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八字脚”是一种由于双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出现过度外旋,而在走路时足部呈“八字形”形成“外八字”脚的现象,因此外八字脚也会对这些关节和下肢力线造成影响,导致腰椎及关节损伤,此外进一步可能导致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外八字脚”不仅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还会造成心理上的创伤,所以矫正外八字至关重要。本项目设计了一款外八字矫正器。与传统的八字矫正装置相比,除了足部矫正功能,还添加了连接于胯部、腿部、足部的一体化矫正功能,通过连接位于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设计的轴承特殊关节,实现了使腿部在平面内运动而不外旋和可坐立的功能;采用特制的鞋套控制脚部外旋;可帮助唤醒并强化弱势肌群,帮助使用者学习和适应正常的行走方式,具有结构简单、柔顺性好、质量轻便、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可辅助患者实现外八字矫正训练。
简介:【摘要】目的:论述踝足矫形器对儿童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主要包括下肢协调能力、平衡能力、步行姿势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论述选取一名两岁儿童,诊断为右侧功能障碍(小脑损伤后遗症),经专业人员评估得出肌力、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协调平衡、步行姿势及生活自理自理能力得分。经常规康复训练及穿戴踝足矫形器后得出结论。结论:踝足矫形器对儿童下肢协调平衡能力、步行姿势及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多功能理疗仪足穴低频电脉冲对偏瘫早期肢体功能的临床影响状况。方法:我院在 2016年 5月 -2018年 5月期间收治共计 42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号方式分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以常规针灸方式;观察组则实施多功能理疗仪足穴低频电脉冲方式治疗。对比患者临床上症状改善效果及肢体功能情况。结果:通过数据对比发现,观察组通过实施多功能理疗仪治疗后,患者整体肢体功能改善情况显著,相比对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差异。结论:针对当前阶段患者所出现的偏瘫肢体功能障碍情况,采用多功能理疗仪足穴低频电脉冲方式能够起到良好的作用效果,对于患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治疗效益,未来可进行推广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同步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态时-空参数和关节角度参数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支具组(n=10)和联合组(n=12)。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步态训练,支具组则增加佩戴AFO行步态训练,联合组在常规药物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FES治疗,且在FES治疗的同时佩戴AFO行步态训练。3组患者均接受为期4周的治疗,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下肢Brunnstrom运动恢复分期量表(BRL)、步行功能评定表(FAC)对其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同时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获取3组患者步态参数,比较其治疗前、后偏瘫步态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LE、FAC、BRL评分、时-空参数和各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FMA-LE评分[(28.42±1.38)分]、FAC评分[(4.33±0.49)分]、BRL评分[(5.41±0.67)分]、步频[(79.58±19.08)步/min]、步速[(56.97±19.08)cm/s]、步幅[(77.33±15.20)cm]、步行周期[(1.42±0.29)s]、双支撑相[(34.00±5.39)%]以及髋、膝、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和支具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的同时行踝足矫形器步态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和步行功能,增加其关节活动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切口对口引流换药技术对糖尿病足肌筋膜间隙感染患者患足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伤口护理中心收治的60例糖尿病足肌筋膜间隙感染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行多个小切口相互贯通至正常组织,蚕食样逐渐清除坏死组织,清创后用脂质水胶体敷料进行对口引流,若炎症蔓延则继续扩创,患足红肿消退开始考虑逐步撤除对口引流条,最后撤出足底与足背贯穿的对口,采用湿性及密闭敷料覆盖。对照组采取大切口彻底清创,后期多次使用无菌剪或手术刀片清创去除坏死组织控制感染,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患足并沾干,使用银离子敷料等功能敷料覆盖。统计2组患者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时间、患者满意度,并对患者进行健康状况调查,包括生理领域(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和一般健康状况)和心理领域(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和精神健康)。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切口愈合时间和患者满意度分别为(3.76±1.94)分、(39.09±10.55) d和(94.21±6.77)分,与对照组[(5.31±2.48)分、(47.11±7.13) d和(82.09±7.26)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0,3.45,6.69,P值均小于0.05)。观察组患者生理领域各指标(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一般健康状况)评分分别为(79.99±14.12)、(71.33±10.21)、(77.47±12.78)、(81.15±12.77)分,与对照组[(72.54±12.01)、(63.03±11.67)、(67.19±11.12)、(73.08±10.54)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0、2.93、3.32、2.67,P值均小于0.05);观察组患者心理领域各指标(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精神健康)评分分别为(83.64±10.88)、(92.55±11.32)、(92.67±25.55)和(86.34±9.77)分,与对照组[(76.11±15.02)、(70.31±16.23)、(73.34±21.21)、(78.98±11.01)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6.16、3.19、2.74,P值均小于0.05)。结论小切口对口引流换药技术创伤小,出血量少,安全可靠,相比常规方法优势明显。而且保全患足外形及功能,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健康状态明显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应用踝足矫形器方法进行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为偏瘫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膝踝足矫形器应用在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的矫正治疗过程中对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直接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接诊的所有痉挛型脑瘫儿童群体中选取符合本次研究要求的30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3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运动疗法,观察组在常规运动疗法基础上均接受膝踝足矫形器的干预治疗。对比2组内患儿治疗前后的GEFM-88和MAS评分。结果:两组内的30例患儿均接受为期12周的恢复治疗,治疗后对比患儿之前的GMFM-88中的D、E区分值均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对照组患儿相比观察组患儿更低一些,P<0.05;30例患儿的MAS分值对比治疗前均一定程度改善,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的改善幅度更加理想。结论:将膝踝足矫形器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干预治疗过程中,于患儿下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功能性电刺激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尖足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年龄为3至6岁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共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人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两组均进行运动训练和相同的物理因子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对双侧腓总神经应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FES)。治疗前后分别用量角器测量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和评定腓肠肌肌张力(MAS)来评定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踝关节功能方面的区别。结果①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分值和MAS评分上都有了显著提高(P<0.05)。②实验组患儿在踝关节主动背屈角度和MAS评分上的提高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ES配合运动训练可以更好改善痉挛型双瘫患儿的踝关节活动范围,降低下肢肌张力,提高踝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