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由于当飞行器的高度高于海拔14,000英尺时,超过30分钟飞行时必须一直使用补给氧,所以美国联邦法典第14号文件规定,如果舱内压力达到海拔12,500英尺与14,000英尺之间时,非加压飞行器的机组人员可启用补给氧。国家宇航卫生局近期做了一项调查,让受试者在不同的舱内压下呼吸周围的空气,以此来测试用于补给一般航天器的补给氧系统。假设:当舱内压低于海拔14,000英尺时,受试者不会患低氧症,而且不同性别的受试者的受试结果没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研究在国家宇航卫生局的低压舱里进行,16名受试者(i0名男性及6名女性)参加了测试。受试者必须完成两次单独的飞行,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前弹力层下角膜磨镶术(SB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6月至2010年12月之间采用SBK治疗高度近视患者50例(100眼)的术前及术后第1天、第1、3、6、12个月的视力、屈光度和角膜前后表面高度的变化。结果术后1天裸眼视力有明显提高,摘镜后视力多在0.6以上。其中有10眼术后裸眼视力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除6眼因角膜较薄,手术未能全矫以外,其余患者术后视力均达到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视力术后第1天、第1、3、6、12个月视力分别为0.60±0.32、0.8±0.46、1.05±0.56、0.8±0.43、0.8±0.62。SBK-LASIK术后第1d、第1mon、第3mon、第6mon屈光状态平均偏移分别为(1.07±0.63)D、(0.97±0.63)D、(0.79±0.63)D、(0.31±0.64)D。屈光回退多发生在第12个月。术后第12个月时屈光状态为(-0.55±0.21)D。结论SBK矫正高度近视是安全有效的,其手术效果稳定,可为患者保留更多的角膜基质床厚度,扩大近视的矫治范围,有助于高度近视、角膜薄的患者以及再次手术矫治屈光回退提供机会。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和分析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飞秒激光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矫正高度近视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PCE)的变化。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眼科医院的高度近视患者共144例(144眼),分为3组,每组各48例(48眼),分别行SMILE、FS-LASIK及LASEK。采用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系统分析术前及术后1、3、6个月角膜顶点PCE及2 mm、4 mm直径平均PCE。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量(△PCE)为术后PCE与术前PCE差值。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组内及3组间PCE和△PCE进行比较。术后6个月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3组△PCE与中央角膜厚度(CCT)、透镜厚度/切削深度(LT/AD)及剩余基质床厚度(RBT)进行分析。结果:3组PCE仅在角膜4 mm直径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79,P<0.001),术后6个月,SMILE及FS-LASIK组PCE小于LASEK组(F=9.75,P<0.001)。3组△PCE在角膜各区域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组角膜中央后表面术后1个月较术前轻微后移(P=0.001),至术后6个月时回弹至术前高度。SMILE组及LASEK组术后1个月4 mm直径角膜后表面较术前均有轻微前移(P<0.05),至术后6个月维持稳定。FS-LASIK组PCE在角膜各区域及手术前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S-LASIK组2 mm环及4 mm环△PCE与AD呈轻度正相关(r=0.31,P=0.029;r=0.30,P=0.039),其余参数间均无相关性。结论:SMILE、FS-LASIK及LASEK矫正高度近视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变化无差异;3种方式矫正高度近视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均有较好的稳定性。
简介:目的:应用Pentacam眼前节测量分析系统对高度近视眼行飞秒激光LASIK和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后的角膜后表面的变化进行观察比较。方法:选取2015-05/12于我院行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患者(-6.00D≤等效球镜度数≤-10.00D)67例132眼,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方式的不同分成飞秒激光制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简称FS-LASIK组)66眼和行小切口基质透镜取出术(简称SMILE组)66眼,术中SMILE组角膜帽厚度和FS-LASIK组术中角膜瓣厚度都设置为110μm。分别于术前、术后3、6mo利用Pentacam测量患者角膜后表面高度,观察对比其术前术后的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结果:术后6mo,FS-LASIK组角膜后表面高度为6.47±1.65mm,显著高于术前5.20±1.32mm。SMILE组角膜后表面高度为6.40±1.33mm,显著高于术前5.18±1.25m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mo,FS-LASIK组角膜表面高度前凸量(1.29±1.28mm)与SMILE组(1.22±0.89mm)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S-LASIK和SMILE矫正高度近视术后均出现一定程度的角膜后表面前突,后表面高度值增加;FS-LASIK相较于SMILE,术后早期角膜后表面变化量略大,但无明显的临床差别,SMILE术后角膜后表面形态稳定性相对略好。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高度近视行SMILE、LASEK及LASIK术后远期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对开封市眼病医院2012年2月至2013年12月行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者103例(103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手术方式分成3组:SMILE组,37例(37眼);LASEK组,31例(31眼);LASIK组,35例(35眼)。记录术后3年时角膜最薄点、角膜顶点角膜后表面高度的变化量,对3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3年,3组角膜最薄点后表面高度变化量分别为:(-3.65±3.12)μm、(-4.59±3.07)μm、(-1.76±3.56)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802,P=0.017);角膜顶点后表面高度变化量为:(-2.82±2.17)μm、(-4.01±2.59)μm、(-0.95±3.07)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0.36,P<0.001);光学区直径4 mm 0°位处后表面高度变化量为:(1.92±2.39)μm、(-1.70±4.01)μm、(-0.21±3.29)μm,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98,P<0.001)。结论三种手术方式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均下降,且均稳定,LASEK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下降量最大,稳定性最好,SMILE术后角膜稳定性优于LASIK。
简介:目的:探讨角膜地形图引导的个性化切削术(topographyguidedcustomizedablation,TOGCA)治疗高度散光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05/09在我院屈光中心接受TOGCA的散光≥-2.00D的复性近视散光患者53例87眼。术前、术后行角膜地形图检查,分析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度及散光轴的变化。结果:术后裸眼视力优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无1例最佳矫正视力下降。术前眼总体散光-2.44±0.47D,角膜散光-2.56±0.58D,均为顺规散光。术后眼残留散光-0.17±0.34D,除1例(2眼)发展了-1.00D的散光,其余患眼均在±0.50D以内,角膜散光-0.10--2.60D,平均-0.98±0.46D,部分角膜散光欠矫与非角膜散光因素正相关。散光轴位变化较术前改变约14.13±19.18度。结论:TOGCA治疗高度散光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术后散光较术前明显减小,手术前后角膜散光轴均保持了良好的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