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ors,TMD)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MRI是诊断TMD的金标准,本文阐述了常见病变(炎症、肥大、萎缩、挛缩)、功能和结构改变的MRI评估,为增加临床医师对TMD诊疗及评估的认识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目的:对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患者的上、下头进行电分析,探索在关节盘前移位状态下的功能活动。方法:通过MR检查选取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颞下颌关节病患者17位,在牙尖交错位紧咬、MMP、中度张口状态下,分别测量其关节盘移位侧翼上、下头的电位。结果:所有患者下头的电位从闭口到张口呈递增状态。11位患者上头的电位从闭口到张口逐渐升高;6位患者的上头在牙尖交错位时电位较高,MMP时电位小幅下降,但进一步张口后电位没有上升,甚至略有下降。结论: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与上头的功能活动紧密相关。上头的强直和关节盘形变是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的部分原因。

  • 标签: 翼外肌 肌电图 可复性颞下颌关节盘前移位 核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RI直方图纹理分析技术评估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TMD)患者的功能变化。方法纳入2016年5月至2020年4月于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放射科门诊就诊的28例TMD患者,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26.2±12.1)岁(15~62岁);同时门诊招募13名颞下颌关节正常志愿者,男性6名,女性7名,年龄(23.5±3.3)岁(20~30)岁。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双侧颞下颌关节MRI扫描,根据关节盘移位情况分为TMD关节盘位置正常侧(disc without displacement,TMD-DwoD)组(38侧)、TMD关节盘不可复性向前移位侧(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TMD-DDwoR)组(18侧)、正常对照关节盘位置正常侧(normal control-Disc without displacement,NC-DwoD)组(26侧)。采用感兴趣区法测量闭口位时颞下颌关节腹与下腹面积、平均信号强度、信号强度变异系数、偏度及峰度等直方图纹理参数。结果上腹TMD-DwoD组的面积[(67.36±30.23) mm2]显著小于NC-DwoD组[(91.42±45.01) mm2](P<0.05),与TMD-DDwoR组[(72.27±37.53) mm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MD-DwoD组及TMD-DDwoR组的平均信号强度(分别为304.20±29.90和315.06±40.20)均显著大于NC-DwoD组(269.79±25.54)(P<0.05);TMD-DwoD组变异系数(8.89±2.60)显著大于NC-DwoD组及TMD-DDwoR组(分别为6.76±1.82和7.63±1.62)(P<0.05);组间峰度、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MD-DwoD组及TMD-DDwoR组的下腹平均信号强度(分别为286.69±23.48和275.98±30.55)显著大于NC-DwoD组(243.56±17.04)(P<0.05);TMD-DwoD组及TMD-DDwoR组变异系数(分别为9.96±2.24和10.25±1.96)均显著大于NC-DwoD组(8.49±1.94)(P<0.05);TMD-DwoD组及TMD-DDwoR组的偏度(分别为0.90±0.94和0.73±0.97)显著小于NC-DwoD组(1.40±1.03)(P<0.05);3组组间的下腹面积、峰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直方图纹理分析技术可初步作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功能的评价工具。

  • 标签: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 翼外肌 磁共振检查 直方图分析 诊断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剥离术在治疗颞颌关节复发性脱位的效果。方法通过手术治疗,采用硬化剂关节腔内注射治疗,效果不佳,后下颌关节常规复位后,行剥离术。结果患者均好转,随访9个月未再复发。

  • 标签: 翼外肌剥离术颞颌关节复发性脱位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SD大鼠三叉神经运动核(trigeminal motor nucleus,Vmo)-神经元投射通路的定性研究分析,揭示Vmo神经元轴突终末向的投射通路,以确定的开闭口作用。方法纳入8周龄SD大鼠10只,手术暴露SD大鼠左侧翼内注射荧光金3~5 μl后,关闭并缝合伤口。术后7 d,实验动物灌注、取材、切片后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金注入后,在三叉神经运动核内荧光金的逆行标记情况。结果在荧光金注射侧的Vmo神经元内可见大量的荧光金逆标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这些神经元不仅分布于支配闭口的三叉神经运动核的背外侧部,也分布于支配开口的三叉神经运动核的腹内侧部。结论Vmo与之间的神经元传导通路支配,神经元既分布在背外侧部也分布在腹内侧部的核团内,推断既在开口运动中发挥作用,又在闭口运动中发挥作用。

