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1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素17A(IL-17A)调控小鼠角质形成细胞(KC)表达IL-1β和IL-23的机制。方法从400只新生雌雄不限C57BL/6野生型小鼠皮肤中分离原代KC,用含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基培养于24孔板中,用于以下实验。(1)取细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方法下同)分为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IL-17A刺激组,分别加入10 μL的PBS、质量浓度为100 ng/mL的IL-17A培养6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细胞中IL-1β和IL-23 mRNA表达水平,每组3个样本。(2)取细胞,分为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IL-17A+DMSO组、IL-17A+核因子κB抑制剂组、IL-17A+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抑制剂组、IL-17A+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ERK1)抑制剂组、IL-17A+ERK2抑制剂组、IL-17A+c-Jun氨基端激酶(JNK)抑制剂组,分别加入相应试剂,各试剂体积均为10 μL,IL-17A质量浓度为100 ng/mL,核因子κB、STAT3、ERK1、ERK2、JNK信号通路抑制剂PDTC、S3I-201、SCH772984、SCH772984、SP600125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5 μmol/L、100 μmol/L、4 nmol/L、1 nmol/L、10 μmol/L,均培养6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细胞中IL-1β和IL-23 mRNA表达水平,每组3个样本。(3)取细胞,同实验(1)分组处理,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核因子κB磷酸化、STAT3磷酸化、ERK磷酸化、JNK磷酸化水平,每组3个样本。对数据行双尾Student 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和Bonferroni校正。结果(1)培养6 h,与PBS对照组比较,IL-17A刺激组细胞中IL-1β和IL-2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t=13.46、6.72,P<0.01)。(2)培养6 h,DMSO对照组、IL-17A+DMSO组、IL-17A+核因子κB抑制剂组、IL-17A+STAT3抑制剂组、IL-17A+ERK1抑制剂组、IL-17A+ERK2抑制剂组、IL-17A+JNK抑制剂组细胞中IL-1β与IL-23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11、4.01±0.32、0.32±0.06、1.76±0.43、3.62±0.24、3.80±0.43、4.26±0.74和1.03±0.29、4.08±0.34、4.76±0.38、4.70±0.21、1.06±0.42、0.92±0.21、0.39±0.05。与DMSO对照组比较,IL-17A+DMSO组细胞中IL-1β和IL-2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t=9.24、12.60,P<0.01)。与IL-17A+DMSO组比较,IL-17A+核因子κB抑制剂组与IL-17A+STAT3抑制剂组细胞中IL-1β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t=11.34、6.91,P<0.01),IL-17A+ERK1抑制剂组、IL-17A+ERK2抑制剂组和IL-17A+JNK抑制剂组细胞中IL-23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t=12.44、13.03、15.21,P<0.01)。(3)培养6 h,与PBS对照组比较,IL-17A刺激组细胞中核因子κB磷酸化、STAT3磷酸化、ERK磷酸化、JNK磷酸化水平均明显升高。结论IL-17A分别通过促进核因子κB、STAT3信号通路磷酸化与ERK、JNK信号通路磷酸化促进小鼠KC转录表达IL-1β与IL-23。

  • 标签: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23 NF-κB 角质形成细胞 白细胞介素17A 胞外信号调节激酶 c-Jun氨基端激酶 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白细胞素(interleukin,IL)-9是一种多来源、多效性的细胞因子,其受体(IL - 9 receptors,IL-9R)亦可在多种细胞上进行表达。二者发生特有异性结合后,可有效介导机体的肿瘤免疫、呼吸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等多种疾病。近年来关于IL-9的研究在免疫学和免疫病生理学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下将对比作一综述。

