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构建氯化镁(MgCl2)微米缓释抗钙化的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方法联合应用Triton X-100+脱氧胆酸钠盐、DNA/RNA核酶对绵羊颈动脉行脱细胞处理,制成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支架,HE染色,电镜下观察脱细胞情况和血管支架性能。采用复乳法超声破碎高速搅拌挥发法,制备载有MgCl2的微米抗钙化缓释微球颗粒。检测缓释微球的粒径、包封率、载药量(率)及测出缓释曲线。应用碳二亚胺盐酸盐/琥珀酸亚胺(EDC/NHS)交联人工小口径血管,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将载有MgCl2的微米缓释微球与血管支架结合,电镜下观察结合情况。检测标本血管厚度、拉力强度和压力承受值。结果羊颈动脉经脱细胞处理后能去除各类细胞,并保持支架原有性能。载有MgCl2的微米抗钙化缓释微球粒径(1.31±0.02)μm,相对均匀,微球颗粒包封率82.79%,载药量(率)2.98%,25天内存在缓慢释放,释放率达81.08%。载有MgCl2的缓释微球颗粒与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能有效紧密结合。结论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制成的载有MgCl2的缓释微球颗粒可缓释镁离子,这为构建抗钙化组织工程小口径血管奠定了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去细胞心内膜作为新型生物材料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内膜层的可行性。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分离新鲜猪心内膜,用包含DNase Ⅰ、RNaseA的Triton X-100+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去细胞液进行消化,获得去细胞心内膜材料,并检测其形态学和力学特征。将去细胞心内膜内表面接种CD34+骨髓干细胞构建小口径血管,连接脉冲生物反应器,研究其在模拟动态状态下对细胞的黏附力。结果去细胞液可完全去除材料中的细胞成分,去细胞心内膜与新鲜心内膜弹性模量分别为(2.35±0.41) MPa和(2.13±0.36) MPa(n=3,P>0.05),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显示了良好的力学顺应性。对CD34+骨髓干细胞具有良好的黏附性。在脉冲生物反应器下培养,当灌注压为40 mmHg(1 mmHg=0.133 kPa)时脱落细胞数为(15.84±4.22)×102(n=3,P>0.05),对比10、20 mmHg时无显著增加,细胞在去细胞心内膜表面存留较好,并形成完整、融合的细胞单层。结论去细胞心内膜具有独特表面形态结构和良好的力学顺应性等特征,有利于提高其在动态血流下对CD34+细胞黏附和存留,可作为有用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内膜层材料。
简介:摘要目的以去细胞心内膜/弹力层微米颗粒为材料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并种植经诱导的CD34+细胞初步观察内皮化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以新鲜猪心脏去细胞心内膜作为内层,猪主动脉弹力纤维微颗粒多孔支架为外层;分层仿生构建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提取骨髓间充质中的CD34+细胞,诱导向内皮细胞分化,种植于支架内表面,1周后行苏木精-伊红(HE)和免疫荧光染色,扫面镜观察其内皮化效果。结果制备得到外径为4 mm,内径为3 mm,厚0.5 mm的管状多孔支架。支架外层孔径为25~100 μm,孔隙度为70%;内层种植经诱导的CD34+细胞1周后,生物支架内皮样细胞覆盖率>90%。结论以去细胞心内膜/弹力层微米颗粒为材料构建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种植经诱导的CD34+细胞可以初步获得满意的内皮化效果,可以应用于下一步实验研究。
简介:目的:探索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小口径聚乳酸-己内酯[P(LLA-CL)]/纤维蛋白原管形支架的方法,评价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探讨其作为血管组织工程材料的可行性。方法以P(LLA-CL)、纤维蛋白原为原料,制备小口径复合管形支架,观察支架的大体形态,并用扫描电镜观察三维结构;利用溶血试验、细胞毒性试验、皮下植入试验,评价支架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结果管形支架表面呈网格状三维结构,并有大小不等、互相交通的孔隙,孔径平均直径为(4.56±1.23)μm,表面纤维平均直径(318±56)nm;P(LLA-CL)/纤维蛋白原浸提液溶血率为2.87%±0.49%;细胞毒性实验示P(LLA-CL)/纤维蛋白原浸提液较阴性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皮下植入试验显示P(LLA-CL)/纤维蛋白原支架炎症反应轻微,材料逐渐降解。结论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可以构建小口径P(LLA-CL)/纤维蛋白原管形支架,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组织工程血管的支架材料。
简介:摘要本研究回顾分析了2011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纳入的246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ABP)患者的临床资料,65例放置胰管支架,181例ERCP无胰管支架置入(传统治疗组)。胰管支架组在血淀粉酶降至正常时间、恢复进食时间以及平均住院时间、胰腺炎并发症发生率、重症胰腺炎发病率等方面均优于传统治疗组。说明在ABP患者中临时放置小口径胰管支架是安全有效的,不仅在病程早期帮助逆转病情进展,还可以改善此类患者总体疗效和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1例小口病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来自日本的1例小口病患者纳入研究,详细收集患者病史、家族史。行BCVA、OCT、眼底彩色照相、视野、全视野闪光ERG检查;采集患者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检测基因突变位点,应用分析软件明确该突变位点的保守性及可能引起的蛋白结构改变。结果患者男,71岁。自幼夜盲;其父母为表兄妹近亲婚配。双眼BCVA均为0.7。眼底色泽呈灰暗、带有金黄色反光。双眼暗适应0.01反应熄灭,暗适应3.0反应a、b波振幅均明显降低,b波几乎消失,呈负波形。