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1
412 个结果
  • 简介:1967年2月初,1964、1965届国家派出的留学生,根据国内调令陆续回到北京,在周恩来总理的关照下,相聚在北京友谊宾馆。以后又经过不同的曲折道路,走上了工作岗位。那段相聚相离的情景,回忆起来如同昨日的梦中一样。

  • 标签: 初期归国 归国留学生 文革初期
  • 简介:我是1965年8月入学的清江市二中甲班学生,在14岁时与五十年前入学初中以上各个学历段的多数学生一样,有参加“文革”初期全国学生大串联活动的亲身经历.现有兴趣地回忆清江市中学学生参加活动的历史情况,研究全国性学生大串联活动变化过程的真实历史。

  • 标签: 中学学生 “文革” 串联 亲身经历 清江 入学
  • 简介:中国自19世纪70年代向美国、欧洲公派留学生,清末又有很多青年人到日本求学,其中有不少学生攻读工学学位。到1949年,共派出公费留学生约3万人,另外还有一些自费留学生。这些人中大部分后都回国了,为开拓中国现代科技事业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开始主要向苏联派遣留学生。20世纪50年代,中国以不同途径向苏联派出了大批留学生。这些留学生归国后,大多成为新中国的栋梁人才。

  • 标签: 自费留学生 新中国成立 苏联 “一边倒” 留学生归国 70年代
  • 简介: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如何在生产力异常落后、经济基础异常薄弱的条件下迅速恢复国民经济,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促进中国科技、教育、文化、外交和国防事业的快速发展,急需争取尚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海外学子回国服务。为此,新中国制定了一系列广泛争取海外留学生踊跃回国、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甚至采取强有力的外交手段,掀起了海外留学生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三波归国浪潮,在中国海外留学生归国史上书写了绚丽的华章。

  • 标签: 新中国成立初期 海外学子 留学生群体 归国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 简介:桂林剧协负责人曹继良,北方人,抗日战争时来桂林,在欧阳予倩领导的艺术馆话剧团当演员。我们共事时,见他家累很重,有年迈的祖父、母亲,没有文化和工作的妻子,两个幼小的儿女,生活困难。大概在生活的重压下,性情也扭曲了,与谁都合不来。解放前夕,欧阳予倩被迫离桂,艺术馆与艺专合并,他也归人艺专,大概受了些委屈。桂林解放,军管会的杨联奋过去与他熟悉,吸收他参加工作,任文艺接管组的副组长,艺专的人都惊以为他是地下党。因他还住在艺专,艺专开会讨论工作,都请他“光临指导”。

  • 标签: 改革 欧阳予倩 生活困难 抗日战争 解放前夕 讨论工作
  • 简介:1925年,我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一个山区小村,父亲一生务农,母亲是家庭妇女,全家三口人,两亩水浇地,生活虽不富裕,但也能勉强度日。我8岁上学,学习成绩名列前茅,正当风华正茂求学之时,日军侵占了我的家乡,迫使我辍学。从而使我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 标签: 抗战初期 家庭妇女 学习成绩 人生轨迹 五台县 山西省
  • 简介:  把五颜六色的童年留在昨天,把那美好梦幻悄悄留在童年,我们正如早晨刚升起的太阳,朝气蓬勃,充满着勇往直前的活力.啊!青春已踏上人生的第二起跑线--人生的黄金时代.它充满着理想、追求和信念.……

  • 标签: 青春无悔
  • 简介:佛像最初建于何时、何地的“佛像起源”说,自A·伏歇·A·K·库马拉斯瓦米以来一直有争论,至今尚未见到结果。争论的焦点为最初产生的佛像是犍陀罗?还是秣菟罗?或是贵霜朝以前?还是贵霜朝以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罗胡意泽·德·来乌(Louhuizen—deLeeuw)、J·马歇尔(J.Marshall)、高田修这些学者,对此问题作过详细研究。尤其高田修的大作《佛像的起源》(岩波书店1957年),论述极其详细。但是对佛像的起源并没有最终的结局,相反,唤起近年越发活跃的议论。

  • 标签: 佛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岩波书店 起源 马歇尔 争论
  • 简介:忻州以北25公里处,近百里孤山,杂草漫山遍野,当地人说,“每年雨季,地上都会裸露出弹片和白骨”,这是80年前战争的遗迹。1937年的忻口战役是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队在华北地区进行的最大规模的阵地攻防战役,历时21天,参加作战的部队有阎锡山的晋绥军、国民党的中央军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

  • 标签: 战役 抗战初期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领导 1937年 最大规模
  • 简介:本文对北朝纪年墓中出土的瓷器进行类型学分析,据此将北朝时期的瓷器生产分为连续发展的三个阶段.北魏迁洛至东魏建立之初为初创期,东魏建立之初至北齐早期为发展期,北齐中晚期至隋代初年瓷器生产趋向成熟。在北魏迁洛之前的北魏早中期的墓葬中也出土了少数瓷器,这主要为南方地区的产品。