  • 标签: 白细胞介素-9 T淋巴细胞 细胞因子 生物学效应
  • 简介:摘要慢性鼻-鼻窦炎是发生在鼻腔及鼻窦黏膜的炎症性疾病,可受多种免疫细胞、免疫因子的调节。白细胞素-19(IL-19)可引起上皮细胞介导的固有免疫反应并维持上皮细胞的屏障功能;同时,可以促进损伤组织的愈合,对疾病的发展具有保护性作用。研究发现,白细胞素-27(IL-27)可抑制Th2细胞和Th17细胞分化,同时上调调节性T细胞水平,从而抑制炎症反应。本文基于IL-19和IL-27相关生物学特性及在慢性鼻窦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鼻窦炎 白细胞介素-19 白细胞介素-27 免疫反应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素-6(IL-6)在急性肝损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12只无特定病原体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各6只,对照组和模型组分别尾静脉注射等体积磷酸盐缓冲液(PBS)和刀豆蛋白A(ConA)(按10 mg/kg注射)。6 h收取标本进行肝组织HE染色、转氨酶测定以确定模型诱导成功。采用荧光定量PCR(qPCR)筛选白细胞素(IL)-6、IL-17、IL-1β及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IL-6和IFNγ表达情况。后分别设立急性肝损伤对照组和IL-6中和抗体组各3只,等体积PBS或IL-6中和抗体(100 μg /只)提前30 min尾静脉注射,再尾静脉注射ConA(10 mg/kg),6 h取眼血和肝组织,对肝组织进行HE染色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测定。对数据比较采用独立样本均数的t检验。结果模型组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显著高于对照组[ALT:(2 618.99±188.08)U/L与(43.34±5.02)U/L,t = -13.69,P = 0.001;AST:(942.48±150.44)U/L与(57.80±4.84)U/L,t = -5.878,P = 0.01]。肝组织HE染色显示肝细胞索结构紊乱,肝细胞胞质淡染,大片坏死灶逐渐形成,伴淋巴细胞浸润,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成功建立。模型组IL-6、IFNγ mRNA和蛋白水平与对照组相比,表达明显上调。模型组IL-6 mRNA表达量是对照组的73.7倍(t = -6.218,P < 0.001),血清IL-6表达量也高于对照组[(18 537.02±92.57)pg/ml与(9.51±1.01)pg/ml,t = -199.782,P < 0.001]。IFNγ mRNA是对照组的108.4倍(t = -4.413,P = 0.003),模型组血清IFNγ浓度也高于对照组[(12 068.30±288.43)pg/ml与(25.97±3.52)pg/ml,t = -41.748,P < 0.001]。其中IL-6水平增加最明显,提示其可能参与肝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尾静脉注射IL-6中和抗体,IL-6中和抗体组小鼠ALT水平较急性肝损伤对照组明显下调[(167.41±47.80)U/L与(1 520.34±190.21)U/L,t = 6.899,P = 0.015]。肝组织HE染色显示阻断血清IL-6后,肝细胞坏死明显减轻,坏死灶数量减少。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IL-6中和抗体组活化的caspase3表达减少,肝细胞凋亡减少。结论中和IL-6可明显减轻ConA引起的急性肝损伤。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急性肝损伤 刀豆蛋白A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白细胞素-1α(IL-1α)和白细胞素1受体拮抗剂(IL-1Ra)在多发性硬化病(MS)中的潜在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本院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急性发病期MS患者42例作为MS组,男17例,女25例,年龄24~63岁;选取同期健康志愿者35例作为对照组,男14例,女21例,年龄22~61岁。两组受试者均采集外周血和脑脊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对照组和MS组治疗前后血清和脑脊液中IL-1α和IL-1Ra水平变化,分析IL-1α和IL-1Ra在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结果急性发病期MS组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IL-1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IL-1R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急性发病期MS组患者经过治疗之后,血清和脑脊液中IL-1α水平均逐渐降低(均P<0.05),而IL-1Ra水平逐渐上升(均P<0.05)。结论IL-1α和IL-1Ra水平的异常与MS的发病及病情的转归有关,提示上述细胞因子可能在MS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有望为MS病情评估以及治疗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多发性硬化病 白细胞介素-1α 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患者血清和脑脊液中白细胞素(interleukin,IL)1β和IL-6在神经型布鲁菌病(neurobrucellosis,NB)诊断中的作用。方法根据入组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2018年1月至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和内蒙古自治区综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诊的患者,其中NB组为37例NB患者,无神经系统损伤的布鲁菌病组纳入29例患者,病毒性脑炎组纳入19例患者,未感染布鲁菌病且全身无感染性疾病组(对照组)纳入23例患者。所有患者在入院后24 h内空腹采集静脉血,并进行腰椎穿刺收集脑脊液。采用MSD(Meso Scale Discovery)U-Plex法检测血清和脑脊液中IL-1β和IL-6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非参数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NB组患者血清IL-1β、血清IL-6、脑脊液IL-1β和脑脊液IL-6浓度分别为1.83(0.95,2.11)、11.14(1.62,20.22)、1.58(0.06,11.03)、13.87(3.48,273.03) pg/mL。无神经系统损伤的布鲁菌病组患者血清IL-6、脑脊液IL-6浓度分别为4.22(2.47,7.49)、2.09(1.53,6.38) pg/mL。病毒性脑炎组患者血清IL-6、脑脊液IL-6浓度分别为1.23(1.08,1.29)、11.10(2.10,20.69) pg/mL。对照组患者血清IL-1β、血清IL-6、脑脊液IL-1β和脑脊液IL-6浓度分别为0.23(0.17,0.50)、0.75(0.63,1.30)、0.55(0.34,0.85)、1.65(1.12,2.82) pg/mL。NB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IL-1β、IL-6和脑脊液中IL-1β、IL-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2,P<0.05;Z=3.00,P<0.01;Z=1.52,P<0.01;Z=1.63,P<0.01);NB组与无神经系统损伤的布鲁菌病组、病毒性脑炎组患者血清IL-6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84、4.75,均P<0.05),脑脊液IL-6水平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Z=4.63、-2.03,均P<0.05)。在NB组中,脑脊液中IL-1β与IL-6水平呈正相关(r=0.948,P<0.01),但血清中二者无相关性。结论IL-1β、IL-6可以为NB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特别是IL-6特异性高表达为NB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和数据支持。

