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2 个结果
  • 简介:叶恭绰是民国名人,学问好,官做得也大。先后在南京国民政府做过交通部长、铁道部长。叶恭绰官做得大,其中一个原因是他的社会活动能力特别强,用眼下时髦的话说是会公关。试举一例,即他到处认同乡。他祖籍广东番禹,生在北京。于是他碰到广东人认同乡,碰到北京人也认同乡。少年时代,其父在江西做官,他侍父左右,于是遇到江西人,他也认同乡,说自己自小在江西长大。所以受到萍乡人、与梁启超一起组织强学会的文廷式的赏识。碰到苏州人,他也能认同乡,套近乎。他说他的先祖就是宋代词人苏州叶石林,所以他与苏州人当然是同乡了。同浙江人,他也能认同乡。为什么?他在《先君仲鸾公家传》一开头写道:“先君讳佩,字云坡,号仲鸾,广东番禺人

  • 标签: 叶恭绰 认同 南京国民政府 社会活动能力 苏州人 宋代词人
  • 简介:地方,是充满人类经验和意义的空间,每个人都注定生活在地方中,每一处地方自有其孕育发展的过程。因此,格尔兹的“地方性知识”甫一提出,即成为现代学术的共识性概念,也就并非偶然。就人文地理学而言,对于“地方”的发掘乃是其由传统㈣现代之学转变的关键。

  • 标签: 记忆 想象 现代学术 地方性知识 人文地理学 格尔兹
  • 简介:族群认同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西方人类学家、社会学术的关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本文从族群认同问题的产生入手,论述了国内外学者有关族群认同的概念、构成要素、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同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这对于开展我国的族群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标签: 族辨认同 构成要素 研究现状
  • 简介:古代文明之间经常围绕着领土、财富和权力进行战争,但是古代文明之间亦存在和平、交往与认同。到了“帝国”阶段,文明之间的关系更趋复杂。埃及帝国、赫梯帝国、亚述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一直到罗马帝国等,都面对过由于统治区域渐广所造成的民族、法律、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问题,在处理与被征服地区以及帝国之外异质文明的关系问题上所体现出来的认同观念也愈发复杂。

  • 标签: 亚述帝国 古代文明 波斯帝国 亚历山大 罗马帝国 宗教信仰
  • 简介:文化符号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述形式,通过语言、饮食、服饰、仪式、节日等形式可以多角度、多层次地呈现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意义。旧村的文化符号以民族性的基础和核心,同时与其他民族文化有机融合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体系。文化符合的存在样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族群认同的样态和特点,通过辨异、约束、整合、规范等作用从内涵和心理上影响族群认同

  • 标签: 旧村 文化符号 族群认同 影响
  • 简介: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保证。为此,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势在必行。通过对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的宣传教育,让各族民众了解中华民族的真实进程,熟悉历史上为中华民族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增强对伟大祖国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新疆自古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更加懂得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更加懂得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建议宣传教育部门组织力量进行专题研究,编写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史,作为进行中华民族认同教育的基础课本,有计划、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力求收到实效。

  • 标签: 民族 中华 文化
  • 简介:2016年12月14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埃及考古系列学术讲座”在考古研究所举行。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著名埃及考古学家托马斯·施耐德教授做了题为“古代埃及社会与身份认同”的学术讲座。此为他本次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四讲。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陈星灿研究员主持讲座。

  • 标签: 中国社会科学院 古代埃及 身份认同 考古学家 学术讲座 哥伦比亚大学
  • 简介:本文试图从回旋家谱具体内容来探讨南方回族在历史上对民族文化认同的重构。指出南方回族谱牒是特定政治和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克服认同危机而所作的积极应对的手段,是回族社会内部进行自觉文化认同重构实践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南方回族在宗教认同淡化前提下文化认同重构的一种转换和替代。这种历史实践隐含着南方回族发展的一个历史特点,即家族意识的构建和延续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南方回族的民族认同