  • 标签: 三叉神经核 翼外肌 投射通路
  • 简介:目的:研究功能矫形前伸青春期大鼠下颌对Na+/K+-ATPase功能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5w龄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各分为7个时间段,其中实验组大鼠佩戴可摘式上颔斜面导板功能矫治器。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测定大鼠Na+/K+-ATPase功能活性。结果:自矫治器佩戴第1-42d,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Na+泵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Na+泵活性自第1d开始上调,第21d达到最高峰,之后开始回落,在第28d、42d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生长发育对Na+/K+-ATPase功能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功能矫形治疗使Na+/K+-ATPase功能活性产生了适应性增高。

  • 标签: 安氏Ⅱ类 导下颌向前 翼外肌Na+/K+-ATPase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倾斜后徙术(S-LR)与后徙术(LR)对集合不足型斜视[CIX(T)]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由同一术者施行的斜视矫正术的CIX(T)患者101例,根据术式分为双眼倾斜后徙术(S-BLR)组44例和双眼后徙术(BLR)组57例,随访3个月,观察比较行不同术式的患者术后视近斜视角、视远斜视角及远近斜视角度差(NDD)。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卡方检验、t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NDD较术前的改善量在S-BLR组和BLR组分别为(8.0±3.3)棱镜度(PD)和(6.1±4.0)PD,S-BLR组较BLR组对NDD的改善更明显(Z=-1.995,P=0.046)。术后3个月,视近斜视角S-BLR组为(-5.1±5.5)PD,较BLR组的(-8.3±5.8)PD明显减小(Z=-2.882,P=0.004)。视远斜视角在S-BLR组与BLR组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正位率在S-BLR组为82%,高于BLR组的53%(χ2=9.34,P=0.002)。S-LR前后,S-BLR组患者上视及下视斜视角度差及黄斑中心凹-视盘中心夹角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LR对CIX(T)的视近斜视角及NDD疗效优于L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术式。

  • 标签: 集合不足型外斜视 远近斜视角度差 外直肌倾斜后徙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直联结手术治疗麻痹的手术效果(15例15眼)。方法回顾分析从2006年1月——2010年7月行直联结术联合同侧内直后徙,分步矫正麻痹的手术效果,效果较为满意。结论二次手术后正位12例,有两例欠矫<10°一例欠矫>15°,外观上效果较理想术后,第一眼位正位,外转有一定改善。

  • 标签: 联结术 外直肌 麻痹 分次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眼麻痹的病因分析进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方法:详细询问每例患者病史 ,均行视力、裂隙灯、眼底、 33cm角膜映光眼位检查和眼球运动检查 ,红色镜片复视相定性检查。结果:收集了 2015年 4月至 2016年 10月在我院住院的 40例眼麻痹患者 ,就其发病原因进行了分析 .结论:针对眼麻痹的原因寻找有效的方法,避免疾病的产生。