  • 标签: 布鲁菌病 白细胞介素1β 白细胞介素6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现代肿瘤学认为,肿瘤相关性炎症是肿瘤微环境形成的显著特点之一。卵巢癌的发生和发展与微环境中的炎症因子的影响密不可分,白细胞素6(interleukin 6,IL-6)就是调节肿瘤细胞生长的一种重要的促炎因子。研究发现,在卵巢癌患者中可检测到IL-6及其受体异常高表达,且IL-6升高与临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IL-6对卵巢癌恶性演进的作用机制成为肿瘤微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我们结合课题组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主要从IL-6与卵巢癌的增殖、侵袭和转移、血液系统的紊乱、耐药性,IL-6靶向治疗卵巢癌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几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卵巢癌 白细胞介素6 炎症 肿瘤微环境 恶性演进
  • 简介:【摘要】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消化道肿瘤发病率逐步升高,如今已经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恶性肿瘤疾病。临床为能早期诊断消化道肿瘤,提高治疗效果,针对消化道恶性肿瘤展开了大量研究。炎症微环境可导致细胞增殖、突变,继而为肿瘤细胞的生长、扩散、免疫逃避提供了更多可能。本文简单阐述了白细胞素 6与消化道肿瘤的关系。

  • 标签: 消化道肿瘤 白细胞介素 6 炎症
  • 简介:摘要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导管腺癌是常见的胰腺疾病,白细胞素-6(IL-6)是一种具有多效活性的细胞因子,对胰腺疾病的分化、预后、治疗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近年来关于IL-6在胰腺疾病中的作用相关的研究作一综述。

  • 标签: 白细胞介素6 急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 胰腺导管腺癌
  • 作者: 赵茜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20-07-15
  • 出处:《健康世界》 2020年第10期
  • 机构:近日,由岳洋作为主要发明人的“一种食品检测用试剂摇匀装置”相关手续通过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批。此项技术应用于食品加工中的抽检工作,能够帮助专业人员高效开展成分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农药残留分析、霉菌毒素分析、食品添加剂分析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分析,进而确定是否超出安全指标,克服了传统的人工摇晃效率低、操作过程中易脱落、程度不均等情况,极大提升了检测效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终末期肾脏疾病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表明DN是一种炎症性疾病,在DN发病过程中白细胞素-1(IL-1)、IL-6、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等参与了细胞黏附、分化与组织损伤。其中,IL-18更具有特异性,IL-18在肾组织中表达,并被包括高血糖在内的多种刺激因子上调,IL-18表达的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呈正相关。

