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毛泽东主席的一生,同中国铁路的不解之缘源远流长.在争取解放的斗争中,他带领中国铁路工人投身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书写了中国工人运动史上的光辉篇章.新中国成立后,他高度重视铁路建设和发展,把人民铁路摆在社会主义国民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位置;他亲自规划铁路发展蓝图,指挥铁路建设会战,给予中国铁路和全路职工以最有力的支持和最深切的关怀;他把专列当成自己流动的"办公室"和"家",曾经72次乘专列外出视察,体察民情,倾听民意.列车走遍神州各地,他乘专列工作、生活了2148天,召开政治局会议,制定党的方针政策,运筹社会主义建设的宏图,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政变阴谋……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简介:段、顾之争,是校勘学史上的著名论争,在清代学术史上影响颇为深远。争论的一方段玉裁(1735-1815),字若(?),号茂堂,江苏金坛人,为清代小学名家,曾师从戴震,是皖派校勘学家的代表之一。另一方则是被誉为'清代校勘第一人'(神田喜一郎《顾千里年谱》)的顾千里(1766-1835),名广圻,号涧革,以字行,江苏元和人。他是江声的高足,惠栋的再传弟子,吴派校勘学家的代表之一。关于段、顾之争,后人颇多议论,或是段非顾,或是顾非段,各执一词。这不仅因为段、顾二人名声大,引人注目,而且由于段、顾之争而生发出顾千里与黄丕烈的交恶以及陈仲鱼调停段、顾之争诸
简介:段玉裁被誉为清代“选学四君子”之一,他与顾千里关於《文选》校勘的分歧,正可以看出其坚持广泛而审慎地依据资料,通过科学严密的方法,获得相对可靠的论断的文献立场。通观段玉裁在《文选》研究的理论思考,以及校读《文选》、回证《文选》的具体实践方面,主要体现出重视古音韵学的关注视点,综合形、音、义的切入方法,先立义例的操作顺序,还於当下的历史观念,求真求是的校勘原则,以及旁观综理的通达理念,显然是值得今人更好地重视研究的独到之法。当然,段氏选学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诸如版本局限、勇改武断以及忽视文脉文理的纯文字化解读,而这也正无疑是今人需要认真思考的宝贵经验.
简介:我的姑父段德昌1904年8月19日出生在湖南南县九都镇九屋场。中学时,他与南县、华容一带在长沙求学的刘革非、彭定、朱登瀛、欧阳悟等革命青年组织过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接触了《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新青年》、《劳动者》等革命刊物,从那时起,他就立志一辈子要献身中国革命事业。1925年段德昌经陈琳、冯希濂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由曾习孔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他还经毛泽东介绍进入黄埔军校第四期学习。1926年他由周恩来推荐进入中央政治学习讲习班学习。1927年8月他参加了周恩来、朱德、贺龙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段德昌受中
简介:1932年,因战败而隐居的阎锡山,重掌了山西军政大权。为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以加强自身实力,同时也为了改变山西的政治、军事形势,沟通与内地的联系,经过审慎考虑,他决定立即着手修建同蒲铁路。同蒲铁路,北起大同,南至永济(蒲州)风陵渡,干线全长858公里,纵贯山西全省,并与华北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正太线、平绥线相连接,沟通了山西境内的主要城镇。这条铁路的建成,将使“货畅其流、人畅其行”,为山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为推动这一工程的进行,1932年10月20日,阎锡山下令设立晋绥兵工筑路局,任命谢宗周为局长,具体负责筹备事宜。1933年1月21日,又成立了晋绥兵工筑路总指挥部,阎锡山亲任总指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