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围溶栓期(入院时至静脉溶栓后24 h)血压对颅内出血、神经功能改善、一级终点事件和二级终点事件的影响。方法对自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于连云港市国家高级卒中中心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并随访90 d的422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其围溶栓期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分别五分位数分组为<130.00 mmHg组(Q1组)、130.00~140.49 mmHg组(Q2组)、140.50~147.99 mmHg组(Q3组)、148.00~158.00 mmHg组(Q4组)、>158.00 mmHg组(Q5组)及<71.30 mmHg组(G1组)、71.30~76.19 mmHg组(G2组)、76.20~81.89 mmHg组(G3组)、81.90~90.79 mmHg组(G4组)、>90.79 mmHg组(G5组)。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患者血压与术后颅内出血、神经功能改善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曲线、Log-rank检验及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患者血压与一级终点事件(症状性脑卒中复发)、二级终点事件(复合心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的关系。结果(1)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2组患者术后颅内出血风险较Q5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60,95%CI:0.031~0.827,P=0.029)。(2)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Q2组、Q3组患者术后90 d神经功能改善概率较Q5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44,95%CI:1.043~4.407,P= 0.038;OR=2.224,95%CI:1.105~4.479,P=0.025),G3、G4组患者术后90 d神经功能改善概率较G5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153,95%CI:1.081~4.287,P=0.029;OR=2.182,95%CI:1.131~4.210,P=0.020)。(3)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Q1组、Q2组一级终点事件发生风险较Q5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079,95%CI:0.010~0.613,P=0.015;HR= 0.211,95%CI:0.062~0.724,P=0.013)。(4)校正混杂因素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Q1组、Q2组、Q3组、Q4组二级终点事件发生风险较Q5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246,95%CI:0.100~0.607,P=0.002;HR=0.360,95%CI:0.177~0.732,P=0.005;HR=0.448,95%CI:0.246~0.817,P= 0.009;HR=0.467,95%CI:0.252~0.867,P=0.016)。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术后颅内出血、一级终点事件及二级终点事件发生风险随围溶栓期收缩压降低而降低,而适中的血压(收缩压130.00~147.99 mmHg;舒张压76.20~90.79 mmHg)有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变化对健康老龄血管(HVA)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多中心横断面调查,入选人群为在开滦总医院、开滦林西医院、开滦赵各庄医院等11家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开滦集团在职及离退休职工。以2006—2015年至少参加2次健康体检,且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资料完整,并于2010—2016年底接受过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检测者6 316人为研究对象。计算入选者的心血管健康评分(CHS),其中基线CHS取自首次体检资料,第2次CHS取自与baPWV检测在同一年度的体检资料,计算2次CHS的差值(ΔCHS)。按ΔCHS将入选者分为5组,即ΔCHS≤-2组(n=2 166)、ΔCHS=-1组(n=1 284)、ΔCHS=0组(n=1 187)、ΔCHS=1组(n=860)和ΔCHS≥2组(n=819)。比较各组人群的一般资料、baPWV及HVA检出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ΔCHS与HVA的关系,然后分别移除1个健康行为或因素后重新计算ΔCHS,并再次纳入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模型,探讨移除因素对HVA的影响。结果ΔCHS≤-2、ΔCHS=-1、ΔCHS=0、ΔCHS=1和ΔCHS≥2组人群的HVA检出率分别为23.3%(505/2 166)、27.8%(357/1 284)、28.7%(341/1 187)、31.9%(274/860)、33.9%(278/819)。校正了年龄、性别、收入、饮酒、教育、基线CHS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ΔCHS与HVA呈正相关(OR=1.50,95%CI 1.44~1.56)。在总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中,分别移除1个行为或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OR值下降幅度从大到小的行为或因素依次为收缩压(OR=1.04,95%CI 1.00~1.09)、空腹血糖(OR=1.14,95%CI 1.09~1.18)、体育锻炼(OR=1.16,95%CI 1.11~1.21)、食盐量(OR=1.17,95%CI 1.12~1.22)、体重指数(OR=1.18,95%CI 1.13~1.23)、吸烟(OR=1.18,95%CI 1.13~1.23)和总胆固醇(OR=1.20,95%CI 1.16~1.24)。结论改善理想心血管健康行为与因素有助于增加HVA人群的比例。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我国18~59岁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相关政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2012年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流动人口专题调查数据,该调查采用按行业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开展,以面对面访谈的方式,询问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基本信息、行为危险因素、睡眠时间以及社会压力状况。对数据进行复杂加权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就业流动人口睡眠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3 521名研究对象,就业流动人口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为7.77 h,女性(7.87 h)高于男性(7.69 h)。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为12.3%(95%CI:11.8%~12.7%),45~59岁人群(21.2%)高于18~岁人群(1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流入地区、行为危险因素、BMI、社会压力、自评健康状况和自报患有慢性病是影响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的主要因素。男性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是女性的1.18倍(95%CI:1.07~1.31);吸烟人群是不吸烟人群的1.22倍(95%CI:1.11~1.33);过量饮酒人群是正常人群的1.31倍(95%CI:1.16~1.49);工作和生活压力较大的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是没有工作和生活压力人群的1.46倍(95%CI:1.29~1.65)和1.33倍(95%CI:1.18~1.50)。结论我国就业流动人口睡眠不足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睡眠状况的重视,不断提高流动人口的睡眠质量。