  • 标签: 糖尿病肾病 IL-18 炎症 细胞凋亡 氧化应激 肿瘤坏死因子-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能否抑制脓毒症小鼠白细胞素-3(IL-3)的表达与释放,从而对脓毒症小鼠起保护性作用。方法120只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假手术组(Sham组)、脓毒症常温组(NT组)、脓毒症亚低温组(HT组),每组4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制备小鼠急性脓毒症模型,HT组术后1 h予以亚低温治疗,控制肛温在32~34 ℃,亚低温干预8 h后缓慢复温;NT组CLP术后常规复苏小鼠,维持肛温在36~38 ℃;Sham组不结扎和刺破盲肠,常规复苏。每组取20只小鼠监测术后12 h平均动脉压(MAP)并观察术后4 d死亡情况及生存时间;其余小鼠于术后12 h留取血清并处死取材,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IL-3、白细胞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用蛋白质免疫印迹试验(Western blotting)检测脾组织和肺组织IL-3蛋白的表达。光镜下观察肺组织及肝组织病理改变并进行半定量评分。结果NT组和HT组MAP随CLP术后时间延长而下降,HT组在术后10 h、12 h MAP(mmHg,1 mmHg=0.133 kPa)明显高于NT组(10 h:74.4±12.4比62.9±7.2,12 h:68.4±3.7比57.5±9.6,均P<0.01)。与Sham组比较,NT组和HT组在CLP术后12 h血清IL-3、IL-6、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IL-3(ng/L):2.21±0.87、0.18±0.04比0,IL-6(ng/L):51.22±18.65、24.68±6.20比1.36±0.34,TNF-α(ng/L):101.43±38.60、72.15±25.12比14.49±5.17,均P<0.01〕;与Sham组比较,NT组和HT组脾组织、肺组织IL-3蛋白表达显著升高(IL-3/β-actin:脾组织0.200±0.039、0.135±0.023比0.090±0.023,肺组织0.085±0.009、0.056±0.009比0.039±0.005,均P<0.01)。HT组小鼠血清中IL-3、IL-6、TNF-α水平较NT组明显下降〔IL-3(ng/L):0.18±0.04比2.21±0.87,IL-6(ng/L):24.68±6.20比51.22±18.65,TNF-α(ng/L):72.15±25.12比101.43±38.60,均P<0.01〕;HT组脾组织、肺组织IL-3蛋白表达较NT组显著下降(IL-3/β-actin:脾组织0.135±0.023比0.200±0.039,肺组织0.056±0.009比0.085±0.009,均P<0.01)。HT组肺组织损伤评分及肝组织损伤评分较NT组显著降低〔肺组织损伤评分(分):4.00±1.41比6.67±2.16,P=0.03;肝组织损伤评分(分):3.83±1.47比7.17±2.14,P=0.01〕。与NT组比较,HT组小鼠4 d存活率显著提高(50%比30%,P<0.01)。结论亚低温可显著抑制脓毒症小鼠IL-3的表达与释放,减轻器官损伤,对脓毒症小鼠起护性作用。

  • 标签: 脓毒症 亚低温 细胞因子 白细胞介素-3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酪酸梭菌散剂联合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效果及对血清白细胞素6(IL-6)、白细胞素17(IL-17)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78例急性腹泻患儿,男43例,女35例,年龄(1.16±0.57)岁,年龄范围为6个月至3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单纯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39例。两组患儿均予以补液、平衡水电解质、酸碱治疗,并指导家属调整饮食喂养。单纯治疗组患儿采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单纯治疗组的基础上联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统计并比较患儿治疗效果及临床症状缓解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患儿治疗效果有效率[94.9%(37/39)]高于单纯治疗组[79.5%(3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儿大便变稠用时[(2.36±0.61)d]、止泻用时[(1.85±0.54)d]、止痛用时[(1.49±0.64)d]及排便正常用时[(3.47±0.51)d]均短于单纯治疗组[(4.08±0.74)d、(3.27±0.63)d、(2.33±0.70)d、(5.26±0.8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患儿的IL-6、IL-17水平[(9.66±2.12)pg/ml、(9.78±2.61)pg/ml]均低于单纯治疗组[(13.66±2.03)pg/ml、(14.73±2.8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酪酸梭菌散剂联合葡萄糖酸锌方案在小儿急性腹泻治疗上效果突出,可有效改善患儿症状,减轻其炎症反应,从而降低患儿痛苦。

  • 标签: 小儿急性腹泻 酪酸梭菌散剂 葡萄糖酸锌 急性腹泻 白细胞介素
  • 简介:摘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累及外分泌腺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口、眼干燥和关节疼痛为其主要症状,并可伴多器官损伤。近年来临床认为,白细胞素17(IL-17)在包括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在内的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IL-17作为始动因子参与干燥综合征慢性炎性反应,可加剧组织损伤,促进病情进展。

  • 标签: 干燥综合征 白细胞介素17 自身免疫
  • 简介:摘要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的并发症之一,是移植后非复发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对GVHD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网络在GVH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白细胞素-10(IL-10)在GVHD中的作用已被多次报道,有望成为GVHD潜在的治疗靶点。本综述整理最近在GVHD领域与IL-10相关的文献,总结了IL-10与GVHD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及治疗研究进展,分列了不同来源的IL-10在GVHD中的作用及潜在的相关临床防治前景。