DNA测序发现SAG基因的一个纯合移码突变(c.924delA, p.N309Tfs*12 )。该移码突变导致SAG编码蛋白的翻译提前终止,结构严重受损。蛋白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突变位点在多个物种中均高度保守,为有害性突变。结论SAG基因突变位点c.924delA, p.N309Tfs*12是该患者的致病基因。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应用多功能口腔矫形器防治烧伤后小口畸形的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我科收治20例烧伤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患者应用多功能口腔矫形器防治烧伤后小口畸形,观察防治效果。结果本组病例患者均显效,病例1年后随访除口角外形满意外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均不明显,20例患者均对本次治疗满意。通过对我科20例病人的临床观察,多功能口腔矫形器有效地减少了小口畸形的发生,效果明显,治疗结束后患者张口困难程度明显轻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功能矫正器可以降低小口畸形的发生,防止出现进行性萎缩。多功能口腔矫形器在烧伤后小口畸形的矫正治疗中无创、安全,可以将其进行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无静脉吻合的断指再植手术中缩小动脉吻合口口径及减少动脉血灌注量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及临床意义。方法自2014年9月至2018年3月,我科临床应用缩小动脉吻合口口径、减少动脉血灌注量的方法对45指无法吻合静脉的末节断指进行再植。观察成活率,随访疗效。结果术后存活40指,坏死5指,成活率为88.8%;存活病例随访平均6个月(3~9个月),功能恢复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21指,良17指,差7指;优良率84.4%。结论采用缩小动脉吻合口口径、减少动脉血灌注量的方法再植无法吻合静脉的末节断指,操作简单、可靠,对患者损伤小、术后护理方便,方法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良性肿瘤的手术方式。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喉医院2013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8例咽旁间隙良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影像学检查,其中经颈部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32例,经口径路切除咽旁间隙肿瘤16例,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病理结果提示:神经鞘瘤20例(41.7%),多形性腺瘤17例(35.4%),神经纤维瘤4例(8.3%),血管瘤4例(8.3%),囊肿3例(6.3%)。住院期间并发症:经颈部径路手术者发生并发症6例,经口径路手术者2例。术后随访10~62个月,经口径路手术者复发2例,经颈部径路手术者复发3例,均再次手术后治愈。通过统计学分析显示,经口径路与经颈部径路手术在患者性别、年龄、住院天数、住院期间并发症、术后是否复发方面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径路对于位于咽旁间隙前半部的肿瘤是一种较好的手术方式,而位于咽旁间隙后半部的神经源性肿瘤,建议采用经颈部径路。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超脉冲点阵二氧化碳激光(UFCL)治疗烧伤后轻中度小口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8年1月—2022年1月内蒙古包钢医院收治的19例烧伤后轻中度小口畸形且接受UFCL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其中男15例、女4例,年龄(35±14)岁,小口畸形平均病程为71 d,术前轻度张口受限者8例、中度张口受限者11例。患者2~3个月行1次UFCL治疗,直至患者对张口度满意或达到疗效瓶颈。记录患者行UFCL治疗的次数以及末次治疗到末次随访的时间间隔。统计患者首次治疗前和末次随访时的张口度(手指测量法)、口裂宽度和张口时上下切牙间距。采用新版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患者首次治疗前、末次治疗后的瘢痕。末次随访,患者自行采用利克特5级评分量表对疗效满意度进行评价并计算满意比例;统计治疗区域出现色素沉着、水疱、感染、持续性红斑等不良反应情况。对数据行Mann-Whitney秩和检验或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患者接受UFCL治疗3(2,6)次。患者的末次治疗到末次随访的时间间隔最长为26个月,最短为4个月。末次随访,患者的张口度较首次治疗前改善明显(Z=4.68,P<0.01)。末次随访,患者口裂宽度为(35±6)mm,张口时上下切牙间距为(3.2±0.4)cm,均较首次治疗前显著改善(t值分别为10.73、18.97,P<0.01)。末次治疗后瘢痕评分为(4.1±1.6)分,显著优于治疗前(t=22.96,P<0.01)。末次随访,患者对治疗的满意比例为18/19;所有患者治疗区未出现色素沉着、水疱、感染、持续性红斑等不良反应,但其中1例患者反映治疗后约半年病症复发。结论UFCL可治疗烧伤后轻中度小口畸形,患者满意度高,具有进一步研究和推广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颈前小切口径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自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50例甲头腺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给予经颈前小切口径路腔镜下手术治疗。结果全部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平均时长(42.1±10.7)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2.1±2.7)ml。全部患者手术后未见异常,患者对手术效果均表示满意,且对其美观效果表示满意。结论采用经颈前小切口径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疾病,其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符合医学美学的观念,更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可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