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研究心室肌内膜层(endo)、中层(M)、外膜层(epi)细胞复极Ⅰ期瞬间外向钾电流在缺血后失活曲线的变化。方法应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定量观察缺血前及缺血后Ⅰ10活性的变化,分析比较3层细胞缺血后Ⅰ10的不同变化。结果缺血30分钟后epi及endo的半数失活电压(V1/2deactive)有明显差异(P<0.05),缺血后外膜层细胞的失活曲线右移,Ⅰ10失活变的缓慢,V1/2deactive与缺血前比较有明显增大(P<0.05)。结论Ⅰ10在3层细胞的分布不同决定了Ⅰ10在3层细胞的变化不同,可引起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容易引起2相折返,诱发室性心律失常。
简介:摘要冠心病、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是临床常见的急重病种,常有一个共同的症状-“胸痛”,以往对此类患者须进行各病种的逐一排查,随着检查仪器先进性的飞速提高,尤其是走超高速多层螺旋CT的问世,对主动脉夹层、肺动脉栓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胸痛三联征)的一次性检查已经成为可能。本文将就Philips128层螺旋CT在胸痛三联检查的应用作出讨论。
简介:目的:初步评价256层极速CT在胸痛三联征扫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0例突发急性胸痛疑似胸痛三联征的患者,将其纳入观察组,接受256层螺旋极速CT血管成像扫描。另选180例突发急性胸痛疑似胸痛三联征患者将其纳入对照组,其中包括单纯行256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的80例患者,肺动脉CTA检查的60例患者,主动脉CTA检查的40例患者。评价两组的冠状动脉、肺动脉及主动脉造影图像质量,计算两组辐射有效剂量(ED)。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冠状动脉扫描分段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33,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肺动脉中央段及周围段扫描分段等级比较无差异,两组患者主动脉图像升、弓、降分段等级比较无差异。两组患者扫描长度(SL)和E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21,F=3.339;P<0.05);两组患者剂量长度乘积(DL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478,P>0.05)。结论:256层极速CT能够快速有效诊断胸痛三联征患者病情状况,对冠状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成像质量优秀,且扫描剂量较低,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6例(观察组),行X线拍照、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筛选出的复杂三踝骨折再进行核磁共振成像验证;与2008年5月—2010年7月我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5例(对照组),行X线拍照、双排CT扫描,进行优片率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应用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与对照组患者应用双排CT断层及同组X线拍照的优片率有显著性差异,尤其以复杂三踝骨折最为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复杂三踝骨折再行核磁共振成像验证,与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诊断结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64层螺旋CT容积扫描后三维重建诊断踝关节骨折临床可信度较高,是诊断踝关节骨折较为快速、准确和经济,目前为首选的的检查方法。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肋骨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择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617例胸部外伤患者,对其实施16层螺旋CT扫描,并将原始数据传输工作站做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等三维重建技术检查,观察肋骨损伤情况,并统计多层螺旋CT对肋骨损伤诊断的准确性。结果617例患者合计检出1380处肋骨骨折,骨折多位于4-10肋,其中5-7肋发生率最高;骨折类型包括粉碎性骨折、错位骨折、线性骨折、凹陷骨折及肋软骨骨折5种。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直观的观察患者肋骨及肋软骨的受损情况,临床应合理应用三维重建技术对胸部外伤患者进行诊断,这有助于提高肋骨骨折的临床诊断率,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三维成像在基层医院诊断疑难急腹症的应用效果。方法:收治样本:我院疑似疑难急腹症患者68例,利用128层螺旋CT三维成像进行诊断,研究诊断结果。结果:全部患者经手术或非手术方式确诊,128层螺旋CT三维成像准确诊断63例,漏诊3例,诊断符合率为95.5%。疑难阑尾炎共14例,1例漏诊,其中1例误诊为盲肠炎,主要是因为阑尾炎仅仅时轻度增大,周围盲肠脂肪间隙密度较高,会对判断造成干扰。疑难女性生殖系统急腹症,1例误诊为右侧,主要是因为卵巢冠囊体积较大,出现扭转后移位于右侧腹盆腔。其他疑难急腹症,出现1例漏诊,增强扫描可提高疑难急腹症诊断符合率意义深远。结论:128层螺旋CT三维成像具备的优点时扫描速度较快,成像质量较好,可有效显示疑难急腹症病变部位,对治疗方案的设计有指导作用,对诊断率、治愈率、抢救成功率均有重要作用。
简介:目的对比64层与320层螺旋CT显示冠状动脉及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的64层(64层CT组,20例共38枚支架)和320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320层CT组,42例共64枚支架)资料,对比两组图像质量、患者心率、有效辐射剂量(ED),并以CAG为"金标准"评价64层及320层螺旋CT对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诊断能力。结果两组间图像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心率、E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5/5)、92.31%(24/26)、71.43%(5/7)、100%(24/24)及93.55%(29/31);320层螺旋CT分别为100%(11/11)、95.65%(44/46)、84.62%(11/13)、100%(44/44)及96.49%(55/5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64层及320层螺旋CT均可应用于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随访,320层螺旋CT对患者心率的要求更低,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更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期额旁皮瓣在鼻部重大全层缺损重建与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香港大学深圳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7例鼻部严重缺损的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0~71岁,其中鼻部皮肤基底细胞癌切除后鼻部缺损4例,鼻外伤后鼻缺损畸形2例,酒渣鼻鼻赘期1例。手术均采用额旁正中皮瓣分3期进行。Ⅰ期将额瓣转至鼻部缺损处,4例患者采用额瓣远端折叠形成鼻衬里,2例采取鼻中隔黏膜旋转瓣及外鼻皮肤翻转瓣建立鼻衬里,1例采取鼻腔外侧壁黏膜形成双蒂瓣后推进至鼻翼缺损处,再对鼻腔外侧壁黏膜缺损处植皮;根据衬里层的重建方式确定是否Ⅰ期植入软骨重建外鼻支架。Ⅱ期将额瓣局部或全部掀起,切除皮瓣附带的额肌及皮下脂肪,使皮瓣变薄,同时植入软骨或将Ⅰ期植入的软骨修整,再将被覆皮瓣缝回至加以塑形的外鼻支架创面。Ⅲ期皮瓣断蒂并修整供区。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结果。结果7例患者修复皮瓣均成活,随访6个月至2年,鼻外形及功能均恢复良好,患者满意度较高。结论三期额旁皮瓣鼻缺损重建法能够为重建的衬里皮瓣及植入的软骨提供良好的血液供应,并有助于再造的外鼻达到更佳的轮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不同重建技术对慢性中耳炎所致结构异常的显示能力及优势。方法对30例慢性中耳炎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横断扫描,对所得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比较六种重建方法对慢性中耳炎所致结构异常的显示能力。结果64层螺旋CT显示46耳慢性中耳炎所致外耳道病变17耳,占36.9%;鼓膜病变21耳,占45.7%;听骨链病变锤骨破坏12耳,占26.1%,砧骨破坏16耳,占34.8%,镫骨破坏16耳,占34.8%,锤、砧、镫关节破坏18耳,占39.1%;鼓室软组织病变27耳,占58.7%;骨质破坏46只患耳64层螺旋CT与手术病理对照,术前CT对诊断骨性半规管、面神经管、乙状窦壁破坏符合率为75%以上;面神经管病变46耳中18耳面神经管鼓室段破坏,占39.1%,其中7耳合并面神经管乳突段破坏。结论64层螺旋CT三维重建可较好显示慢性中耳炎所致的各种结构异常,可作为其常规可靠的影像筛选和诊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