  • 标签: 移植物抗宿主病 白细胞介素-10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变应性鼻炎(AR)治疗中固本祛风汤的疗效及对血清IL-17(白细胞素-17)和IL-23(白细胞素-23)水平的影响。方法 本次研究对象控制在60例,都是本门诊收治的AR患者,就诊时间在2020年1月-2020年5月,根据系统抽样法原则分成2组,对照组(30例)患者进行传统西药治疗,研究组(30例)患者再服用固本祛风汤,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血清IL-17、IL-23水平。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6.67%,比对照组的80%高,3个月复发率为6.67%,比对照组的26.67%低,呈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固本祛风汤 变应性鼻炎 IL-17 白细胞介素-17 IL-23 白细胞介素-23
  • 简介:摘要支气管哮喘(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异质性疾病,多以2型反应为主。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哮喘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有了长足的认识,气道上皮细胞来源的细胞因子白细胞素33(interleukin 33,IL-33)在哮喘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IL-33,结合其本身的生物学特点和发挥作用的靶细胞,综述IL-33在哮喘的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中的作用。

  • 标签:
  • 简介:摘要细胞早衰是指细胞在非端粒信号刺激下发生的增殖能力和生理功能下降,提前进入衰老状态。电离辐射可以引起细胞DNA损伤,随后经过细胞周期永久性停滞或启动SASP来诱导细胞早衰。其信号通路较为复杂,p53、p16、p38MAPK、p62等信号分子参与该过程。本文总结了辐射诱导p62导的细胞早衰研究进展。

  • 标签: 电离辐射 细胞早衰 信号通路 p62/SQSTM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细胞素13(interleukin-13,IL-13)、IL-13受体α2(interleukin-13 receptor α2,IL-13Rα2)、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2(11 β- 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2 ,11βHSD2)信号通路在结肠癌肝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手术治疗的结肠癌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门诊或电话随访至2019年8月30日,统计治疗和随访期间肝转移发生率,根据肝转移发生情况分为转移组(n=22)和非转移组(n=58)。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比较两组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IL-13、IL-13Rα2、11βHSD2、环氧合酶2、蛋白激酶B的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表达水平的差异。以11βHSD2的抑制剂甘草次酸抑制结肠癌细胞株HCT-8的11HSD2活性,在甘草次酸添加前和添加24 h两个时间点,实时荧光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IL-13、IL-13Rα2、11βHSD2、环氧合酶2、蛋白激酶B的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表达水平,分析比较其差异。结果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结肠癌组织中的IL-13(0.79±0.11、0.40±0.10)、IL-13Rα2(0.72±0.13、0.46±0.11)、11βHSD2(0.84±0.26、0.60±0.08)、环氧合酶2(0.70±0.25、0.37±0.04)、蛋白激酶B(0.76±0.13、0.42±0.06)的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其癌旁组织(0.09±0.01、0.10±0.06,0.09±0.02、0.09±0.03,0.09±0.01、0.09±0.02,0.13±0.02、0.12±0.07,0.05±0.02、0.05±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36、23.20、22.07、24.88、16.47、47.86、18.55、24.55、26.20、44.40,P均<0.001);转移组和非转移组结肠癌组织中的IL-13(0.48±0.11、0.32±0.07)、IL-13Rα2(0.52±0.11、0.36±0.11)、11βHSD2(0.63±0.12 、0.48±0.11)、环氧合酶2(0.45±0.15、0.27±0.09)、蛋白激酶B(0.50±0.12 、0.29±0.08)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其癌旁组织(0.12±0.02、0.13±0.01、0.10±0.02、0.10±0.02、0.14±0.06、0.13±0.05、0.10±0.03、0.10±0.04、0.10±0.03、0.1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63、21.15、17.71、17.28、11.01、18.14、10.55、13.12、15.76、18.90,P均<0.001);转移组癌组织中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非转移组(t值分别为15.15、3.01、8.97、2.52、6.34、2.26、9.82、2.52、16.02、3.57,P均<0.05)。相对于甘草次酸添加前,甘草次酸添加24 h后,IL-13、IL-13Rα2的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均>0.05),而环氧合酶2和蛋白激酶B的mRNA相对表达量、蛋白表达水平(添加前:0.725±0.159、0.639±0.162、0.741±0.178、0.668±0.145,添加后:0.108±0.085、0.116±0.048、0.122±0.063、0.119±0.066)则均降低(t值分别为18.744、16.954、17.956、18.875,P均<0.01)。结论IL-13、IL-13Rα2、11βHSD2信号通路的激活可促进结肠癌肝转移,其机制可能是结肠癌中11βHSD2高表达促进环氧合酶2表达、激活PI3K/蛋白激酶B通路等癌细胞侵袭和迁移相关信号通路而促进结肠癌肝转移。

  • 标签: 结肠癌 肝转移 白细胞介素13 白细胞介素13受体α2 11β羟类固醇脱氢酶2 信号通路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