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性颅骨海绵血管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6例原发性颅骨海绵血管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的原发性颅骨海绵血管为单发,临床症状各异。头颅CT表现为肿瘤呈“日光放射征”改变,周边骨质硬化。头颅MRI示,肿瘤呈T1WI不均匀中-高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手术切除包括肿瘤在内的颅骨及周边硬化颅骨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消失,预后良好。术后病理检查示,病变表现为蜂窝肿块,由充填有多量血细胞的囊血管组成。结论原发性颅骨海绵血管较为罕见,手术治疗效果确实可靠;术后病理检查为其最终确诊的有效手段。

  • 标签: 海绵状血管瘤 颅骨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脏海绵血管的不典型影像表现。方法选取本院感染疾病科收治的108例肝脏海绵血管患者,分析其不典型影像表现。结果从检查效果来看,MRI检查巨大血管、离心性强化血管的检出率分别为61.11%和28.70%高于CT检查(45.37%、27.78%);而CT检查多发液平面血管、带蒂血管及肝血管检出率分别为10.17%、10.19%和6.48%高于MRI检出率(5.56%、2.78%、1.85%)两组差异显著(P<0.05)。从CT检查来看,共检出49例,其中30例为单发,19例为多发,病变直径在50~145mm,有12例患者带有明显的斑点钙化。结论肝脏海绵血管的影像表现形式在不同的条件下组织学结构有差异,因此科学、合理、有效的了解肝脏海绵血管的影像学表现对提升该病的诊断准确率和后期治疗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不典型影像表现 病理对照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结肠海绵血管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减少其误诊率。方法对1例升结肠海绵血管致便血误诊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例患者因便血、贫血反复住院治疗,初始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最后行肠镜考虑升结肠海绵血管并出血,予以内镜下及对症治疗好转出院。结论升结肠海绵血管致便血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少见,临床接诊反复便血患者时需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除了常规胃镜检查外,要尽早肠镜检查,防止误诊误治。

  • 标签: 升结肠肿瘤 海绵状血管瘤 消化道出血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一例以上感为首发表现的脑海绵血管出血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一例以上感为首发表现的脑海绵血管出血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资料,临床治疗及疗效,影像学资料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结果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鼻塞、流涕,血常规、hs-CRP未见明显异常,体温37.3℃,咽充血,咽后壁滤泡,扁桃体I°肿大,予头孢克洛抗感染及对症治疗未见效果,经影像学诊断,考虑海绵血管并出血可能,在全麻下行左侧脑室内海绵血管切除术,术后病理符合海绵血管伴坏死,1月后患者病情恢复良好,拆线出院。结论将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资料,影像学资料相结合,可提高以上感为首发表现的脑海绵血管出血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水平,促进患者康复。

  • 标签: 上呼吸道感染 海绵状血管瘤 中枢神经系统 影像诊断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血管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疑似颅内海绵血管的患者 50例,先后对患者采用 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 CT检查的数据为 CT组, 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数据为联合组组,然后对患者采用手术病理诊断,观察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 50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诊断, 42例患者为颅内海绵血管, CT组检出准确率显著低于联合组;联合组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 CT组( P< 0.05)。结论:在疑似颅内海绵血管患者临床中采用 CT与核磁共振联合检查,患者的病症检出准确率高,临床诊断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CT 核磁共振成像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血管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疑似颅内海绵血管的患者50例,先后对患者采用CT与核磁共振成像检查,CT检查的数据为CT组,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的数据为联合组组,然后对患者采用手术病理诊断,观察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果。结果50例患者均经过手术病理诊断,42例患者为颅内海绵血管,CT组检出准确率显著低于联合组;联合组的灵敏度、特异度均高于CT组(P<0.05)。结论在疑似颅内海绵血管患者临床中采用CT与核磁共振联合检查,患者的病症检出准确率高,临床诊断效果显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CT 核磁共振成像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T与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血管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17例颅内海绵血管患者,对其进行CT及MRI检查,对单独使用CT、MRI和CT联合MRI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和检出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联合使用CT和MRI在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和检出率上均高于单独使用CT和MRI。结论颅内海绵血管可应用CT及核磁共振成像来检查,二者联合检查可提高检查的准确性。

  • 标签: CT 核磁共振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准确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正常肝脏与脂肪肝内的血管的超声特点,从而为脂肪肝内血管的超声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检查,并且经 CT 、 MRI 或者病理检查 确诊为血管的患者

  • 标签: 正常肝脏 脂肪肝 血管瘤
  • 简介:其中体直径<0.3cm17例,  内注射疗法23例中9例有效,对0.5~2cm大小的口唇部血管可采用整形外科手术治疗