简介: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 应用型本科院校 护理学专业学生就业意向,剖析本科 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心理,从而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使学生能正确的分析自己, 适应职场就业的竞争。方法: 采用自设调查问卷, 于 2019年 10 月至 11 月对本校 300名本科护理学专业学生 进行调查。结果: 来自 城市和农村的学生最理想的就业地区差异不显著, 男女生就业意愿也不同, 大学生创业意愿受各种因素影响。结论: 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护理学学生就业偏向于直接进入医院工作 。但毕业生进修、从底层做起 及创业意识薄弱,因此建议相关单位 就业服务应对此 提出针对性解决 办法,大学生也应该努力完善自我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在校医学专业学生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就业意愿。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597名本科医学生和2 088名医学专科生毕业后就业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意愿及相关原因,采用SPSS 23.0进行统计描述和有序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科在校生基层就业意愿较低(14.9%),专科生基层就业意愿较高(56.02%)。其中阻碍基层就业的前三位因素为个人发展机会少、工作条件差、待遇不好。培养基层人才最有效方法为农村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吸引人才最佳措施为制定更优惠的综合政策。结论现阶段临床医学在校生就业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意愿不强,应从改善基层福利待遇、提供发展机会、加强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升临床医学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业的意愿。
简介:摘要目的从个人相关因素、身体功能、活动能力和环境因素等方面了解江苏省内居住于社区的脊髓损伤(SCI)患者的就业情况,从而确定影响其伤后就业的因素,并从不同方面提出脊髓损伤患者回归工作岗位的潜在方法。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观察性研究,基于国际脊髓损伤(InSCI)社区调查—中国江苏项目,以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为框架,以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患者的相关数据。社区调查问卷内容涉及社会人口学资料、疾病相关资料、身体功能、活动和参与、环境因素、总体健康和幸福感评价等方面。应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脊髓损伤患者的就业相关基本情况,应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社区脊髓损伤患者就业的影响因素。结果2018年1月至12月,共收集问卷726份,其中541份通过电话访谈、152份通过网络链接以及33份通过面对面访谈形式完成。Logistic回归结果可知,在家/外出时是否有人照顾(OR=0.405)、损伤时年龄(OR=0.949)、个人因素(OR=1.068)、活动和参与(OR=1.034)以及环境因素(OR=1.043)是影响脊髓损伤患者从事带薪职业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居住在社区的脊髓损伤患者就业率较低(22.80%),活动受限和环境障碍为影响其就业的主要因素。全面的康复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足够的家庭与社会支持将有助于患者重回工作岗位。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河南省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全科规培")实施情况及结业学员的就业情况。方法2017年12月至2018年2月以河南省首届(2014—2017年)参加全科规培的332名学员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填式调查问卷,了解学员基本信息及就业情况;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学员选择全科专业工作的影响因素。结果332名规培学员中,委培学员167名,社会学员165名,各占50%。其中,委培学员来自全省56家医疗机构,三级医院委培学员的参与比例(75.5%,126/167)远高于二级医院(24.5%,41/167)。随访全部规培学员后发现,24名学员培训后待业,308名学员已就业,其中,仅111名(36.0%,111/308)结业后从事全科医学工作,197名(64.0%,197/308)未从事全科医学工作。委培学员及研究生学历的学员更倾向于不选择全科医学工作,主要原因是委培单位无全科医学专业或被安排从事其他专业(57.9%,114/197)。结论在今后的全科规培中,应以本科医学毕业生为主,以保证培训的实效性,总体规划省内全科医生资源的配置。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公共卫生专业本科毕业生质量现状及用人单位反馈情况。方法应用内容涵盖毕业生就业方向、工作与专业对口情况、毕业生就职途径及用人单位评价等方面的调查问卷,利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择某高校2011届至2016届309名公共卫生专业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线上与线下同步调查的方式进行就业情况数据收集;运用SPSS 22.0进行数据处理,提取分析数据样本,比较不同专业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差异,并分别比较其用人单位反馈情况。结果公共卫生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为100%,19.75%(61/309)的毕业生变更过工作单位,大部分毕业生工作稳定性较好,50.10%(155/309)的毕业生目前所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比较对口或完全对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对于工资待遇、福利保险等满意度明显较高(χ2=18.805,P=0.043);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较为满意,本科生的专业知识与开拓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结论公共卫生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总体较好,尚有提升空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很高,极少有单位认为毕业生质量较差。学校应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