  • 标签: 眼外肌 肌麻痹 病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双眼倾斜后徙术(S-BLRc)治疗儿童集合不足型间歇性斜视(CI-IX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8月至2020年7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集合不足型斜视儿童患者58例,年龄4~10岁。根据S-BLRc上、下缘止点后徙量的差异分为3组:A组(1 mm,22例)、B组(1.5 mm,18例)和C组(2 mm,18例)。比较各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时的看近、看远斜视度,近远斜视度差(NDD),眼底客观旋转角,上转和下转25°时斜视度差,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值(AC/A),立体视及手术成功率,屈光状态。手术成功的标准:看近、看远的斜视度,斜视<-8△,内斜视<+5△;NDD<5△。术前和术后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组间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立体视觉和手术成功率采用Fisher精确检验法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看近、远的斜视度分别由-37.1△±4.2△、-25.8△±3.7△下降至-1.4△±4.6△、-0.1△±4.1△,手术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5.72,P<0.001;t=32.54,P<0.001)。各组术后NDD(A组1.8△±1.9△,B组0.8△±2.1△,C组0.9△±2.5△)均较术前(A组10.0△±0△,B组11.2△±1.5△,C组13.3△±2.2△)显著降低,手术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01;t=17.2,P<0.001;t=13.6,P<0.001);NDD平均改善量分别为8.2△±1.9△、10.3△±2.5△、12.4△±3.9△,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0,P<0.001)。纳入的患者术前AC/A均值为(1.55±0.73)△/D,术后AC/A均值为(1.53±0.74)△/D,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术后立体视觉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无旋转性复视、A-V型斜视。手术前后各组间的球镜度、散光轴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右眼和左眼散光度在术后6个月随访时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0.001;t=5.32,P<0.001)。术后6~9个月随访时的手术成功率为89.7%,3组的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BLRc是治疗儿童CI-IXT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矫正方法,有效矫正看近、看远斜视,降低NDD,有利于双眼视觉改善。NDD的改善量与上、下缘的倾斜量有关。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集合不足 外直肌斜形后退手术 远近斜视度差
  • 简介:摘要:眼转位手术是一种用于治疗斜视和眼球运动障碍的有效方法。本文旨在综述眼转位手术的临床应用进展。通过调整眼的位置和张力,手术可以纠正斜视、改善眼球运动功能。近年来,眼转位手术在不同类型斜视和眼球运动障碍的治疗中取得了显著进展。该手术为患者提供了更准确、安全和有效的治疗选择。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研究的深入,眼转位手术有望在斜视和眼球运动障碍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提升。

  • 标签: 眼外肌转位手术,斜视,眼球运动障碍,临床应用进展
  • 简介:摘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利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MRI)可量化分析眼眶部软组织的形态与功能状态,而眼及眼滑车(pulley)的形态与功能改变可能是某些非共同性斜视和特殊类型斜视的力学基础。本文汇总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健康人及斜视患者的眼及pulley特征的MRI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研究与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斜视 眼球运动 眼外肌 Pulley
  • 简介:目的:为临床眼疾病及其并发症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固定成人尸体头颅15个,经低温冷冻后,利用MJ-346B型电动带锯做眼眶连续冠状断层(层厚0.5cm,锯耗0.1cm),观测眶尖至眼球后极5个连续层面上眼的宽、厚、断面面积及其与视神经、眶壁的位置关系。结果:眼厚、断面面积最大值均分布于眶的第3或第4层面,眼断面面积之和的最大值在第4层面,其面积和平均为128.54mm^2,而第3层面眼断面面积之和占眶断面面积的比例最大,平均占29%;内直与上斜、视神经的距离最近,因而其毗邻关系最为密切。结论:内直的病理性肥大对视神经的压迫更为直接;当多条眼同时肥大时,第3层面的影像表现更能反映眼对视神经的压迫程度;还可通过眶断面影像上的几个简便测量来评估眼型Graves病人发生视神经病变的可能性。

  • 标签: 眼外肌 断层解剖 影像学 诊断 视神经病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恶性肾横纹样瘤(ERRT)是极为罕见的恶性软组织肉瘤。现报道1例发生在盲肠的单纯性恶性ERRT。诊断该肿瘤需要排除其他具有横纹样特征的肿瘤,可结合组织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和基因检测进行鉴别。

  • 标签: 横纹肌样瘤 肾外肿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性眼麻痹临床特点、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效果,以达到更好的治疗和预防目的。方法对30例患者行眼科常规检查,全身检查包括血糖、血生化、甲状腺功能测定,常规行头颅CT或MRI。治疗以综合治疗为主。首先积极有效的控制血糖,给予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剂及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患侧颞动脉旁皮下注射。结果患者治疗2-16周后治愈25例,好转5例,无效0例,随访6个月,有2例复发。结论糖尿病性微循环病变是导致神经缺血缺氧以致变性的病理基础。经控制血糖及其他对症支持治疗后,眼麻痹大多均能治愈,但有少数患者在治愈后复发。

  • 标签: 糖尿病并发症 眼肌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