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火针治疗卒中恢复期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2例受试者按1:1比例采用简单随机法分为火针组和康复组.两组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火针组加用火针治疗,康复组加用康复训练.两组受试者均治疗3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进行吞咽严重程度量表(DSRS)、改良版Mann吞咽量袁(MMASA)和洼田俊夫饮水测试(KTST)三个量表的评价,并对实验过程中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等进行记录,最后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第3周,两组DSRS、MMASA和KTST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改变(P<0.05),且火针组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在第3周时两组间疗效比较,火针组疗效均优于康复组(P<0.05).结论:火针可以显著改变卒中恢复期假性延髓麻痹的DSRS、MMASA和KTST评分,显著提高卒中恢复期假性延髓麻痹吞咽困难的疗效.
简介:目的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可能的发病因素实施干预,探讨抗抑郁药、促胃肠动力药及心理指导对餐后不适综合征(PDS)型FD的交互治疗作用,研究FD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选择2007年12月至2008年5月收治PDS型FD患者89例,其中69例随访时间按规定要求完成.患者按用药不同分为四组:氟哌噻吨和美利曲辛复合制剂(黛力新)组21例,莫沙必利组18例,心理治疗组11例,黛力新+莫沙必利+心理治疗组19例,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及症状等级评分.结果四组患者治疗后SCL-90症状自评量表评分和症状等级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且黛力新+莫沙必利+心理治疗组治疗后症状等级评分[(0.8446±0.2305)分]与其他三组[(1.1349±0.3524)、(1.3859±0.3891)、(1.2936±0.4313)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D患者脑-肠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支持"脑-肠互动"在FD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指导肺部感染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价值。 方法:选择医院2018.04-2020.06收治肺部感染患者120例,采集患者痰液,细菌培养后分离病原菌,展开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为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 结果:在120例患者中,细菌培养共检查出106株病原菌,革兰氏阳性菌G+共有37株(34.91%),革兰氏阴性菌G-共有56株(52.83%),真菌共有13株(12.26%)。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喹诺酮类、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高,对头孢哌酮的耐药性较低;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对于呋喃妥因耐药性低,对于青霉素G、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红霉素耐药性高。 结论:肺部感染后,感染菌种对抗生素拥有多重耐药性,对此,在临床治疗时,应尽早通过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最适宜药物,快速控制患者病情,降低感染对患者身体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行动管理联合吞糊试验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浙江衢化医院康复科和衢州市第三医院康复科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护理干预)和观察组(给予行动管理联合吞糊试验护理干预),每组49例。记录干预前后患者洼田饮水试验分级、进食行为、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6,P=0.675),干预后两组洼田饮水试验分级均有所改善(χ2=20.350、5.518,P<0.001,P=0.033),其中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04%比14.29%,χ2=14.150,P<0.001)。干预前两组自主进食时间及实际进食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88、0.179,P=0.851、0.858),干预后两组自主进食时间及实际进食比例均有所改善(t=-21.072、-2.787、-25.823、-3.865,均P<0.001或P=0.006),其中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t=-7.742、2.278,P<0.001,P=0.025)。干预前两组心理功能、身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17、-0.904、0.714、-0.113,P=0.475、0.368、0.477、0.910),干预后两组心理功能、身体功能、物质生活、社会功能均有所改善(t=-23.352、-12.203、-22.630、-14.022、-2.770、-4.122、-12.203、-4.257,均P<0.001、0.07),其中观察组心理功能均明显优于对照组(t=11.465、7.802、128.136、7.505,均P<0.001)。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2.04%比14.29%,χ2=4.900,P=0.027)。结论行动管理联合吞糊试验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患者进食情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干预策略处理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复位成功后残余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平行、随机对照试验设计,2019年1—7月期间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收治的129例BPPV复位后有残余症状的患者在线完全随机化分至前庭康复组、倍他司汀组及对照组(空白),每组43例。前庭康复组接受为期4周的康复训练;倍他司汀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12 mg/次,每日3次)4周;对照组无特殊处理。