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中原文化的西播,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具有深厚的累积。古代吐鲁番等地虽为多民族共处,但是汉文化起着主导地位,在丧葬习俗得到了充分体现。吐鲁番文献多次提到眼龙、金银眼龙,对照实物,知道它是一种金属眼罩。它用金属皮钻孔,透过微孔观察外面世界,并以布帛包边,系布带挂固定在眼睛位置,或者缝在面衣上。铜眼笼制作精细,铅眼龙粗糙简陋,前者为实用器,后者为明器。关于眼龙的来源,前苏联E·H噜伯一列斯尼契科认为是出于中央亚细亚的传统,学术界基本认可这种说法。我认为汉民为应付西北寒冷、干热、风沙的气候,受多孔甑箅启发,发明了金属眼笼。这点可以从古代墓葬中大量出土的甑箅得到证实。研究复杂文化背景的遗存,需要充分挖掘各种因素,才能得到全面、客观的结论。
简介:河南中牟宋庄遗址发掘清理出保存完整的汉代陶窑两座、宋代陶窑一座,在陶窑周围均有功能相匹配的多种遗迹与其共存,这些遗迹与陶窑共同组成了功能较完备的汉、宋时期制陶作坊区。汉代制陶作坊区平面布局由陶窑、房址、灰坑等构成,通过梳理中原地区汉代陶窑形制结构的演变与发展,并结合宋庄汉代窑址的使用痕迹,推测该制陶作坊始建于东汉早期,至少延续使用至东汉中期。从烧窑所用燃料分析,初步认为陶窑应为民营性质。宋代制陶作坊区的平面布局更趋完备,规模更大,由陶窑、房址、灶坑、粮仓、水井、墓葬及众多灰坑等共同组成,结合房址邻近墓葬出土的铜钱年号,推测该作坊区的使用年代当在北宋晚期。依据宋代陶窑火门内残留的燃料痕迹,推测其性质可能为民营。
简介:唐代有三大类型的知制诰。第一型在唐前期,大多以高官(如侍郎)去充任,其本官的官品比中书舍人的正五品上高,跟皇帝的关系密切,往往由皇帝亲自钦点委任。第二型在唐後期,特别是宪宗以降,多以郎中和员外郎充任,本官的官品比中书舍人的低,跟皇帝比较疏远,而跟宰相的关系密切,常由宰相荐任,一般负责草外制。第三型则是学士院中带有知制诰衔的翰林学士,跟宰相没有什麽关系,而跟皇帝亲近,一般负责草内制。翰林学士当中,有些带有知制诰街,有些不带;若带则只是一种加衔,似为定俸禄之用。此外,唐宋中书舍人照例从不带知制诰官衔,但後人有时会误书“中书舍人知制诰”那样的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