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在排球运动员训练和教学的过程中,运动员总会避免不了受伤。在运动的过程中,发生踝关节扭伤的概率是十分大的,在关节扭伤中属于一种病发率较高的损伤。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我们要对排球运动员发生踝关节扭伤的原因引起足够的重视。踝关节扭伤发病的主要原因,就是训练和教学的过程中运动员技术动作不规范。本文章就通过针对技术动作特点,踝关节局部结构特点和损伤部位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探究了排球运动员踝关节扭伤的原因,致力于为排球训练中的运动员和教练提供出一种系统的预防方案,并且对于已经发生踝关节扭伤的运动员采取一定的治疗措施。主要目的就是减少此类损伤的发生,降低其对于排球运动员的危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运动应用于自然分娩中的效果。方法:研究时段选取范围2017年01月~2021年01月,入选此次研究100例患者均为我院接收治疗的自然分娩产妇,结合此间自然分娩产妇应用分娩方法的差异,将其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依次实施常规分娩及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运动,比较在不同干预措施应用产程时间、产妇分娩结局、VAS评分。结果:分析产程时间,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时间更短,P<0.05。分析不良结局发生率,和对照组(18.00%)相比,观察组(2.00%)更低,P<0.05。干预前,两组VAS评分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评分更低,P<0.05。结论:在自然分娩期间,通过予以自由体位配合分娩球运动,减少疼痛感的同时有助于缩短产程时间,且改善了产妇的分娩结局,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分娩水平,在临床中值得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握球运动联合自我管理对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1日~2020年6月30日收治的90例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尾号奇偶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采用PICC进行静脉化疗,对照组采用握球运动护理,观察组在握球运动的基础上采用自我管理。比较两组置管不同时间腋静脉的最大流速,比较两组自护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置管后14d,观察组腋静脉最大流速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我管理能力优于对照组(P<0.05),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握球运动联合自我管理可明显提升肺癌化疗PICC置管患者血管通路的质量,有助于减少术后并发症,提升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为肺癌患者提供更高质量的护理。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孕中期体质量管理联合分娩球运动对妊娠期糖尿病二胎孕妇血糖的影响。方法:以本院选取的100例孕中期妊娠期糖尿病二胎孕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孕中期分别予以群组式体质量管理干预、群组式体质量管理联合分娩球运动干预,观察干预效果。结果: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孕中期、孕晚期体重增长对母婴不良结局发生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糖尿病二胎孕妇孕中期进行体质量管理联合分娩球运动干预,能显著稳定孕妇血糖,控制孕妇体重增长范围,降低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率,提升母婴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儿童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临床、基因突变特点及随访结局。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7例PKD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6例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采用PCR及Sanger测序方法筛查富脯氨酸跨膜蛋白2(proline-rich transmembrane protein 2,PRRT2)基因突变。结果7例PKD患儿中,男4例,女3例,起病年龄为5岁1个月~14岁2个月,中位年龄11岁6个月。2例患儿为2个PKD家系中的先证者,5例为散发。运动障碍表现为静止变为运动状态时出现运动不能启动或异常姿势,表现为肌张力不全5例,兼有肌张力不全和舞蹈2例。发作频率为每天5~15次,发作持续时间每次数秒至40 s,发作时均无意识障碍。2个PKD家系中,患儿本身PRRT2基因突变,突变来自于父亲。散发病例中,4例行基因检查,3例发现PRRT2基因突变。基因检测患儿中突变均为c.649_650insC(p.R217PfsX8)。所有患儿服用卡马西平后未再发作,随访时间为5~17个月。结论PKD患儿表现为发作性运动障碍,由运动状态改变所诱发,发作频繁,PKD家系或散发病例均可由PRRT2基因突变导致,突变c.649_650insC是该基因热点突变,小剂量卡马西平治疗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儿童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的临床、基因突变特点及随访结局。方法收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儿科门诊就诊的7例PKD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6例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采用PCR及Sanger测序方法筛查富脯氨酸跨膜蛋白2(proline-rich transmembrane protein 2,PRRT2)基因突变。结果7例PKD患儿中,男4例,女3例,起病年龄为5岁1个月~14岁2个月,中位年龄11岁6个月。2例患儿为2个PKD家系中的先证者,5例为散发。运动障碍表现为静止变为运动状态时出现运动不能启动或异常姿势,表现为肌张力不全5例,兼有肌张力不全和舞蹈2例。发作频率为每天5~15次,发作持续时间每次数秒至40 s,发作时均无意识障碍。2个PKD家系中,患儿本身PRRT2基因突变,突变来自于父亲。散发病例中,4例行基因检查,3例发现PRRT2基因突变。基因检测患儿中突变均为c.649_650insC(p.R217PfsX8)。所有患儿服用卡马西平后未再发作,随访时间为5~17个月。结论PKD患儿表现为发作性运动障碍,由运动状态改变所诱发,发作频繁,PKD家系或散发病例均可由PRRT2基因突变导致,突变c.649_650insC是该基因热点突变,小剂量卡马西平治疗效果良好。