艰工巨,终而无果。肥水水道在北魏以后湮塞。龙穴山水从唐代开始,即为芍陂重要水源,惟因其水量有限,加之所经地区民人“决为沟渠”等行为的影响,其来水难以保证芍陂的蓄水和灌溉需求,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唐宋以来芍陂生态负向变迁的趋势。芍陂水源变化与历史时期地方豪族占陂为田并导致陂塘的萎缩,在时间上具有一致性,表明水源的日益衰微导致陂塘蓄水不足,给豪势之家占陂为田提供了可乘之机,这是芍陂衰微的根本原因。

  • 标签: 水源变迁 芍陂 古代历史
  • 简介:佛教经典《能断金刚经》有诸多藏汉译本,文章选取两种藏译本和两种汉译本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各译本之间的差异,确定其完整标题为《神圣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多大乘经》,分析了藏译本修辞手法的运用特点。

  • 标签: 敦煌文献 P.T.99 能断 金刚经 藏译本 汉译本
  • 简介:前几年,笔者在成都市古玩市场购得一长卷书法作品,虫蛀很凶,细看为清代黄绫精裱,细辨此件过去曾补过或重裱过.古玩铺的老板告诉我,这是集旧拓泰山中的四个字"即身说法"而成的一幅作品,整卷长3米以上.展卷而观,字大如斗,字体古朴,每字高约50CM,当时要价也不贵,就买下了.

  • 标签: 《金刚经》 泰山 经石峪 作者 艺术风格 “北齐人”
  • 简介:何应钦,字敬之,1894年出生于贵州省兴义县的一个官宦门第。幼年,他的父亲为他聘请老师在家中设馆教读,除教四书五经外,还为他讲解历代兴亡存废的历史。

  • 标签: 何应钦 金刚 谋权 贵州省 门第 兴亡
  • 简介: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三种唐碑拓本受到广泛关注。其中题为柳公权所书《金刚经》拓本最为完整,却引起学者们的争议。本文结合文献史料及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从拓本缺字现象及书法风格两方面来论证这一碑拓为后人伪托之作。

  • 标签: 敦煌 柳公权 金刚经 拓本 伪作
  • 简介:1939年4月,傅抱石跟随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辗转来到重庆金刚坡,不久接受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艺术专修科主任吕斯百的邀请,重新执掌中国美术史教席,过起了平凡而宁静的生活。在教学和研究之余,傅抱石默默无闻地开始了自己的绘画实践。1942年10月,他在重庆夫子池励志社举办了较大规模的个人画展,成为其人生历程中一个重大的里程碑。正如吕斯百所言"一个画家之发现"。

  • 标签: 傅抱石 政治部第三厅 吕斯百 中国美术史 国立中央大学 绘画实践
  • 简介:前言藏式佛塔——菩提金刚塔,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观音岩纯阳洞小区内。佛塔建成于1930年,系民国时任重庆市第一任市长潘文华筹措修建。潘氏上任后即在重庆通远门外修筑马路、开辟新市区。因此地古坟累累,工程期间迁坟甚多,故引来非议,并有鬼怪作祟的谣言不断传出。

  • 标签: 佛塔 金刚 菩提 重庆市渝中区 成因 地藏
  • 简介:锡伯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锡伯”,在锡伯语中就是“钩”的意思。历史上的锡伯族,豪放爽直、勇武善战.为国家的完整和安宁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今天,尽管锡伯族已经融入了祖国的民族大家庭中,但他们保留着自己民族特有的习俗。

  • 标签: 锡伯族 风俗习惯 农耕文化 民族节日 游猎生活 性格特征
  • 简介:《晋魏隋唐残墨》第36号《夹注金刚经》是对鸠摩罗什译《金刚经》部分经文的注释。此件《夹注金刚经》文字精练,释义甚精,内容上与《金刚经解义》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其主旨与大乘佛教所宣扬的“性空”思想相一致。其作者身份可能是中晚唐时期某位禅宗僧人。

  • 标签: 《晋魏隋唐残墨》 《夹注金刚经》 禅宗僧人
  • 简介:藏传佛教密宗金刚神舞──兼谈萨迦夏季神舞边多宗金刚神舞,是藏传佛教所独有的一种属于密宗方面的舞蹈艺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随着藏传佛教的弘扬和发展,这种宗教舞蹈艺术也得到了相应的丰富和完善。逐渐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面具。独特服饰、独特乐曲、独特舞蹈程式的宗...

  • 标签: 佛教密宗 藏传 桑耶寺 莲花生 羌姆 佛教教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