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正>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杨毓麟是一个颇具特色的人物。他仅仅度过了四十个春秋(一八七一——一九一一),思想和活动却呈现出起伏迥转的画面:一个踌躇满志的年轻举人——拒不上任的县太爷,跑到湖南时务学堂的讲台上倡言变法;维新失败后的逃亡者,又随时而进,成为一个坚定的民主革命论者。他是一个学问家,“精研佛老及经史百家”,著述有《政治学大纲》、《哲学大观》;又是一个革命理论宣传家,留日学生界较早阐述民主革命思想的《新湖南》即出其手;还是一个革命实践家,参与、领导了武装起义、暗杀活动和“中央革命”,是革命方式方法的较早尝试者。就是这样一位
简介:阿龙北固持戈矛,披图赤壁思曾刘,酒酣洒墨横江楼,蒜山落月空悠悠。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吴伟业《画中九友歌》中的这四句诗,描绘了一个满怀壮志、忠勇报国,而又才情勃茂、风流倜傥的志士形象。这便是明朝末年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杨龙友。杨龙友(1597—1646)名文骢,号山子,祖籍吉州,生于贵阳,二十二岁中举,其后随家移居南京,四十岁以前只做过县教喻、县令之类的小官。南明福王时,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常镇,监督沿海诸军。清兵破南京之后,龙友走处州,唐王时进闽浙总督。顺治三年(1646)七月,于仙霞关受伤被俘,宁死不屈,慷慨就义,全家同死者三十余人。《明史》中立有杨文骢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