  • 标签: 北朝 瓷器 纪年墓 类型学 分期
  • 简介:学校,神圣纯洁的知识殿堂。校园,美丽欢乐的知识乐园。看到天真无邪的小学生、渴望知识的中学生、胸怀大志的大学生在校园里孜孜不倦的努力,为实现宏伟的理想而奋斗,真真感到了宽慰。可我也永远不会忘记,1966年后半年,那触目惊心的校园三月,共和国十年的厄运从此开始。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笔者用文字将它记载下来,以示后人:科学、文明、民主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愚昧、邪恶、落后只会带来灾难。

  • 标签: “文革” 纪事 北大 知识 校园 小学生
  • 简介:1960年,我从淮阴中学考取了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只想毕业后早点工作,能减少农村家庭的经济负担。没想到1965年全国开展了“社教”运动,接着又是“文化大革命”,我滞留学校四五年后才分配工作。在清华我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 标签: 清华大学 “文革” “文化大革命” 在校期间 经济负担 农村家庭
  • 简介:抗日战争初期,以开封爱国青年与平津流亡学生为主体,成立了河南省战时教育工作促进团(简称战教团)。它在中共河南省委直接领导下,奔走呐喊,唤起千百万人民与万恶的日本侵略者斗争,迅速掀起河南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在新文化运动史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筹建战教团  1937年11月初,河南省委通过河南大学著名教授范文澜、嵇文甫、萧一山的关系,以河南大学文学院的名义举办抗敌训练班,旨在培训抗日救亡活动的骨干力量。经过考试,训练班录取了来自开封各大中学校的200多名青年学生。河南省委派豫南特委统战部长刘子厚(当时化名马致远)以中共党员和八路军代表的公开身份,到训练班讲授《游

  • 标签: 抗战初期 训练班 服务团 范文澜 国民党 教团
  • 简介:抗战胜利后初期,国民党内主政的政学系,为维护国民党的执政地位,主张以和平方式处理国共关系,策划和参与了国共重庆谈判、停战谈判达成协议、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等重大事件,使全国范围的国共军事冲突暂时得以平息。这顺应了战后国内人心望治、反对内战、和平建国的历史趋势。但政学系最终屈服于国民党内顽固派的压力,从以和平方式处理国共关系的立场全面后退。随后,内战全面爆发。

  • 标签: 抗日战争后初期 国民党 政学系 国共关系 和平方式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国际交往随之增多。用仪仗队迎送国际宾客,是一种重要的外交礼仪。为了适应外交工作的需要,国家成立了仪仗队。早期的仪仗队只有一个排,随着任务的增多,来往客人的等级也越来越高,仪仗队也由小到大。逐步走向正规。到1953年6月,正式成立了仪仗营。仪仗队员们牢记祖国人民的重托,以饱满的精神,严整的军容。威武的雄姿,刚健的步伐,心里唱着“我们是黄河的波涛,我们是长江的巨浪,我们是伟大祖国的保卫者,我们是人民的革命武装”,为国家圆满地完成了一次次重要的迎送外宾任务,在客人面前展示了我们的军威和国威,为共和国赢得了荣誉,为八一军旗增添了光辉。

  • 标签: 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际交往 仪仗队 外交礼仪 外交工作
  • 简介:  1966年6月初,我作为北京大学的学生,从"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火线,转到文革的风口浪尖之中,在"阶级斗争"、"路线斗争"的巨浪中挣扎.幸而本人出身"红五类"(即指家庭成分属于工人、贫下中农、革命军人、革命干部和革命烈士的人),生性又较为平和,才平安而平庸地度过了十年浩劫.在这10年中我既未飞黄腾达,也未受皮肉之苦,只是精神经历了炼狱的洗礼.回忆这段历史并进行反思,有助于自身过好后半生,也对后辈有所启迪.……

  • 标签: 初期北大 北大见闻录 文革初期
  • 简介:有一种情怀叫'青春走过的地方'。回首往事,来路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新疆和硕北干渠是我青春岁月的一个驿站,那里有我曾经为理想奋斗的足迹,是我人生路上的一块基石。1964年6月,正读高中二年级的我,响应'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义无反顾地从天津市支边来到了新疆。

  • 标签: 五七干校 北干渠
  • 简介:转运使是北宋地方行政制度设置之一。从北宋立国之初的诸类转运使,到确立并完善为路一级地方行政设置,经历了大约三十年时间。本文对太祖和太宗时期转运使制度演变过程的史料进行了详密的梳理和分析,就有关地方转运使设立的时间、先後步骤、太祖和太宗强化中央集权政治的基本思路等,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文章认为,转运使制度的设立,应该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来加以考察,作为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的重要步骤,与传统的“杯酒释兵权”的解释相比,始终按照“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方针,协调地方行政机构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其意义更为深远,北宋政权亦藉此成功地避免了重蹈五代时期政权短期更替的覆辙。

  • 标签: 北宋转运使 中央集权政治 宋太祖 宋太宗 中央与地方关系
  • 简介:伟大领导金正日同志指出:“继承了高句丽的渤海,从七世纪末到十世纪初存在两百余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取得很大发展,以海东盛国而闻名于世。”正确理解渤海初期的城制和墓制,对阐明渤海的继承高句丽以及渤海的强大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它又与如下情况相牵涉,即在一部分人当中把渤海的城制和墓制同落后的靺鞨搅在一起而予以说明,便极大地歪曲了渤海初期的发展史相,于是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

  • 标签: 渤海初期 文物考古 城堡 朝鲜 文物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