  • 标签: 民族认同 南方回族 谱牒 认同危机:重构
  • 简介:作为电影产业与旅游产业相互融合的产物,电影旅游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视。本文在分析国内电影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电影旅游的内涵和类型进行辨析,指出电影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是影响电影旅游发展的关键。通过分析产业集群的内涵与组织成因,指出我国影视基地和影视城等电影旅游地理集聚体存在的产品多样化不足是影响集群网络形成的原因。电影旅游产品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文化多样性上,而文化空间就成为电影旅游集群发展的重要维度。通过对文化空间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指出文化空间超越了地理空间与产业空间的限制,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特征,在生产文化产品的同时,也不断生产着新的文化空间。电影旅游集群的文化空间生产需要建立政府、企业和社会的互动机制,这是电影旅游集群进行文化空间生产的关键,也是电影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 标签: 电影旅游 文化空间生产 集群
  • 简介:定光佛信仰是海峡两岸客家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客家学界大家谢重光、刘大可都曾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发表过系列扛鼎之作,把定光佛信仰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笔者倍受鼓舞的是,刘大可教授百忙之中又于近期推出了关于定光佛研究的新论。在这些学界大家的鼓舞下,笔者于2015年8月围绕定光佛信仰的问题,专程前往连城县四堡、宣和、朋口等乡镇调研。拙文即是此次调研基础上形成的成果。

  • 标签: 信仰 精神家园 海峡两岸 刘大可 客家人 谢重光
  • 简介:文章从国际政治的视角探讨了跨界民族的社会认同问题:指出跨界民族的社会认同的主要情形如和(和谐)而不同、由合(融合)而同、因同而合(融合)与不和(和谐)不同产生的条件与影响,认为跨界民族问题的解决,首先要促使跨界民族实现本土化的转型,实现“适应-认同-融合”,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和谐的族群关系。

  • 标签: 跨界民族 社会认同 本土化
  • 简介:本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视角,结合鄢陵县花木产业集群30多年的纵向发展演化实例,探讨了农业产业集群内部微观基础(农户、企业)、中观尺度的产业网络和宏观尺度的外部环境(制度、技术和空间)如何共同演化并决定着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变。研究发现:①农业产业集群的演化与其内部基本行为主体农户与企业、产业网络、技术、制度和地域空间的演变具有协同作用、共同演化,特定的影响因素与集群网络交互作用形成了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②在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网络、技术、空间和制度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协同演化特征,微观主体的组织创新是对宏观环境变化的适应,宏观环境变化及地域空间演变是微观变化的综合。③在培育农业产业集群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个别农户和企业的成功示范,又要重视地理邻近效应对整个产业网络、技术、惯例形成和空间再造的作用。本研究结论对于农业产业集群的管理实践和集群政策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标签: 农业产业 集群 共同演化 鄢陵县
  • 简介:有位汉学家说过,中国近代以来的知识分子,理智上选择了西方价值,而在情感上却丢不掉中国的旧传统。钱穆也说自己一生都被困在中西文化的争论之中。陈寅恪说做学问“一方面要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话非常正确,可是可操作性有多大?我觉得正是这种观念撕裂了现代知识分子的文化认同感和身份意识。怎样跳出这种文化认同和身份意识的困惑与断裂?

  • 标签: 中西文化 现代性 现代知识分子 文化认同感 身份意识 近代以来
  • 简介:汉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伴随着封建皇朝大一统政治的建立与巩固、儒家思想被确立为官方统治意识形态的同时,以汉民族为中心、少数民族起着互动作用的民族一体性也得到了加强。在这样一种政治、思想大一统和民族一体性背景下,汉代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也明显有了加强,它具体表现在对于治统、思想、民族和地理的认同意识上。