入组后4周、8周时随访,主要结局指标为日常活动与社会参与功能,采用前庭活动与参与量表(vestibular activities and participation measure,VAP)测量,次要指标为基于感觉统合试验(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 SOT)的平衡功能以及残余症状的持续天数。采用STATA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三组患者VAP量表得分随时间推移均呈下降趋势,但前庭康复组下降幅度更为显著。分组比较,前庭康复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3.88,χ²=18.29,P<0.01);倍他司汀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0.96,χ²=1.16,P=0.28)。三组患者平衡功能随时间呈现恢复趋势,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37,df=2,P>0.05);前庭康复组和倍他司汀组残余症状持续时间的中位数均为14 d,对照组为19 d,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Mantel-Cox) test;χ²=1.82,df=2,P=0.40]。结论前庭康复可以显著改善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患者的日常活动与社会参与功能,对缩短残余症状持续时间和促进平衡功能恢复的效果尚不确定。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Meta分析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在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系统评价数据库,CINAHL,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中,全面检索2019年3月31日以前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符合纳入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Meta分析方法计算总体效果。结果本研究共纳入随机对照试验7项,样本量共计319例。汇总分析表明,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盆底肌电刺激有助于增加患者膀胱容量(WMD=68.89, 95%CI [35.04,102.74]),减少残余尿量(WMD=-25.68, 95%CI [-34.03,-17.32]),增加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平均单次排尿量(WMD=33.41, 95%CI [9.60, 57.23]),减少排尿次数(WMD=-3.44, 95%CI [-4.18,-2.70])及平均漏尿次数(WMD=-1.74, 95%CI [-2.85, -0.62]),并降低下尿路症状评分(WMD=-6.60, 95%CI [-8.31,-4.88])。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盆底肌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效果优于常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 临床中左室舒张功能不全属于心力衰竭的一个早期阶段,此疾病会导致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为了促进患者的健康并明确自主神经调节是否具有异常,本文在此基础上分析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患者运动负荷试验后3min内其心率恢复变化情况以及具有的重要意义。方法 此次研究目标全部为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其中选择30例进行研究,并选择同时期的30名健康人员对其展开运动负荷相关试验,对其展开分组操作,观察组中人员都为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而对照组中的人员都为健康人员。对两组研究人员负荷试验中的心率储备、峰值心率和代谢当量以及静息心率进行明确,同时了解通过运动负荷试验后,患者在3min内的心率恢复状况。结果 和对照组进行对比,两组人员的代谢当量和静息心率以及运动后第1min HRR并不具有明显不同,(P>0.05)。另外对两组的心率储备、峰值心率和运动后2min、3min的HRR进行对比,其结果产生的差异十分明显(P<0.05)。结论 针对心率的恢复情况进行分析,和健康人群进行对比,具有左室舒张功能不全的患者明显更低,根据研究可以将此类患者的自主神经调节异常情况有效反应出来。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体外受精(in vitro fertilization, IVF)过程中合适的精液处理方法。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设计,选取300例因女性因素且男性生育力检查未见异常行IVF-胚胎移植(embryo transfer,ET)助孕的不孕夫妇为研究对象,纳入的患者通过计算机产生随机数进行随机化分组,分为浮游组(新型无损伤精子筛选技术,FY组,n=100)、密度梯度组(DG组,n=100)和上游组(SU组,n=100)。收集三组患者受精后剩余的精子观察精子超微结构,并比较三组优选后精子DNA碎片指数(DNA fragment index,DFI)及IVF-ET治疗过程中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及妊娠率等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FY组精子DFI显著低于DG组和SU组(3.22%±2.73%比8.31%±2.14%比6.4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FY组的精子头、尾部质膜完整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92.0%±24.2%比80.2%±29.5%比73.2%±30.1%和93.9%±1.2%比80.1%±1.1%比74.9%±1.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P=0.03)。FY组的优质胚胎率、囊胚形成率明显高于DG组和SU组[44.14%(452/1024)比32.30%(292/904)比32.46%(296/912)和54.40%(396/728)比43.52%(302/694)比46.34%(330/7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新鲜周期FY组的妊娠率和植入率明显高于DG组和SU组[57.14%(24/42)比33.33%(16/48)比35.56%(16/45)和50.00%(30/60)比27.45%(14/51)比28.26%(13/4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P=0.02)。复苏周期FY组的妊娠率和植入率明显高于DG组和SU组[52.38%(22/42)比31.25%(10/32)比37.14%(13/35)和52.38%(22/42)比29.41%(10/34)比30.56%(11/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P=0.02)。结论浮游法可减少对精子造成的物理损伤,提高精子质膜的完整率,降低精子DFI,改善辅助生殖技术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