  • 标签: 儿童口唇 口唇血管瘤 血管瘤治疗
  • 作者: 黄勋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2-12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2期
  • 机构:(成都市新都区大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川新都610500)【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2-0057-01新生儿的血管瘤的发病原因是源自于皮肤血管内的一种良性肿瘤,多发于是在脑部、肝脏、粘膜、肌肉等部位,最常见的病症类型为颈部鲜红斑痣。一般在新生儿出生时或是在出生之后的3月-6月内出现,经常发生在颈部、脸部、头部,严重者会对宝宝的外观造成严重影响,而在宝宝出生2月-8月比较常见,宝宝发病后宝爸宝妈会非常担心。针对新生儿的血管瘤症状,在父母的精心照顾下配合医生的指导,会使得宝宝能够达到痊愈的效果,但是针对一些危险性新生儿所患的血管瘤,例如:咽喉、眼睛、肢体的末端等,则应重视起来。我国新生儿血管瘤的发病率为3%-8%,每一年有30万以上的新生儿患上血管瘤,新生儿发生血管瘤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种:(1)胎盘在发育的过程中血管分化发生异常、血管过渡发育、血管发育出现异常从而导致血管畸形。(2)血管内的皮细胞出现异常:由于血管内的皮细胞增殖从而引起肿瘤,其中有80%左右的新生儿血管瘤,是先天性的。经常听宝爸宝妈们说,自己的孩子得了血管瘤,他们非常担心,想知道这种疾病能不能自行消失,为了解决宝爸宝妈的疑惑,本文讲解了各类血管瘤,希望可以帮助到宝爸宝妈们。血管瘤的类型根据组织学研究与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可将血管瘤分厂海绵状血管瘤根据临床表现和组织学特征可分为海绵状、蔓状、毛细血,以下对这三种血管瘤类型进行深入研究。1、毛细血管瘤:主要是由增生与扩张的毛细血管网构成,多数为错构瘤,但是若是其增长速度比新生儿的发育速度快,其可能属于真性的肿瘤,前者可能会在一年内衰退或是停止增长,但是后者不能自行消失。其中,有草莓样的血管瘤,这种类型的血管瘤是,新生儿在出生时一般看不到宝宝身上有任何病理变化,大都是在宝宝出生1个月内,宝宝身上开始出现小红斑,然后逐渐增多。有的宝宝在1岁-2岁左右这种小斑点开始逐渐停止增长,但是概率较低,针对没有治疗的宝宝仅有少数逐渐自行消失,约为总数的12%。宝宝身上的鲜红的斑痣属于一种毛细血管瘤,又将其称作葡萄球痣。在宝宝身上可见到不同大小的紫色、红色、暗色、的色斑,边界清晰、形状不规则,低于皮肤的表面,能够明显看出毛细血管扩张,表面比较光滑。病变面积会随着宝宝身体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并终身不能自行消退。2、海绵状的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患者女,31岁。右前臂屈侧暗红色斑块伴疼痛、多汗3年。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中下层可见丛分布、数目增多的成熟小汗腺腺体,并见丛分布的血管增生伴成熟管腔形成。诊断:小汗腺血管样错构

  • 标签: 错构瘤 小汗腺 血管瘤样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管切除术后优质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血管切除术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接受优质护理,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切除术后优质护理可以帮助患者更快恢复健康,有效降低并发症率,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血管瘤切除术 优质护理 护理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加深对硬化性血管(PSH)尤其合并转移性结节的认识,丰富诊治经验。方法对华西医院1例PSH合并转移性结节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PSH是实质的一种良性增生性病变,女性多见,常无临床症状及体征,少数可出现咳嗽、痰中带血、胸闷、发热。对极少部分出现向对侧门及纵隔淋巴结、胸膜转移的PSH,应注意与周围性肺癌、错构、结核球等鉴别。外科手术及胸腔镜下取病变组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是常用的PSH确诊手段。手术切除是有效治疗PSH的方法。对于有转移倾向的PSH或未能切除的病灶需进行随访。结论硬化性血管具有潜在恶性及转移倾向,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对内单发或多发结节的鉴别诊断均应包括PSH。手术切除及随访是有效的方法。

  • 标签: 肺硬化性血管瘤 转移性结节 组织病理学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杨绿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4期
  • 机构:(通江县中医医院四川巴中636700)【中图分类号】R9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4-0002-01肝血管瘤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良性肿瘤,大家不必担心恐惧,通俗讲就是肝脏内有一个血包;肿瘤发展缓慢,一般不会发生恶变和转移;若需手术,不会对患者造成什么巨大影响,且手术很容易切除干净,复发的可能性也极少见。少数肝血管瘤可能会破裂出血,可危及生命,但这种发生率常低。肝血管瘤多发生在中年女性身上,且女性发病率远高于男性,是男性的2-6倍。在人们生活水平与医疗技术不断提高的今天,这种病的发现率也提高了很多,发现后人们最关心的是如何处理,需要进行手术的肝血管瘤有哪些呢?1肝血管瘤的发病原因其实对于肝血管瘤确切的发病原因并不是很明确,但有人总结三种因素:一是先天性发育出现异常导致的,在胚胎发育的时候肝血管的发育就出现了异常,血管内皮细胞出现异常增生,肝脏末梢血管出现畸形,就形成了肝血管瘤;二是受激素刺激影响,女性在进入青春期或是怀孕后,或是口服避孕药都会引起肝血管瘤的快速生长,所以有些学者认为女性激素也可能是促进肝血管瘤发生的重要因素;三是一些其他原因,毛细血管组织受感染后会出现变形,毛细血管不断扩张,一些坏死的肝组织在血管扩张后出现了空泡状,周围的血管不断充血而逐渐扩张,造成肝内部分区域血循环不畅通,而出现海绵状血管瘤。2肝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对于肝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在医学界中一直存有很大的争议,在20世纪70年代初肝血管瘤的直径仅在4厘米左右,后来慢慢到5厘米,最大的手术指征竟然达到15厘米,肝血管瘤的手术指征跨度在医学界中很是罕见。肝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其实就是对于手术而言的适应症,当有些疾病通过常规治疗并无好转或是不采用手术方式就无法痊愈的,要采取手术治疗帮助患者恢复健康时,所要使用的手术治疗。肝血管瘤的治疗指征存在很大争议,从肿瘤直径4厘米大小到直径15厘米大小,每一次有肿瘤大小数据在更新时,都会认定这就是最大的肿瘤了,一定要实施手术切除,医疗技术在不断进步,肝血管瘤的大小也在不断更新,但对肝血管瘤的是否进行手术,应慎重考虑。近些年,人们对于肝血管瘤的产生关注度也是度越来越高,了解的越来越详细,很多人对肝血管瘤的治疗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保守观察治疗;确诊为较小的(4厘米以下)或多发的血管瘤,且无临床症状的,每隔3-6个月超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