  • 标签: 认同意识 历史文化 汉代 多民族 国家发展 意识形态
  • 简介:对于拥有众多城邦和部落的古代希腊人来讲,宗教认同是其民族认同的一个组成部分,而泛希腊崇拜又构成其宗教认同的最有效的成分。本文的任务在于阐释泛希腊圣所、节日特别是运动会等泛希腊崇拜体制的形成、运作及其在古代希腊民族认同机制中的功能,以期为民族认同的研究领域提供某些实证性参考资料。

  • 标签: 希腊人 民族认同 泛希腊崇拜 泛希腊圣所 泛希腊运动会
  • 简介:在当今人类学与社会学研究领域,有关族群、族群意识、文化认同等方面的研究成了热门话题.并在很多方面达成了共识。本文通过分析清初满族的族群认同意识.指出文化中的非可比性文化即中性文化才是族群认同的基础所在.而对可比性文化中优秀文化的吸收则是加强族群认同的重要手段。

  • 标签: 满族 族群意识 文化认同 中性文化
  • 简介:随着国家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视,以及经济的推动作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日益繁荣,与此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化特点日趋显著,产业由各自为政的分散发展模式,转变为集群发展的规模发展态势.产业集群是提高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竞争力、增强产业销售能力、形成稳定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经济交易成本以及提高产业对市场的灵敏度的强有力的产业组织形式,是产业经济高质量高效率发展的有效途径.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结合国内外发展经验的探究,将理论总结和实践相结合,总结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特征及形成机理,从而得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化启示(1)利用当地资源,重视文化资源开发;(2)人才建设先导,提升产业创新能力;(3)重视产业链优化,发挥产业联动优势;(4)重视协同合作,利用知识溢出资源;(5)完善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的机制.

  • 标签: 文化创意产业 产业集群 发展路径 发展机制 优化启示
  • 简介:认同(identity)一词,原本属于哲学范畴,后为心理学所借用。弗洛伊德将儿童把父母或教师的某些品质吸收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的行为称之为认同作用,用以表述个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是一种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的表现形式。随后,埃里克森在弗洛伊德认同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并认为:认同是关于“我是谁?”这一问题或明确或隐晦的回答……这种认同是由基本的同一感和延续感开始,而且其答案已经评价似的真实地显现在个人身上以及他的过去……认同可以引导在一些领域(比如个人未来的职业、宗教信仰以及政治观点等)的一种虽有变化但很持久的行为,以保证个人从目的的远景出发而有效地融入社会,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基本的忠诚和忠实,以及有关幸福、自尊、自信的根深蒂固的、强烈的、下意识的感觉。

  • 标签: 民族认同 自我同一性 弗洛伊德 哲学范畴 情感联系 埃里克森
  • 简介:世纪交替之际,以全球化和欧洲一体化为背景,东亚区域统合问题陡然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政治家和学者在谈及这一话题时,普遍意识到在不同政治体制和存在严重历史纠葛的东亚国家间建立共同体的难度,认为这种东亚共同体的形成将是很遥远的事情.同时,一些以中日两国国民间相互认识为主题的问卷调查也常常得出彼此间存在严重不信任的结论,而罕有亲和之意.但吊诡的是,人们对这一'遥远目标'的热情却未因其实现艰难而减弱.相反近年来关于构建东亚共同体的政坛峰会和学界论坛络绎不绝,这显然与全球化的历史大背景有着密切的关联.

  • 标签: 全球化 民族国家 东亚认同 区域统合 区域“空间分裂” 区域认同
  • 简介:博物馆是记忆的载体与媒介。在博物馆中,记忆的生成、塑造和延续机制有三个层次。第一,展品自身的物理存在构成与参观者的沟通系统,并通过这样的沟通激发后者的回忆;第二,博物馆的展品遴选、展陈设计、路线规划、解说词的撰写等元素构成了符合某种历史话语的叙事系统,集体记忆在这样的话语体系中生成并凝塑参观者的文化和族群认同;第三,博物馆自身的历史——其概念的提出、展馆的设计与建设、展陈的叙事构建等过程——促发并强化相关参与群体的集体记忆与认同

  • 标签: 博物馆 集体记忆 叙事 话语 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